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拓展一教学设计
学生的对知识拓展离不开老师对教学计划的设计,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带来许多益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拓展一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拓展一教学设计(精选篇1)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课题“和时间赛跑”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文中的“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人生启示,也与课题息息相关。所以教学本课时,我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由课题入用,引出问题,本着“以经验为支撑,以朗读为手段”的主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辐射全篇,使全篇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最后达到披文入理、感悟人生的目的。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懂得时间一去就不复返,要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组课文的教材是围绕感悟成长这一专题展开的。所以教学时以读为本,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训练后,进行“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创设情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延伸拓展——主题升华——自主作业。
(一)、创设情境,质疑定向:
回忆小学的生活,紧扣时间这个主题,感受时间过得快,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在创设情景,揭示课题之后,让学生上节课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此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收获。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我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
问题确定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定向的目标,本节课我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二)探究体验。
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提出了本节课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生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同时,为了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带着质疑探究课文内容,进而品读课文内容,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
首先,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为什么、怎样和时间赛跑的以及赛跑的结果。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所以作者和时间赛跑,再一次次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收获了成功和喜悦,同时作者用一生的经验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其次,注重朗读的训练。随着探究问题、理解内容的深入,我始终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朗读——发现问题时读,理解内容时读,体会情感时读。可采用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等。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中读出了“我”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读出“我”体验时间流逝的哀愁,读出“我”跑在时间前面的喜悦。通过这些丰富多采,个性鲜明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明理、悟情。
再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三)延伸拓展。
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使学生对事件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感受的最终跑赢时间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四)主题升华。体会坚持不懈,体会生命的意义。
四、说作业布置:
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设计如下作业:
(1)、从报刊、电视、网站上搜集更多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并知道他们的动人事迹。
(2)、以《时间,》为题,谈谈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五、说板书设计
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思路设计的板书。它体现出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明了时间是因为一去不复返而显得宝贵;是因为宝贵,而要珍惜时间,要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脉络清晰,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六、说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一节课的结束往往是自己教学理念完善的开始。教师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中获得提升,使自己不断获得润色和磨练。反思我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我虽然出示了很多重点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但教法过于老套,随着探究问题、理解内容的深入,我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朗读——发现问题时读,理解内容时读,体会情感时读。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中读出“我”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读出“我”体验时间流逝的哀愁,读出“我”跑在时间前面的喜悦。通过这些丰富多采,个性鲜明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明理、悟情。
同时也使我感受到: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语文的色彩就有多绚丽。首先,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理解教材。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让教材成为学生通向真实生活,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通过课本文本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更广阔。其次,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洋溢着人文的色彩,充满着生命的感动,负载着陶冶情操的使命。教师要善于关注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之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强壮。完善学生人格,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
六年级语文拓展一教学设计(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 轻盈的云雾 无字的歌谣 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 优雅的小曲 水淋淋的嫩绿 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 绿草,都变成了 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
(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思考: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六年级语文拓展一教学设计(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其性格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重要方法:梳理信息。
2.学生自主学会概括要点,结合事例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让学生知道居里夫人是如何成为科学家的,明白要成就一项事业所具备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2.难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教学流程】
一、竞猜人物
(逐一放映4幅幻灯片,由学生竞猜人物。)
1.她是一位女科学家。
2.她一生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
3.她耗尽毕生精力研究放射性元素。
4.她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纪念自己的国家,她将发现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 pō )。
(答案: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取得巨大成就,令世人震惊,是什么信念支持她从事科学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和居里夫人的灵魂对话,理解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心灵。
二、反复朗读
1.听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
三、梳理信息
1.找出每段的关键词语,用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第1段,坚忍不拔,树立信心。
第2段,执著勤奋,集中目标。
第3段,探讨真理,献身科学。
第4段,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第5段,不图财富,追求自由。
第6段,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第7段,沉醉科学。
2.将以上内容筛选归类。(鼓励多角度归纳)
归纳角度:
(1)思想理念,环境需求,工作态度。
(2)事业与做人。
(3)对信念的态度,对信念的追求,坚守信念的决心。
例如:
(1)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献身科学。
(2)环境:追求自由,保持安宁,生活简单。
(3)工作: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忍不拔,执著勤奋。
四、援疑质理
学生提出不懂的语句,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几个难句的理解参考: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孤独”在这里应如何理解?
参考: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科研是要投入精力的,要耐得住寂寞的,所以是孤独的。
2.怎样理解“我们的唯一希望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
参考: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没有宁静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因为只有有了小孩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迷于当中,又探求的欲望,才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4.“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参考:文中用“某种”说明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因素,指的是:完成某件事的决心;对真理的渴求;科学魅力的吸引;进行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崇高使命感。
五、众口评说
探讨: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将这个问题化为两个步骤:
1.讲述最打动你的居里夫人的故事。
2. 居里夫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每个人,请用一句话,说出感受最深的一点。
人格魅力:
对科学研究有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
惊人的自信;
坚忍不拔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淡泊名利、不受世俗诱惑;
热爱自己的祖国……
以上这些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是她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
六、好友评价
拓展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
你如何理解“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参考:爱因斯坦高度赞扬了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七、摘录妙语
阅读课文,摘录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例如: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2)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3)人类需要讲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八、撰写铭文
(展示居里夫人的墓地图片资料)
当你了解了居里夫人的魅力人生,也了解了她的魅力人格,请为她撰写墓志铭。
九、延伸作业
搜集居里夫人的故事、名言、图片、怀念她的文章等等,小组合作编辑一份八开的手抄报。
十、推荐阅读
1. 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
2.几条居里夫人的名言:
(1)我丝毫不为自己的生活简陋而难过,唯一使我感到遗憾的是天太短了,而且流逝得如此的快!
(2)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3)吃喝玩乐的享受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时代的过客而已。
六年级语文拓展一教学设计(精选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www.liuxue86.com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六年级语文拓展一教学设计(精选篇5)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渗透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夕阳西下,夜幕悄然降临时,划破黑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憧憬的便是灯光。灯光下,人们在散步休闲;灯光下,人们在享受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在看书写字;灯光下,人们在快乐歌唱。而在本文的作者心中,灯光是一段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课件出示课题:11灯光】。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同学们,你们了解作者王愿坚吗?【课件出示资料袋: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远。开课伊始,让学生大致了解时代背景,对深入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帮助。然后由题目入手,导入新课,通过质疑激发兴趣,让学生将自己的解读和文本进行对照,加深对文题的理解。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同学们,请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小贴士: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问题可以请教小组同伴。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同伴之间进行交流。
3、“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圈画相关语句。
4、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针对圈画的句子做读书批注。】 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课件出示: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
同学们,认识它们吗?自己打打招呼。
同学们,老师带领大家读读?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同学们,词语你们读得很精彩,那这些词语你们理解吗?【课件出示: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倚:靠着。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华灯: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
同学们,词语关我们顺利闯过了,现在读起课文来一定更顺畅了。请轮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主要讲了什么事?【课件出示: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同学们,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仅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设计意图:从学习方法入手,体现阅读主线。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引导自读,感悟“灯光”
同学们,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课件出示: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的憧憬。】
同学们,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了吗?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同学们,谁来把你找到的答案与大家分享分享?【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同学们,你能用拆词法说说“千钧一发”的意思吗?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课件出示: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同学们,“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课件出示: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课件出示: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同学们,郝副营长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吗?他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
同学们,“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
同学们,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课件出示: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倾听课文朗读【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同学们,请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更清晰。
同学们,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地读读这特殊的“灯光”。
设计意图:从文本课题入手,再现主线。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文本的结构,从而过渡到重点语句的学习。
四、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同学们,“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