51说课稿 > 幼儿园说课稿 >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2000字

时间: 新华 幼儿园说课稿

说课稿是教师讲课前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要怎么写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2000字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2000字,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2000字篇1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的内容地位:

冬天到了,动物的踪迹越来越少,蚂蚁钻进洞里,小燕子飞走了,这些现象无不引起幼儿的主意。户外活动时,他们会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为什么小蚂蚁不出来搬食物了?小燕子怎么不见了?呱呱叫的青蛙哪去了?动物们生活习性的变化让幼儿产生好奇。《纲要》中也指出中班幼儿能够主动照顾动物,并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观察他们,了解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因此为了顺应幼儿兴趣需要、发展需要,我认为通过活动《动物怎样过冬》可以让幼儿了解冬天对动植物们的生活习性产生的影响,以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的兴趣和爱护照顾动物的情感。

2、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和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发展的三个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初步了解动物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特点。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和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3、活动的重点、难点:

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说出几种常见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难点是知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

我通过利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并以故事的形势以及启发性提问,是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地了解动物是怎样及其不同的过冬方式,使活动的重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二、说教具、学具: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并记录有关动物怎样过冬的录像、图书,并丰富相关知识。

2、物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提前饲养白兔、毛毛虫等动物,随时带领幼儿观察记录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变化。

3)、和幼儿一起布置"动物过冬方式"的背景图。

4)、课件《动物怎样过冬》。

这些准备活动一是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便与幼儿在和同伴的讨论中大胆、自主、快乐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动中突破中难点,便与幼儿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中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观察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克服教师说教的传统形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究、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2、学法: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操作法、分类法、观察法、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各种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引导幼儿自己归纳出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四、说教学程序:

1、通过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对动物怎样过冬产生兴趣。(4分钟)1)、小朋友,冬天来到了,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吗?

2)、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这一环节中,幼儿已经收集过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就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和同伴分享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2、播放课件,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动物怎样过冬。(6分钟)1)、小灰兔遇到哪些小动物2)、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3)、小灰兔和谁的过冬方式一样?

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幼儿说出故事里的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如,蝙蝠冬天睡大觉、小松鼠储备粮食、小兔换厚的皮毛。

当幼儿说到蝙蝠睡大觉的时候,随即丰富词汇:冬眠。

这一环节中,课件的展示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且生动形象地让幼儿感知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3、引导幼儿总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5分钟)提出问题讨论:

1)、蝙蝠在冬天靠冬眠来过冬,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靠冬眠来过冬的?如,蛇、青蛙、乌龟等。

2)、还有哪些动物和小松鼠一样储存粮食来过冬呢?如,蜜蜂、蚂蚁等。

3)、哪些动物在冬天需要要加上后皮毛或羽毛来过冬呢?

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的想象、思考,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是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已扩展,在交流中总结出动物们不同的过冬方式。

4、请幼儿互相介绍交流自己画好的小动物的过冬方式。(5分钟)请你们拿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说说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过懂得,它和哪些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一样?

给幼儿自由讨论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彼此的快乐,在说中学,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发散了幼儿的思维,丰富了知识,进一步拓展幼儿的认知空间。

5、引导幼儿将自己手中的动物送到布置好的背景图中,并贴在相应的过冬方式里,鼓励幼儿互相检查小动物被送到的过冬方式是否正确。(3分钟)这一环节幼儿自己动手送小动物回家,不仅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了解了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而且有激发了幼儿爱护小动物、探索研究动物的兴趣。

6、延伸活动:

1)、科学区提供动物图片,引导幼儿相互交流;

2)、墙饰中知道幼儿继续添画各种过冬的动物。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2000字篇2

一、说教材

认识长方形是中班的教学内容。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长方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二、说目标

长方形是有两组对边相等,四个角一样的的四边形,是幼儿在认识正方形后又认识的一种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对于幼儿来说是容易混淆、不好区分的图形,因此,中班幼儿认识长方形,就必须和正方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幼儿认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理解长方形的特征,所以,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3、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方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联系生活寻找长方形。

难点:通过操作演示让幼儿正确认识并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说教具准备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我进行了如下准备:

1、课件;我制作了吸引孩子的动画课件,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投入学习的积极性。

2、长方形卡纸一张,正方形卡纸一张,白纸条一条,为教师演示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做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卡纸若干张,棒棒胶,白纸若干张。

3、幼儿学具:每个幼儿座位上放一个小信封,里面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大小不一若干张,棒棒胶,白纸若干张,为幼儿动手操作做好准备。

4、幼儿每人一盒水彩笔。

四、说教法和学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创设情景,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幼儿,他们年龄小,注意力特别不集中,所以我教学时始终把握住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开课时,我创设了适合幼儿的情景,边放课件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渲染,激发幼儿保护小松鼠,想为小松鼠造房子的兴趣,从而让幼儿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为幼儿能专心来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起了调动作用。当我带领幼儿认识了长方形后,我还是紧接着这个故事情景:“小松鼠冻得受不了了,我们赶快为小松鼠造房子吧”。幼儿听后学习的热情又被点燃,于是将快速投入到摆房子的活动中,以此让幼儿灵活地运用长方形,达到教学的目的。

2、观察法:观察是幼儿认知活动中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手中自制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通过老师的量一量,折一折,让幼儿观察交流,让幼儿认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不同点,最终认识长方形。

3、操作法:动手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进行了一大半,幼儿也累了,注意力已经很难集中了。于是我还是紧扣前面创设的情景,用故事贯穿整个课堂,设计了让幼儿用图形为小松鼠摆房子的活动,一是调动幼儿兴趣,缓解疲劳,二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三是让幼儿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再进一步的认识长方形,摆完后再让幼儿交流自己造的房子哪里用了长方形,让幼儿更进一步地认识长方形。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我首先从孩子的特点入手,知道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小动物特别感兴趣,也特别爱保护小动物,所以我创设了小松鼠没房子住这样一个情景,激发幼儿保护小松鼠的愿望,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后,我赶快掉转话头,引导幼儿认识建筑材料,巩固复习前面的知识,从而为引出新知识做铺垫。

2、复习旧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前面学习的内容巩固复习。本节课我的新授内容是认识长方形,所以很有必要把前面学的相关的图形知识在这复习,让幼儿心中建立图形的概念。

3、教授新知

这个环节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导入,二是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点,三是认识长方形。在导入这个环节中我以做游戏的方法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用卡纸准备了大正方形和长方形,用纸条当尺子,量一量让幼儿观察发现,通过折一折再让幼儿观察发现,以此让幼儿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以及不同,从而正确地认识长方形,也就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动手操作,摆图形

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调动幼儿兴趣,缓解疲劳,二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三是让幼儿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再进一步地认识长方形,摆完后让幼儿交流自己造的房子哪里用了长方形,让幼儿更进一步地认识长方形。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2000字篇3

一、说教材

拼图活动是幼儿园经常进行的活动,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以往的拼图活动比较注重拼图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对拼图活动本身所蕴藏的数学内涵挖掘不够。其实,拼图活动也是帮助幼儿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数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也符合新《纲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精神。

二、说幼儿

中班幼儿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事物的特征。他们对于物体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必须借助于对具体物象的感知,拼图活动恰好为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支持。在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圆形拼图的造型经验,为本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数学活动目标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水品和个性特点,创设更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幼儿发展思维能力则是我们确定数学活动目标、设计数学活动过程的基本准则。由此,本活动的目标初步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拼图活动,加深幼儿对圆形造型变化的认识,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记录。

从中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帮助幼儿理解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本活动的重点,由于中班幼儿首次接触统计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就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幼儿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习用一种正确的顺序说出数词,对数序的感知从“连串”水平发展到“双向数链”水平,然后才能在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建立起整体与部分、数群与集合等概念。而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于是,本活动采用“示范讲解”、“提问”、“观察”的教学方法,“示范讲解”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思考拼图中的一些数学关系;“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观察”则让老师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39;思维过程,从而根据个体的差异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学法

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关系有所体验并获得感性经验,由此,本活动采用的最基本的学法就是“操作法”,这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感知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幼儿思维的操练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使幼儿终生受益。另外,本活动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幼儿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更好地掌握统计记录的方法。

五、说活动程序

1、活动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2种图案纸、若干份记录纸、数字标签、一些辅助图形

2、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拼出示范花的图案

出示图案纸:请小朋友根据图案用圆形拼出花的造型。

引导幼儿回忆拼图经验: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拼出花的造型吗?(变换圆形的大小、颜色、数量拼出多种花的造型)

(2)借助统计,使幼儿学会记录方法

提问:小朋友们有很多种拼花的方法,老师想知道你们都用了哪些不一样的圆形,该怎么办呢?想知道每种圆形用了几个又该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帮助幼儿提炼多种方法,并比较得出统计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纸:

图形数量

帮助幼儿提炼统计记录的方法:在图形一栏中贴上拼花所使用的不同的圆形,在数字一栏中用数字标签记录所使用圆形的数量。

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朵大的花的图案是由6个小的圆形拼出来的。

感知数量: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分别有几个。

(3)借助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①、你能用圆形拼出不同的花的图案吗?

②、你能用圆形拼出其他不同的图案吗?(鼓励幼儿以圆形为基础使用辅助图形拼出更多的图案造型)

(两种不同的操作要求为幼儿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层次要求,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

请小朋友在拼图活动的基础上记录自己的拼图方法。

(4)集体分享作品,梳理并提升幼儿经验

幼儿交流:用几个小的圆形拼出了一个大的图案。(为幼儿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拼图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出示第二张图案纸(船),提问:你能用其他的小的图形拼出这个大的图案吗?你有几种拼法?请小朋友在日常拼图活动的时候试一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下来,比较一下“同一个图案,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拼出来”,更进一步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日常的拼图活动中可以继续延伸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进一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数学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回归幼儿的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