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小学说课稿 >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

时间: 新华 小学说课稿

说课稿的设计,能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1

【说教材】

《海底世界》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普类文章,主要介绍了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这篇文章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1—2):主要介绍海底的奇异景色;

第二段(3—5):主要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写“是否”等词语,理解“窃窃私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会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4.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点】

1.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2.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把这两点作为重点的理由是:奇异是第一段的中心词,有利于文章知识的集中与拓展;排比式的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排比的好处,还可以积累写作经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是能够具体地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说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教学目标,我安排了2课时来教学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学会“否、窃、汪”3个生字,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具体了解海底奇异的景色,感受海洋的奇特。

第二课时:学会“肌”等5个生字,理解“梭子”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秘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海洋意识。

【说学法】

科普类文章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觉得在这堂课中: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体现了学生为本,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的新教学理念;其次,“感情朗读”能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出海底景色的奇异,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形象表演或者声音模仿既是对抽象文字的具体反应,又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比如表演能力)的一个契机。

【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晰而又形象的了解海底的奇异景色,除了用“朗读品析法”和学生进行交流以外,我还较多地应用了电化教学,如:利用投影片展示海底的景色,用音乐感染学生,用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结合上述,我设计了5部分来完成我的教学:一、放飞想象;二、眼见为实;三、侧耳倾听;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布置。具体过程如下:

【说教学过程】

一、放飞想象。

播放一段海浪与海鸟相伴的音乐,引导学生静静聆听,在脑中自由想象。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大海的样子等。(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学者了解学生对大海的已有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机地进入课堂)

二、眼见为实。

播放录像,感受海面的波涛澎湃。

1.联系画面,理解“波涛澎湃”的意思。(形象而直接)

2.设问句激疑:你可知道,大海深处的景色是怎样的吗?海面上虽然波涛澎湃,海底却是一片宁静。若不相信,就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海底宁静的原因。(这样自然地就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本)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海底:宁静

3.请生再读一读课文,可以探讨,看看海底还是怎样的?

在给予一定时间讨论的基础上,集体交流,同时板书:黑暗。

录像展示,进一步感受海底的黑暗,然后由录像作为引线,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对于深水鱼,学生是相当陌生的,录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不用过多的解释,学生就了解了,既解决了领悟的难点,又能够记忆深刻)

三、侧耳倾听。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师边说边出示这一句子:

1.认识生字:否,强调它的发音。

2.引导学生认识设问句及其特点:自问自答。并请生说说设问句。

播放一段很轻的声音,请生聆听:听,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

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做做“窃窃私语”的样子。

那么这些声音是怎么样的呢?请生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相互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其实,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已经引导学生如何朗读了)

3.出示句子: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1)齐读。

(2)分析句子的结构:总分结构。

(3)体会运用比喻形式的排比句的好处。(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学生从读当中去领悟,一是感受声音的形象,二是了解声音的种类多。)

(4)认识象声词:嗡嗡、啾啾、汪汪。能模仿再写出3个象声词。

(5)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落实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对于一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降低难度,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

集体交流,互相评价,独立修改。

(6)再读一读,背一背这一句子。(分散背诵难点)

4.除了这些声音以外,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自由继续朗读课文。

5.设疑:海底不是宁静的吗?为什么又要描写这么多的声音呢?引导学生理解:宁静不是死寂,能够听到这么小的声音,更能体现出海底的宁静。

6.请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学有余力的可以试背诵。

四、总结全文:

海底的世界是黑暗的,又是光亮的,海底的世界是宁静的,又是热闹的。海底是奇异的,还是丰富的。(板书)

请你自学课文3—5自然段,了解海底是丰富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4题。

2.自学3—5自然段。

六、板书:

海底:宁静——热闹

——景色奇异

黑暗——光亮

此板书的设计在于: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构清晰。

我的整个过程设计,不仅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受海底的奇异景色,更通过直观的录像去感知,初步唤起了学生的海洋意识。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2

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说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或不知道)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

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

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重要句,波浪线。分部分,双竖线。划层次,单竖线。疑问处,问号现。六种符号要记全。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齐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作者这样描写小苍蝇(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里快乐地飞舞。)

生:老师,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第四自然段写道(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说的好,我也同意。

生:我知道了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

1、有松柏树。

2、夏天,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松树林。

3、蜘蛛和苍蝇碰巧在一起被一大滴松脂包裹住。

4、松脂不断往下滴。

生: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还需两个条件:

1、经过漫长的时间,

2、地壳变动。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呢,同桌交换一下意见。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生练习复述之后师点同学复述)(略)

(此处,展示课件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清晰、形象的认识,他们刚刚十二、三岁,新奇感占优势,看看动画,肯定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怎会不活跃呢?同桌互相复述,给每个孩子同等的锻炼机会,活动面广,正符合现在提倡的课上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的思想。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贴近学生成为他们喜欢的伙伴、合作者。)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小,还有什么高见?

生:我发现科学家的想象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的发现过程上,他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

师:同学们同意吗?如果同意说说理由。(找学生读14—17自然段,再阐述理由)

生:儿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才发现了琥珀。如果换了大人他即使踩着硬东西也不一定挖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生:爸爸很识货,知道这是一块罕见的琥珀,这样琥珀才被发现。

生:我知道1-17自然段是想象,18自然段是事实。

(五)学生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收获,那么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1、书中说“一个小苍蝇”为什么不说“一只小苍蝇”?

2、第8自然段中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为什么不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汗珠里”?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有价值。那究竟为什么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生:前面我说过作者把小苍蝇写得很可爱,他是不是有意用“个”而不用“只”更能体现小苍蝇的人格特征突出小苍蝇的可爱。

生:我同意,作者其实就是把苍蝇当成了可爱的小生灵,就好象是人一样。

师:也许正如同学们所说,我赞成同学们大胆的推测。第二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用“汗珠”更合适,因为当时正是夏季,而且晌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老松树一定很热。

生:我认为用“泪珠”好,作者这样写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得句子形象生动。

生:用“汗珠”也是拟人句啊。

生:我认为用“泪珠”更合理,老松树是多么不情愿看见两个小东西被自己伤害啊!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而感到欣慰。其实我觉得作者用“泪珠”比“汗珠”好,正像最后的同学所说他多么不情愿伤害两个小东西呀,这充分体现了老松树人性的善良。如果你愿意用“汗珠”的话,让它出现在你的故事中。

(六)学生总结一节课所得。

(让学生把一节课的重点总结、归纳是个好办法,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课上所得)

(七)听录音再次欣赏这个故事。

(八)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便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九)拓展统习

师:这是科学家的想象,那么你们这些未来的小科学家们,你们是不是有更生动、更精彩的设想呢?发挥想象也写《琥珀》,千万注意:想象要合理,要有科学根据。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

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

想象炎热的太阳光

松树渗出厚松脂

琥珀

包裹两个小东西

推测

陆沉海升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五个环节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三、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深奥、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能结合上下文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是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画像,揭示一半题目,简介鲁迅。了解鲁迅生平,再揭示题目的另一半“我的伯父”明确作者与鲁迅的关系。我们为作者有这样伟大的伯父而自豪,让我们为他自豪的高喊一声——学生读题。

(二)字词处理

检查学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小黑板出示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词语。教师及时点拨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设计意图: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并进行整理,对后文的学习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整体感知

1、概括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按照课文写了几件事的方法来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2、归纳小标题

周晔在伯父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文中字里行间均饱含她对伯父的无限怀念与敬佩。周晔于文中主要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情,分别段?师生共同提炼小标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以顺利且轻松进入文本重点内容学习。】

(四)提出问题,设计方法

1、在这个环节,教师提出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时可以提出不懂得问题,

2、解决方法:

对于叙事写人的文章,我们阅读时首先就要抓住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阶段的哪些事,再就是抓住文章是如何写人和如何叙事的。一句话,就是要通过阅读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设计意图:都说“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已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加之教师的任务驱动,相信学生能读好、学好,这样课堂上就可节省许多时间,为研读重点部分留有时间与空间】

(五)品析文本,落实目标

学习2、3两段

接下来将重点学习伯父与我相处的两件事,学生读文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

学生相机汇报,我适时追问。

1、说说我哪儿张冠李戴了?什么原因造成张冠李戴?伯父有跟我说“看书不能否囫囵吞枣吗”那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从而体会鲁迅幽默风趣,对下一代的爱护。

2、说说我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出示伯父的话)伯父的鼻子真是碰扁吗?那你是怎样理解伯父的话?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示鲁迅碰壁的资料帮助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3、总结学习方法:

学习4、5段

用学习谈“水浒“和趣谈”碰壁“的方法学习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件事。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体会人物的形象。

预设学生的回答

1、受伤的车夫,引:车夫伤得重吗?特别从——读出?待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给“捧”换词,品味;

2、饱经风霜的车夫,调侃:饱经风霜是说车夫风里来,日里去,吃饱了风和霜吗?那这个“饱经风霜”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待学生交流到一定阶段,教师作小结:是的,生活的艰辛、困苦,无形中写在了车夫的脸上,加上她此时的痛,致使车夫心力交瘁!再读,感受车夫的痛与苦。

(六)归纳概括

1、人文性: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笑谈《水浒传》、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

2:工具性: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设计意图对培养学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由特殊到普遍的学习能力,落实“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七)、拓展应用,生成创新

1、认真读课文,质疑,写下来;

2、收集鲁迅的名言:

1、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2、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向开放的生活要内容】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本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学情

1、我们班共有45个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好几个长辈都围着自己转,孩子们在那么多人的关注下似乎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太会去关爱父母,回报别人。而《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会让我们班的孩子从文中学生的改变受到启发,进而也学会关心父母,回报别人的教育。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阅读能力。它还是学生以后读文章、写作文的一个扶手,是日后学习其他方法的台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我先以故事《妈妈的礼物》开头,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再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故事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故事导入)老师配乐讲述《妈妈的礼物》,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那种深沉、无私的爱,便于引入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也是跟爸爸妈妈的爱有关的文章。

2、(质疑导向)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出示题目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3、(探究体验)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比较课本上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自己说、找文中句子读一读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气氛为什么由“热闹——沉默——热闹”发生变化。

当然,学生在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通过一个问题:“不说话不代表孩子们此时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说话练习: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沉默着,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觉得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4、(学习升华)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孩子们在沉默后行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5、(拓展延伸)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课文联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现更好,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孩子会回报父母的爱了,那我们小朋友们呢?你会回报父母的爱了吗?快跟你的伙伴们讨论一下,说说以后你打算怎么样回报父母的爱?”以此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说板书设计及说明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无价伟大无私

(快乐)(惭愧)(享受)

感受思索回报

设计说明:

1、课题“可贵的沉默”置于板书的最上面,让人一看一目了然。而一个大大的爱心颜色鲜红,在板书的正中间,特别醒目,一看就知道爱的重要,明确这是爱的教育。

2、以爱为中心,纵向思维,用箭头指示法,让学生在热闹中感受爱的快乐,在思索爱的沉默中懂得惭愧,在再次的热闹中享受学生回报爱所带来的感动。以爱为中心,横向思维,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学生的情绪会有热闹、沉默再热闹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学生感受爱、思索爱和回报爱的这个可喜的变化过程。

3、最后让学生在爱的回味中感悟爱的无价无私和伟大以及回报父母爱的重要,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预计

1、相信通过学习课文,班上的孩子们能受到启发,感悟到父母的爱是那么无价、无私和伟大,我们也应该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典别人的对我们的爱。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这种方法,对以后读文章、写作文时有一定的帮助。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5

《雪孩子》这篇课文选自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叙述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的童话故事。文章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本篇课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在本册中的安排位置及低段孩子现在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我为孩子们定了如下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本文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认识生字初读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第2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3~8自然段,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体会雪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会写“瓜、衣来”3个字。

说课价值

小学生在他们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初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一个是一般形象思维的方向。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当充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说课课件设计

低段孩子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故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采取情境教学的模式,声画同步、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反映课文的内在意义,刺激孩子形象思维对具体物象的感知力,帮助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的`比较粗糙的、外表的、现象的层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维的精确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较高层次过渡。

说课方法

因本文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故学习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图文结合、字句结合、互帮互助的方式,在游戏中学的形式,来学习文章及生字,其次让学生读中识字、读中观图、读中说话、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说课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好学教育:

(课件出示:雪花纷飞的场景)下雪啦!下雪啦!雪花可真美啊!(板书:雪)谁知道雪花是怎么样的?美丽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看雪地上来了一个孩子,(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谁?(雪孩子、雪娃娃、雪人??)(板书:孩子)谁认识“孩”这个字?(说说“孩”的音形义)最后齐读课题。这一环节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的情境,通过板画雪花、出示雪孩子引起孩子们学习《雪孩子》这篇课文的兴趣。

初读感知

雪孩子长得怎么样?(可爱、很漂亮、很白)是的,它很美,很可爱。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读吗?在读课文前,胡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预设:问同学,问老师,看后面的生字表??)这一环节在交流认字的办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

1、下面老师就让大家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读一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弄懂圈出的字的读音。这一步是想让学生先自己学会不认识的生字,这样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2、学习生字词(出示以下生字词)让往/一起玩化了/休息知道/烧着了睡觉/玩累了救出了柴堆,指名学生领读(第一组都是后鼻音,第三组的第2个音节读轻声,第四组的“着”“觉”是多音字,第四组词中很多没出现过)。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组合,及单字气球游戏,学生认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3、再自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预设:1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舍己救人的事。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的故事??)说得对。这个环节是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说话能力训练。

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那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想象。而想象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活动,学生们可以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生活中尚未出现过的事物,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任意变换和组合。老师在思维教学活动中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具体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增长。

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故事发生前,天气是这样的,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用波浪线画下来。(“一天一夜”)谁能用读来表现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指名读,再齐读第一段的第一句)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出示图片与句子: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是一幅多美的雪景图啊。(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这一步帮助学生读中观图,理解文本内容。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6

【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说教学过程】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7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39;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首尾联系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8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第16课《匆匆》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设计理念、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当代闻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生齿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详细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浩叹息。牢牢围绕“急忙”二字,精致地描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

这篇文章很细致修辞,文中用是非同等,节拍划一,对仗工致的排比句,形貌了表现季候更替的诗意化风景;又用一组是非纷歧,节拍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叹息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和散句的联合,不光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并且显得既典雅又朴素。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相比性形貌使时间变得可以觉得,形象而又真实。

本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门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底子上,开导门生睁开遐想。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

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六、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七、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八、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诵读积累-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由读引入写,因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这里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感受追问。(出示课件)

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然后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实现难点的突破。

(5)首尾呼应。(出示课件)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第四步、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16匆匆

时光匆匆珍惜时间

(无奈……)

一去不返留下痕迹

十、结束语:

语文是满盈“诗意”与“美”的艺术,因而,语文讲授也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讲堂是应该飞扬着灵性,飘溢着诗意,表露着美感,给人以享受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满盈“美感”的讲堂应该是我们一种抱负,一种寻求。因此,在整个讲授历程中我高兴表现新课程尺度的精力,高兴凸现“美”,做到:

1、营造氛围美。音乐是一种情绪艺术,它能引发门生的情绪,变更门生的热情,资助门生明白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作者的头脑情感。在讲堂中我恰时恰度地使用潺潺又略带幽幽的音乐渲染氛围,营造氛围美。并在整个讲堂讲授中,师生之间同等、民主的相同和互动,营造出调和美。使门生在一个调和、宽松的情况中学习,在幽幽的音乐的伴引下走进文本,领会情绪。使讲堂更有实效。

2、发掘文本美。在讲授中,我高兴发掘文本美,分外是语言美,引导门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讲堂的“语文味”。

3、表露情绪美。在讲授的历程我以门生自主感悟为本,进而引导门生捉住重点文句品读,配景穿插资助明白。用换位头脑领会、仿说遐想引发,引导门生深入思索,门生走进了文本,深入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遐想到本身小学韶光的急忙流逝,更深入地领会到朱自清对韶光急忙流逝的痛惜与无奈的感觉。进而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绪的熏陶,讲授关键螺旋上升,使门生一步步走进文本,领会情绪。朗读天然做到真情表露,入情入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人。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9

今天,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我很荣幸地听了张益明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受益匪浅。

一、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趣。

张老师通过先进的电教设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揭示课题“珍珠鸟”后,老师质疑:“你们见过珍珠鸟吗?”同学们都摇头。老师便顺势出示图片:“老师也上网找到了一些珍珠鸟的图片。”当张老师出示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珍珠鸟的图片时,学生观察十分仔细,都能把珍珠鸟的外貌特征讲清楚。在初读课文时,学生也能顺利地找到描写珍珠鸟外貌的句子。当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和谐美好的境界时,张老师出示了相应的.图片,加上美妙的音乐,更让学生体会深刻。无疑,先进的电教手段的运用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二、在品读悟情中,享受意境美。

张老师在学生二次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有关在我的照顾下,珍珠鸟胆子发生变化的词句,然后通过朗读、感受,感悟出因为我的关爱而使小鸟对我由疏远到亲近再到信赖的过程。让学生在品读悟情中,享受到“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美妙的意境。

《珍珠鸟》是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美文要美读。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而朗读正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在这个环节中,张老师,主要采用师生引读的方法,把珍珠鸟胆子变大的词语串联起来。在这其中,张老师不忘引领学生表现冯骥才爷爷对小鸟的喜爱,朗读指导细腻无痕。例如:在指导学生齐读第3段时,导读:“这是一只胆小的珍珠鸟,你们可得小心翼翼,别把它吓跑了。”在品读后,不忘小结:“冯骥才爷爷不仅用吊兰的垂蔓保护着小鸟,也用自己的爱心保护着小鸟。”在指导读第6段中的句子,老师重点指导读好:“呦,雏儿!真是这小家伙!”从朗读技巧儿化音“雏儿”的指导,两个感叹号的强调到“小家伙”背后隐藏着喜爱之情的品味。学生逐步把冯骥才爷爷对小鸟的喜爱读得入情入境。通过揣摩品味,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个性化朗读中,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步被打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蕴。

三、在移情入境中,感受表达美

语文课承载的主要任务优秀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点上,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她让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睡梦中的珍珠鸟会想些什么呢?珍珠鸟咂咂嘴巴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进行想象补白。通过角色互换,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智和心灵去感受、抒发他们心中一曲曲美好的歌。在教学中,追求这一种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沟通,并努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很值得我借鉴、学习。

我想,让我们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心灵世界里的一股甘泉,真正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过程: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11

一、说教材

《家》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的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说话和表演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8个生字,"蓝、祖"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五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是教学难点。为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学法: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演的方法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播放歌曲《幸福的家》用欢乐的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家。接着,引出课题:有一首很美的诗,题目就叫家(板书课题:家jiā)

指名读课题。

并设疑:诗里的家究竟是怎样的。

(二)看图识字,整体感知

(出示书上插图)这里的景色美吗?你看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认识“白云、种子”等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相机正音,接着通过提问“他们的家在哪里?”引出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互动交流,然后我结合学生回答,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教师: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鸟儿在树林里欢快地歌唱,鱼儿在小河里自由地游来游去,种子在泥土里慢慢地生根发芽,多么优美的景色呀!书上是怎样写的呢?自己读一读课文。并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诗句读连贯。读完后老师加以检查,指名读。

(三)巧设情境,突破难点

1、第一句

(1)白云的家在哪儿?(出示白云图)练习

说话:蓝天是——的家。(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说说它们的家在哪儿?

(2)把(四幅图)它们送回家(贴图),“送回家”时需说一句话:——是——的家。

(3)自由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行。

①想不想看看白云的家?白云的家怎么样?指导读第一行:指名读、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练习用“蓝天是——的家”说话。

②出示第二行: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会在树林里干什么?你和小伙伴会说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开心的读第二行。练习用“树林是——的家”说话。

③出示第三行:(显示动画)鱼儿在干什么?鱼儿能离开水吗?学着鱼儿游动,读句子。练习用“小河是——的家”说话。

④出示第四行:(看图)猜一猜种子在泥土里会慢慢地怎么样?让我们来做一粒种子,演一演你是怎样慢慢长大的。是呀!种子从生根发芽到长叶开花都离不开泥土提供的营养,读句子,练习用“泥土是——的家”说话。

(4)课文的第五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祖国了解甚少,我预计理解本诗句的精确得当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我先调动学生大脑中与祖国相关的知识储备,创设“我对祖国知多少”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由交流课前了解的知识。接着在音乐的渲染下,播放祖国山水风光的图片:辽阔的原野,巍峨的高山,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和遍地的鲜花,让学生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感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激发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再出示句子“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师:这首诗仿佛就是我们同学们心中流淌出来的歌,刚才我们了解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那么你们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呢?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在整体感受文本的基础上,请学生仿照课文,实现迁移,创设“学做小诗人”的实践活动,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不仅巧妙地进行语言训练,更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重点教学生字白、云。出示生字卡片:白、云,指名读准字音,组词。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旁点拨和指导,再让孩子们做小老师说说如何写好这两个字。

最后老师师范写,学生描红。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12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安”吗?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13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在商店里,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二、母亲去医院打针,宽容与体贴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即将当护士的女儿。)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这两个事例中的人物对话的描写来告诉学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说教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所以我用引导法教学。教学中,我会以学生读和说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要求学生读不顺的地方多读,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或小组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教师再给予引导。

【说教学过程】

1、通过播放视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板书写出哪两件事。

3、细读课文:

⑴本环节主要抓人物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⑵围绕文中哪儿让你感到温暖,展开讨论。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交流,讨论,然后移情体会,让学生思考:要是你是这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这位老奶奶你有什么感受?

⑶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女儿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的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动?(宽容、理解、鼓励)

⑷移情体会:如果这位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等。

⑸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现在的“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之前“我”是怎么想的?出示小练笔。

⑹过渡: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比比皆是,齐读第三自然段。

4、设置情景,深化认识:教师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个心,导语“……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不会是空荡荡的,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终的词语……”学生说,教师把词语写在心型图案里。

5、课堂小结:本环节用作家罗兰的话,深化学生情感。

【说板书】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节课的板书很简洁,只是清楚地向学生展示本文中的两件事以及最后画心型添加学生所说词语的互动环节。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本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学情

1、我们班共有45个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好几个长辈都围着自己转,孩子们在那么多人的关注下似乎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太会去关爱父母,回报别人。而《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会让我们班的孩子从文中学生的改变受到启发,进而也学会关心父母,回报别人的教育。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阅读能力。它还是学生以后读文章、写作文的一个扶手,是日后学习其他方法的台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我先以故事《妈妈的礼物》开头,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再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故事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故事导入)老师配乐讲述《妈妈的礼物》,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那种深沉、无私的爱,便于引入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也是跟爸爸妈妈的爱有关的文章。

2、(质疑导向)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出示题目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3、(探究体验)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比较课本上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自己说、找文中句子读一读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气氛为什么由“热闹——沉默——热闹”发生变化。

当然,学生在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通过一个问题:“不说话不代表孩子们此时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说话练习: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沉默着,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觉得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4、(学习升华)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孩子们在沉默后行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5、(拓展延伸)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课文联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现更好,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孩子会回报父母的爱了,那我们小朋友们呢?你会回报父母的爱了吗?快跟你的伙伴们讨论一下,说说以后你打算怎么样回报父母的爱?”以此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说板书设计及说明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无价伟大无私

(快乐)(惭愧)(享受)

感受思索回报

设计说明:

1。课题“可贵的沉默”置于板书的最上面,让人一看一目了然。而一个大大的爱心颜色鲜红,在板书的正中间,特别醒目,一看就知道爱的重要,明确这是爱的教育。

2。以爱为中心,纵向思维,用箭头指示法,让学生在热闹中感受爱的快乐,在思索爱的沉默中懂得惭愧,在再次的热闹中享受学生回报爱所带来的感动。以爱为中心,横向思维,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学生的情绪会有热闹、沉默再热闹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学生感受爱、思索爱和回报爱的这个可喜的变化过程。

3。最后让学生在爱的回味中感悟爱的无价无私和伟大以及回报父母爱的重要,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预计

1、相信通过学习课文,班上的孩子们能受到启发,感悟到父母的爱是那么无价、无私和伟大,我们也应该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典别人的对我们的爱。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这种方法,对以后读文章、写作文时有一定的帮助。

说课稿说课稿小学语文篇15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2〉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抓住“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5〉拓展延伸“书写美”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畅谈收获

(3)写作:假如你是一个随行参观的一个人话别之际,你也一定会邀请蒙族老乡到你的家乡去作客,你是如何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6〉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