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
说课稿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参考。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吗?这里为大家分享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快来学习吧!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1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总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总结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提供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小结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小结,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评价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学会做坡度与物体下滑速度、冲出距离、爬升高度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情境:乐乐(玩偶)从陡滑梯(模型)上滑下,摔了个大跟头!
问题:这个滑梯设计不合理,怎样改进?
二、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想办法改进:把滑梯坡度变缓,乐乐安全滑下。
(学生初次调试,很可能把滑梯的坡度调得过小,乐乐滑不下来,或速度过慢,不好玩。反复几次,就会调整合适。)
三、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教师引导:看来,小小滑梯里还有些科学道理。通过上述事件,你想了解滑梯的哪些方面的科学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滑梯加水后,玩起来有何不同?
不同材料制作的滑梯有何不同?
滑梯的坡度与下滑速度有什么关系?
滑梯的坡度与冲出距离有什么关系?
滑梯的坡度是否有限制?
下滑物的大小、轻重与下滑速度有什么关系?
怎样可以使物体在下滑中途慢下来?
物体下滑后能否上高坡?
四、研究方法指导
1、筛选问题: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筛选出有研究价值又有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2、各组确定研究问题并对所选问题进行预测假设。
3、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组内分工。
4、提示:①实验条件的控制,②实验现象的记录。
五、各组自主选取实验材料,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六、初步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逐个宣读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演示实验方法。
七、交流评议
1、组内评议
2、各组互评
八、扩展延伸
思考后回答
1、骑自行车下陡坡应注意什么?
2、楼梯为什么要安扶手?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3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4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积极倡导让学生亲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听听声音》这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倾听,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体会声源与声音的关系。通过分辨声音的变化的活动,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
结合教学内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他们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构思和尝试:
1、创设情境引导实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本课的引入,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把全班分为A、B两组,分别向左、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一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情况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一同学讲,A组猜。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这个简单、巧妙的活动展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同时也在活动中沟通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创设了和谐的气氛。
2、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倾听和感受声音、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分辨声音的变化。其中第二个活动就要求学生们能自主探究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为了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有结构的材料,发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铃铛、玻璃瓶、纸、舞板。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探究液体发声的过程中,学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划水。
3、自由活动,自主体验。
新《课标》提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也就是说科学课应该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在科学课上应该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课我在引导学生用各种物体发声的实验过程中,并没过分规范学生,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顺序进行实验,并做记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在这样亲历探究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
4、拓展时空课外延伸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课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制作“水扬琴“的实践性家庭作业,让在学生能在课外继续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以上是我执教《听听声音》一课后的一些想法和粗浅的反思,也许我对本课地理解还不够深刻到位,刚才的教学种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恳请在座的个位专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但是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教学中应该加强的方面)
1、本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本课的活动较多,探究的活动不够深入,发现得不够多,所以在一组学生汇报了自己的小组的发现之后,其他小组的补充比较少。
2、探究过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这都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3、学生的发言面不是很广泛,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平时训练不够细。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研究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研究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研究,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通过过滤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
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研究”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一杯水,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勺,记录单。
老师自己准备:一块小黑板,一杯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一个过滤装置。
五、教学程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研究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3)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并与本节课所学的高锰酸钾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填写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找出水中不同物质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
(四)延伸拓展
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6
一、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只要引领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需指导同学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缺乏以能迫近客观事物的实质,还必需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标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考虑肯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只标志着同学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同学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学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同学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同学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同学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笼统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同学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同学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课程规范关于贴近同学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实质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和“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39;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同学的体验、提升同学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使之形成科学
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规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同学细心观察、认真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学要求;
(2)设计动物、食物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3)考虑到教材中给各种动物运用多极二分法分类与上面我们设计的卡片有雷同之处,为此,设计了给全班同学分类这一环节;
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来体现课程规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2、具体技术处置
(1)制作动物与食物卡片,供同学分组活动使用。选择素材的原则应该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同时满足三种分法的前提下考虑具体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据荤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况,我们决定选取面条、面包、米饭、青菜、四季豆、猪肉、鸡和带鱼这些与同学生活比较贴近的食物做为素材。动物选取同学比较了解的啄木鸟、鹰、猫头鹰、老虎、兔子、鳄鱼、长颈鹿和羊作为素材。
(2)制作三大课件
①与同学分组活动相匹配的、可以拖动的动物、食物课;
②供全班同学进行二极分类的系统结构图课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课件;
考虑这些课件的原则应该是便于展示同学的操作活动、增强引领同学开展活动的有效性和减少实物投影和课件之间的切换次数,为此,我们制作了以上三大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亲身经历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预设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1、给卡片分类
分组活动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准备了2组卡片,食物或者动物各八种。之所以选用2种不同类别的图片,主要是考虑到同学原有学习基础上对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加强化同学的思维活动。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同学自身来动手分一分,使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调动,再通过小组代表上台来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组内的活动变成了整个班级的思维碰撞。通过这个活动,同学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到了什么是分类。
教师在同学交流互动的同时,概括同学的发言,着重强调同学的分类是依照哪个特征来分,强化分类概念中所要依据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学对分类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时,和时引导同学总结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给全班同学分类
通过同学畅谈生活中二分法的运用,教师带领同学试着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在将班级分为男生和女生的基础上,抛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础上再往下面继续分”,在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小组首先讨论,给同学足够的思维空间,再整班讨论。对于一些相对而言的概念,教师引领同学来更加细化,鼓励同学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规范。“在动手之前先动脑”.
在充沛讨论的前提下,教师引领同学开展两个全班性的游戏,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是列队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有二,一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分类活动中来;二是让同学亲自体验什么叫多极二分法。
第二个是寻找同学,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队列站好后,邀请一位同学来协助老师寻找某一类特征的同学,让同学们体验到分类的作用;待同学回到自身座位后,继续请他来协助老师再次寻找刚才特征的同学,从中进一步感受到分类的重要性,就是能够协助我们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给自带垃圾分类
展示学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请同学来谈谈感受。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认识到我们平时在丢垃圾的时候经常丢错,需要学会丢垃圾。开展自带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讨论,让同学充沛调动已有经验来做初步认识和区分。教师对于典型物品的集体讨论,让同学明确了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规范,从而来重新判断自身所带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在课堂上准备垃圾桶、每人来丢一丢,很好的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热情,“准确、恬静、快速”的要求又对同学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寻找监督员来监督同学丢垃圾的活动,更好的强化了“准”的指标。
通过对可回收垃圾处置方式的讨论,让同学发现,不同材质的垃圾又要进行不同的处置,结构图的展示让同学发现分类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时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属类垃圾的再处置又要依照金属的种类再分门别类的处置,从中体会到了分类中还有有别于多极二分法的许多种方法,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最后对分类在生发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讨论,对分类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7
说教材:
《杠杆》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一课。本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分2课时完成。这是在学习了力学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下一步学习杠杆平衡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作为教学重点,把找出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作为教学难点。说学情: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
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准备盖得比较严密的罐子、电工胶钳、活动扳手、螺丝刀、长铁钉,固定的支架、40cm左右的硬棒、两段绳子、一些容易捆绑的重物、记录表等。
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1,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再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这个活动我会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使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罐盖,同时又体会到使用杠杆撬开罐盖最容易,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和参与动手活动的乐趣。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都知道了使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盖子,那么接下来我们用螺丝刀来打开这两个盖子,看看是不是很容易呢?
开展活动2,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两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在力的作用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固定点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杠杆”。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1)两力:动力和阻力。(2)三点: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3)两臂:动力臂和阻力臂。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不要把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当做力臂。使用杠杆省力的情况不但跟力的作用点有关,还跟用力的方向有关,即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有关。
师:使用杠杆就一定可以省力吗?怎样的杠杆是省力杠杆,怎样的杠杆不能省力反而会费力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申出“活动3”的学习内容。
(二)开展活动3,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远离阻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当动力大于阻力时,才能搬动重物,这时的杠杆就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靠近阻力作用点(即远离动力作用点),搬动重物就越省力,当动力小于阻力就能搬动重物时,这样的杠杆就是省力杠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活动: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8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会做纸音盒。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纸盒橡皮筋铅笔学生也自备一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教具
2、检查学生自备学具情况。
二、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察
1、用铅笔尖在纸盒一端的盒盖正中钻一小孔。
2、将橡皮筋的一端穿过小孔。
3、将穿过小孔的橡皮筋打一个结。
4、将盒盖盖紧。
三、学生分小组动手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
从小组做的作品中选出一、两个较好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五、布置作业
课后自己再制作一个纸音盒,听一听它会发出声音吗?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9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经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所以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忙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资料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本事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本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我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
明白食物中包含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经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包含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所以我经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进取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到达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日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到达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十分的累,那教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一天都在做很多消耗体力的活动,可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日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包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十分好,为了奖励你们,教师今日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明白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哪些食物中包含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我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能够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十分好。但我们明白不一样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一样,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一样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包含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一样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并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能够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包含脂肪。
实验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十分的棒,我们用了不一样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包含不一样的两种营养,那么下头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包含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能够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包含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包含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理解营养成份的名称并牢固掌握实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那里,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要求他们说清楚方案设计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终作出合理的解释,构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本事。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法,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始终处于引导地位,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
师提问: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经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检验方法
蛋白质----燃烧
淀粉----滴碘酒
糖类
脂肪----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学习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一杯水、一支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匙、记录单
教师自己准备:小黑板、一杯食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装置
五、教学程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三)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与本节课研究的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完成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延伸拓展
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11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进行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为后面对蚂蚁、蚯蚓的观察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颜色、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映,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
(3、蜗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状的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按照科学的方法饲养蜗牛,并做好观察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放大镜,记录本和笔。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1、激发情趣,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喜欢蜗牛吗?那我们就一起与它玩一会儿吧!”
预设:对于孩子来说,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确定观察任务,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和蜗牛玩的过程中,对蜗牛进行了无意的观察。
师:“同学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蜗牛有牙齿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长在哪?蜗牛怎么爬的?
设计意图: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问题的区域:如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壳的观察、蜗牛运动的观察等。
2、制定计划,自主探究
师:“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观察蜗牛呀?”
预设:这时学生运用己有知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蜗牛,如:看看蜗牛身体的颜色、闻闻蜗牛的气味、摸摸蜗牛的壳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想出多种办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进一步设计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合作呀?”“你们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样做才能不伤害蜗牛”等。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预设:1、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2、蜗牛运动的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3、蜗牛爬行的痕迹:教学中会有二种情况,先发现粘液,再发现粘液是蜗牛爬行过和痕迹;或者先发现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再发现痕迹原来是蜗牛分泌的粘液变成的。从观察和思维发展的水平说,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迹与粘液的联系后,很自然地会产生关于粘液的问题,蜗牛分泌的粘液对它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在观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内容。在教学中,重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等。在观察蜗牛运动时,引导学生“轻轻碰触”,从爱护动物的角度,这是最好的契机。
师:蜗牛这么可爱,你想和它做朋友吗?你准备怎么照顾你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本课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生掌握了本课所渗透的这种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就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39;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
说教法、学法: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提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组织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组织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
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提问:(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
(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手段。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模板大全篇13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