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
说课稿需要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好《小学说课稿》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小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小学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宝库中,神话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宝库最耀眼的王冠上。如今,古老的神话已经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下面,我就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谈谈我的教学构想。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训练设计、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与第六单元的专题“壮丽的祖国山河”共同构成了本册教材丰厚的文化底蕴。《盘古开天地》正是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材处理
(一)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我该怎么处理呢?细细思量后,我决定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的确立、教学难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这四个方面处理本教材。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新课程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激发想象力;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神话形式;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等,特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确定了本课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自然也就出炉了。本课重点是: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复述课文。
为什么把这些确定为本课重点呢?首先是依据本单元和本课教学目标,其次是因为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紧扣中心词句,用“以读为本”的方法来达到突出重点。
难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字形式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神话与现实毕竟差异太大。因此,本课将……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将在学生熟悉“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神话故事这个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告知他们什么叫神话及其基本特点。接着,在第二课时,我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切体会神话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特点。最后,让他们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展开想象真切体会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以期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决定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辽阔、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清层次。
第二课时:
1、读懂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身边的万物与老祖宗盘古的化身联系起来。
3、积累并运用本课好词佳句,练习复述课文。
三、教法、学法
以上这四个方面是我对教材的处理。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科学的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教法的选择
本课我将主要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为什么把“以读为本”定位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需要读、高大的神话形象需要读、深刻的神话内涵需要读。只有通过层次读、体验读、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再创设一定的音响和画面情景,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达到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二)、学法的思考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所以,真正的好老师不只是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学法的选择一样重视。
教无定法,学无成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法也一样。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学语文,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在老师的主导下以“朗读感悟、角色体验、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有了正确的教材解读及处理,有了科学的教法和学法,再加上新颖而合理的课堂设计,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离成功已经近在咫尺了。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本课精读环节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课时分为“解读课题、提炼中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尝试复述、回归神话;激情说话、拓展升华;分层作业、放飞个性”五个大块。首先,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一)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1、上课伊始,开门见山,解读课题。让学生用朗读分别强调“盘古、开、天地”这三个词。这样,三种朗读出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朗朗书声中,学生自然而然领会了谁干什么这个句式,体会到了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感受到了祖国语言轻重缓急的神奇。《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实,这种情感的培养是无处不在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我这个解读课题的设计就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吧。
2、接下来,抓住题目中的“开”字,提炼出全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再提炼出中心词“创造”,并板书。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39;主旨。这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对日益忙碌的现代人也十分受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这种方法,学生将受益终生。
(二)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提炼中心后,就应该围绕中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先走进“开天劈地”的神奇。
1、领略“开天辟地”的神奇:
(1)、情景渲染、走近神奇。
首先出示课件,在爆裂等音响声的渲染中,学生闭眼听老师激情解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一声巨响,学生如临其境。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学习,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此环节中的情境创设简洁自然,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文本,为朗读好这一段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2)、层次朗读、感悟神奇
接下来,在连续的情感中,出示文字课件,层次朗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的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在这个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感悟神奇;个性阅读、体会神奇;体验阅读、内化神奇”,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到情感再读到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浑然一体。读后我会顺势引导:“同学们,领略盘古开天劈地的神奇,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盘古顶天蹬地的顽强吧!”并板书“顶天蹬地”。
2、感受“顶天蹬地”的顽强
(1)、角色体验、感受顽强。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角色体验,学生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在角色体验中,他们走进了文本,读懂了“顶、蹬”的意思,读懂了盘古的高大,读懂了盘古的顽强,这时,可能会有同学在亲身体会后说:“好累哟。”如果有这个资源生成的话,就立即抓住,没有的话就引导,让学生体会,我们顶天蹬地一会就累了,那盘古呢,做了多久?
(2)、激情导读、颂扬顽强。
顺时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又一次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也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3、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朗读结束后,我会抑制不住激情地引:“同学们,顽强的盘古最终还是倒了下去,他怎么样了?”顺势就板书:化作万物,进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这个环节的学习。
(1)、自由朗读、发现无私。
在这个环节,首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朗读、发现“无私”,然后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指导语言积累外,还会通过我的评价与提醒,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真诚评价的好习惯。
(2)、深情引读、感悟无私。
在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我会深情引读课件红色的部分。排比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通过读,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了。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读中,盘古的无私得到了感悟;读中,神话的特色得到了彰显。朗朗的书声中,还愁盘古的形象丰满不了吗?还愁初步感知不了神话的特点吗?
(3)、小组合作、赞美无私。
深情引读后,我就开始抓住“省略号”这个教材资源,开始小组合作,赞美无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先个别写话,再小组内合作交流修改,连句成段。这样设计,要求明确,步步落实,一一到位。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想象力。通过创作,神话在学生那里,已经是零的距离。
到这里,本课时第二个环节“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已经全部结束,这时,学生的激情还在流淌,顺承这份情感,马上进入“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三)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首先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在画面的带领下示范复述。然后让学生看着画面和板书,尝试自己复述。画面、板书、我的示范复述,就象一条铺好的路,能让学生沿着它去摘下“复述课文”这朵美丽的成功之花。
(四)、激情说话、拓展升华
在学生复述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次回归中心词“创造”,这样和前面的开题前后呼应,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此时,学生的感情已经到位,盘古的形象已经丰满,顺势让他们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已经是水到渠成,是给他们一个倾泻情感的渠道。相信此时,对盘古的敬佩感激,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自豪,都会从他们口中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
到这里,本堂课已接近尾声,接着回归课题,呼唤升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师生共同的呼唤,将为本课情感做一个总体回归与升华。
(五)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最后,遵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个教育指导思想,布置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必做作业:
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
选做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积累本课好词佳句,抄一抄,记一记。
3、演一演这个故事。
至此,《盘古开天地》精读环节已全部结束,预期目标也基本达到。接下来,我就本课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训练作一小结。
五、训练设计
本课训练本着“还课堂给学生、显语文之本色”的指导思想,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设计了不同的训练。充分到位的朗读是本课最基本的训练,它贯穿整个课堂,提升了整堂课的灵气。小组合作写话、“我想说……”和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认真倾听的训练是本课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的层次作业更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特别是必做作业“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的设计,它可以引领学生从《盘古开天地》走向古老的神话,进而从古老的神话走向“灿烂的中华文化”……正如崔峦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真真切切爱语文”。本课训练设计,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探索后留下的痕迹吧!
《小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学习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一杯水、一支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匙、记录单
教师自己准备:小黑板、一杯食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装置
五、教学程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三)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与本节课研究的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完成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延伸拓展
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小学说课稿》篇4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metiáojiànlāmiànbiàndng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小学说课稿》篇5
我说的是人教版第六册第30课《惊弓之鸟》.我打算从以下六个方面讲述.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安排在第六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井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这样确定目标,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性结合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这篇成语故事逻辑性强,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一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此外文中几乎是通过对话来写,注重人物的神态,语气.因此,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近乎现场实录的情境氛围,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听录音对话来加深理解,抓重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将课堂创设为一个法庭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同学们体验当小律师的感受,以文中内容为材料,结合录像寻找事实根据.这样,一方面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口语表达,随机应变的能力.
2,以读代讲-法.这篇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为富个性特征,意义深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不同形式读,加深理解.这也是适应新课标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3,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班级学生的实情,我采用分层教学,提出不同层次的确良教学目标,有初步达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
三,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可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种学法:
1,合作交流学习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与人交往,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愉快的交流过程中学会知识.如在收集为更羸辩护的材料,感情朗读课文时均可放手让学生运用这种学法.
2,读悟法.这篇文章以对话形式出现,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最后一个自然段逻辑性强需要学生通过多读自悟来读懂.抓住关健字,词来理解,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架设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
3,图文结合法.出示能直观反映课文内容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羸的动作,更羸和魏王的不同神态,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段,读练结合,读中感悟,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2,抓住重点段理解内容,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分析,推理的好习惯;3,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意思,完成课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词语;指导背诵;复述课文.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动物公民"的一封状告信激发兴趣,让学生争当小律师,寻找证据材料,初读课文内容.二是落实教学目标2.引导学生当好小律师---找出证据,再分析推理,判断更羸是否是一个有"魔法的人",从这一点为切入点,让学生展开讨论;抓住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以及神态表情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学生朗读训练,随文理解学习目标中所须理解的词义.在理解更羸说的最后一段中,我采用读练结合: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叫得悲惨,是因为;大雁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掉下来是因为;全体学生完成这一练习后,我又出示一道提高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练习: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把以上三句话的内容说一说.《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
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三是落实教学目标3.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五,课外作业
1,给亲戚朋友说说《惊弓之鸟》的故事.
2,查阅资料,了解以下词条的内容和意思.
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六,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0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
使劲往上飞直
看飞得慢受箭伤弦响往
听叫得惨孤单常 下
观察——分析—————————推理
《小学说课稿》篇6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一篇,课文的题目是《燕子》。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篇课文是第一组当中的一篇。第一组共有四篇课文,教学的主题是了解和认识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培养他们发现、观察、创造能力。这四篇课文的组合是按照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景物、场景的顺序编排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景物的观察思考逐步推进到广阔复杂场景的观察、理解和想象。
本组课文从新课改的角度上说,采用了课文学习点的深入和整体训练延伸发挥的编排方式,融知识学习、个性培养、审美教育、创造发挥为一体,较好的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本课是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删改。主要通过春天景色特别是“燕子”这一形象的描写讴歌了春天及生活的美好。课文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分不同的侧面刻画燕子的形态、动作及所体现的美丽内蕴。
下面我再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
(1)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燕子的外形、动作等的特点。
(2)体会课文中诗化的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本课字、词及句子。
难点在于:
(1)培养学生做细微、具体、准确的观察。
(2)从课文具体描写出发,使学生更开阔、生动的想象。
我再说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方面,运用情景教学在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一诵读为线索整体感悟和具体指导分析相结合,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可的学法主要采用自我吟诵、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方法。
下面我具体谈一下本课的执教过程:
本课我分为四个环节:
1、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2、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3、分读赏析;
4、回读升华,积累拓展。
下面我分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在导入环节根据本课内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春天,燕子在空中翻飞往来的场景,并配音乐,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在播放画面的同时,让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在我们播放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然后过度到本课的学习。
二、在初读感知环节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投入感情,然后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三、分读赏析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感情分读课文,并体会情感。为了推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我准备采用“诵读小标兵”的竞赛方法最后评出“诵读小标兵”。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
1、带着“小燕子是什么样”的问题诵读第一段,然后投出一只燕子的具体画面,让学生详细观察燕子的色彩、翅膀、尾巴等的形状,同时在观察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来理解燕子翅膀轻快;尾巴似剪刀的特点,并板书燕子特点的重点词语:活泼、机灵。
2、投出燕子在春天成群结队归来的画面,让学生观摩画面后,带着“小燕子为春天带来了什么”的问题朗读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赶集似的聚拢”。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赶集似的聚拢”及“增添生机”,我特别设计了一个学生模仿燕子叫声的教学细节,理解“增添生机”。
3、播放燕子在微风中、阳光中翻飞的画面片段,在画面的启发下,采用小组代表竞赛的方式,形象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创造性的模仿小燕子飞翔的样子,突出重点词语:掠过、一转眼、横掠过、偶尔、波纹、荡漾。分组讨论这些词语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对燕子声音和动作的模仿、关键词语的体会和想象,来观察和理解燕子飞翔的动态特点,从而突破课文重、难点。
4、投出燕子在电线杆上的画面,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放下课本,观察多媒体画面,想象燕子和电线杆的构图像什么,引导学生沿着“五线谱”想象到音乐,然后鼓励诱导学生根据这个画面唱出一两句自己创作的春天的歌曲。最后让学生明白用五线谱打比方,我们不仅看到燕子的空间想象,同时仿佛听到春天美妙的旋律。
5、通过读课文最后在整体播放整篇课文的画面和《嘀哩嘀哩》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把本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父母听
《小学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在商店里,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二、母亲去医院打针,宽容与体贴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即将当护士的女儿。)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通过这两个事例中的人物对话的描写来告诉学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事例来揭示做人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正确的将课文读熟。
2、通过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只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我觉得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这一学习目标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更进一步去理解“将心比心”的意义,从而把它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六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表达能力。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理解“将心比心”一词并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说教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所以我用引导法教学。教学中,我会以学生读和说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要求学生读不顺的地方多读,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或小组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教师再给予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为了达到“读课文”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这几个环节:
1、自由朗读
朗读时采用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身别人请教的办法。检查朗读时我会提醒学生难读的地方,要求他们多读几遍或进行领读。
2、各别检查
指名学生读课文,看看学生是否已将课文读通,读的时候可采用这样的方式:点出几个学生,让他们一人一段接读课文。个别检查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说说故事
a、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后将文中故事复述出来。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故事内容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b、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2、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用“”划出,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说一说:交流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
要求:a、要说清楚自己感动的原因。
b、其他同学说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听后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说一说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说话交流能力和倾听习惯的训练)
4、抓住重点段,层层深入的朗读
a、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对话。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要读出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让学生进入到文中人物的角色中去,让他们在读中悟,悟中读。
b、多次引读结尾段,以产生层层深入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灵。
这一段是文中的重点段,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目的是想让他们在读中悟出真理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一段记下来。
5、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深一层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这一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事情是能够体现“将心比心”的,另外我会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故事,让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去做,看看学生是否已经真正领会“将心比心”的内涵以及课文所要传授的意图。
(四)再读课文,总结
1、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师总结归纳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本篇课文是阅读课文,所以我没有特别的去设计别样的板书,只是很普通的板书,但在上课过程中,我会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将重点的词句写出并讲解。
板书:
故事一故事二
人物:阿姨、奶奶人物:母亲、实习护士
事情: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商店大门事情:母亲宽容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
从这两件事中,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小学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以下几方面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品悟理解内容。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我借助课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学生读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炼、明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3、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教育家程颐提出:“教育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因此,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首先,我给学生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本课课文思路清晰,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2、学生自由读书后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字词教学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自己读,指名读,老师相机指正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最后齐读,加深记忆。
3、指名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教师相机板书:远大热
(三)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了解太阳的特点是本文的重点,我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请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体会一下文章是通过哪些词句写出太阳的远、大、热的呢?并画出有关词句,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集体交流深入品读
引导学习太阳的“远”: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的?
指一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其实,…………箭哪能射得到呢?”
2、师强调:对,这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让我们都来读一读,看看哪些词句突出了太阳离我们远。
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能感受到太阳离我们很远,这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峰。
(1)学生谈到数字,教师相机总结:大家看,文章列举了几个具体的数字就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再鼓励学生谈对步行和坐飞机两个例子的体会。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这样引导学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突破难点。
(2)学生谈完后教师小结:对,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相机出示课件。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追问: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反问句更能突出太阳离我们远。)
3、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及时的点评,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激起学生学习的-。
4、教师小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朗读的方法,学习了太阳的远,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太阳的“大”和“热”。
(二)学生自学太阳的“大”和“热”。这一环节,我意在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困生进行学习,以防他们无所适从。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能力。
2、集体交流。
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描写太阳大的段落。(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
3、让学生谈体会,学生谈到“130万个地球”和“一个太阳”时,师相机提问: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
众所周之,合理的语言文字练习设计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是相统一的,我在学生理解课文中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按照先展示读然后谈体会再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太阳的热。
5、教师小结过渡到课文的第二大部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密切
(三)半扶半放学习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教师引导:通过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课文较长,这一问题具有辐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学生读完相关部分后全班交流,师相机评价。很自然的过渡到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呀,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出示课件)
指一两名学生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学生带着体会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指名配乐读,齐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感情得到升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标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体验,有所领悟和思考。我在这环节中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3.指导背诵本段。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太阳的特点,并且还体会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面对着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的太阳,你想说点什么?
2、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其实,太阳的奥秘还远不止这些,宇宙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等待我们不断探索,希望大家课下进一步去收集有关资料,相信大家的收获会更大!
五、说板书设计:
远大热
17太阳
《小学说课稿》篇9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武夷山》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文章中用优美的语句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武夷山的热爱、赞美之情,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教时安排为两课时,本次教学为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词句的训练是本册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美丽的武夷山》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所以在整体设计时,尽量去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多个环节的激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武夷山的美。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从而也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去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会按正确的书写要求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39;祖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册教材的要求和本课的内容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教法、学法
1、搜集资料法。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因离学生生活的地理位置较远,课前布置学生借用可利用的条件上网搜集有关描写武夷山的图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对武夷山充满一种无比喜爱之情。
2、自主识字法。二年级的学生已拥有多种识字方法,因此,在识字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各显其能,然后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对生字进行检测,这样努力做到在活动中识字。
3、多种读书法。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对武夷山的喜爱用几句简单的语句是说不清的,因此,我带着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武夷山的无比喜爱之情。
4、以图促情法。这篇课文配有奇山秀水的画面,教学时充分发挥画面的作用,让学生借此画面,充分地感受武夷山的山美、水美。
六、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询问学生:春天来了,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把生活中所见到的美景说出来,这样让学生充分孕情,再用富有激情的导语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这样做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识字之前,播放一组有关武夷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武夷山的美,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用学生与字交朋友的方式自主识字,同时出现不同颜色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颜色的喜爱自选词语朗读,学会积累词语。
(三)多种朗读,感受景美。
对武夷山的喜爱之情是整篇课文的情感线,语句中流露出的山美,水美定下了课文的基调,因此,目的把学生带进一个与课文相和谐的氛围,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寻找自己爱读的自然段读一读,然后与好朋友分享这份读书的快乐,力求达到最好的读书境界,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具环节,它要能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所以教学本课时,我借用风景优美的画面与简笔画想结合,进行板书,给学生呈现难忘的一幕。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介绍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山美、水美,最后浏览武夷山的方式及游人的感觉,教学中,努力做到有机的结合,相互渗透,使识字与读文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做到通过教师的激趣、小朋友们自主学习的读书过程中充分感受武夷山的美,进而加深对武夷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小朋友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大胆一去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始终很高,形成人人乐于参与的良好氛围,但是怎样充分地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真正地让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对话,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敬请在座的领导、同行专家们帮忙指正。
《小学说课稿》篇10
一、教材分析:
1、关于大纲对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求。
大纲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关于本课知识在整个学段,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关于教材的编排意图:
(1)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本课知识在编排时是按照知识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有序编排的。第九册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和线段、角和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梯形的概念、特征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4、关于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梯形面积计算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要认真学好这些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5、关于教学重点:
掌握和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关于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指导思想及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改意图
1、充分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亲自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加深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体现练好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练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时渗透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法、学法设计
1、运用电教、实物演示、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投影仪显示图形的合并、分化过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巧妙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
3、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数学新知。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识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两个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4、运用尝试教学法。
①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进行尝试;②学习例3时进行尝试。
5、运用化归的思维方法学习本课知识。化归法就是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先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讲练结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在新授过程中依__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规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学习例3巩固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有坡度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培养学生正确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及若干制好的图片,铅笔刀、粉笔。学生自制若干梯形图片、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剪刀一把。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本课按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约3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复行四边形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然后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图形,并复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种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判断它们是梯形,指出它们的底和高。这一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二)游戏导入,激趣引新。(约4分钟)
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若干梯形纸片拼图,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图形在投影中显示,如图:(岗亭)(轮船)(台灯)(飞机)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分别在图中的各种梯形中“铺”方格,提问能否很快准确数出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提问:“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师用彩笔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圈起来,学生定会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启发,积极动手拼图。这一过程可以较好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三)操作思考,探索规律。(约12分钟)
第一步: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动手操作,将游戏拼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将学生操作过程反映在投影上,观察双片投影演示:先显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抽移转动图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思考题。
①原来是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关系?提问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提问后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第三步是学生再观察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带的平行四边形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思考:
①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③剪出的一个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是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提问根据板书和操作,你认为梯形面积怎么求:根据提问板书: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加以对比,强调“÷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书进一步验证自己推导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这一过程通过“拼”和“剪”的两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适时进行转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看、听、动、思等活动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四)学习例题,运用规律。(约5分钟)
先提问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同时告诉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学好它,为祖国建设服务,然后出示例3,读题后教师用铅笔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笔,告诉学生小刀切后出现的图形叫做“横截面”,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计算后看书对照。这一过程是教育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公式进行解题,理解并运用公式。
(五)及时练习,反馈巩固。(设计课堂检测,约8分钟)
第一题是基本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是6米,面积是平方米。让学生对照条件将数字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第2题指出拼图游戏中的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和高的长度,口头列式求它的面积,这样照应开头。
第3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式的梯形进行口头列式求出面积。
第4题是课本第71页第3题,看图中堤坝中的数字进行列式解答。
第5题是选择填空(如下图)。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地找出图中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面积。题目是:正确的求积算式①(15+8)×4÷2是()②(15+8)×10÷2③(4+10)×15÷2④(4+10)×8÷2
第6题是设计一条发展智能的提高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题目是:将三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连接横放,后锯掉两边正方形的一个角,形成一个梯形(如图),求梯形的面积。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前面1、2、3题是口头回答,第4题完整解答,第5题进行讨论解答,第6题是智能发展题,一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外完成。
(六)完成课堂作业,进行课堂总结。(约8分钟)
课堂作业是练习二十第1题三条题目,课后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课堂总结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进行课内作业,当堂完成,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娇正。课堂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进一步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附: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小学说课稿》篇11
老师们,下午好!《花钟》是三上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文章先描述不同时间不同种类鲜花盛开的美好姿态,然后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最后对课题“花钟”的含义进行通俗的解释。其中第一段语言表达有序、多样,又充满情趣,是语言学习的典范段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本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积累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欣然怒放、含笑一现、陆续、大致”等词语的意思,并有一定的拓展。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看着钟面复述课文,积累语言。
3、品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文本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有序性,体会写法的精妙。
4、由读到写,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把握学段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怎样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我具体通过“识花名”、“赏花开”、“品花时”,来层层推进,逐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识花名”,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落实“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同时为达成下一目标“领会鲜花开放的各具特色、情趣盎然”做铺垫。首先,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喊喊花的名字,再重点朗读长句子。这样,从词到句,再到全文,让学生逐步读准读通课文。同时,我利用媒体,将图片与文字进行链结,使学生对本来比较模糊的花儿有了具体的形象感知。另外,在图文对应中,学生对“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情景有了最为直接的感受,酿造了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基调。第二层面:“赏花开”,品读课文这个层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们的用意是以文本的语言为依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读进去,再读出来,让孩子们既领会鲜花开放的各具特色、情趣盎然,又感受语言描述的细腻、多样。具体通过“你能把花开时的不同样子读出来吗?”这一问题,带动整段的朗读。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让他们与文本做亲密交流。然后,在学生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做针对性的评价。比如教学中,扣住“欣然怒放”“暮色”“含笑一现”等词语,让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积累等方法,使词语理解与情感朗读,融为一体,浑然相成。如此,便落实了本课的又一个目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积累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有一定的拓展”。扫清了词意的障碍后,再通过引读,个别读,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情感随着花开而心花怒放,最后的配乐读,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释放——花美,语言更美,情感也美。第三层面:“品花时”,感悟写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各种教学手段最终是指向“语言的习得”。
这篇课文中,时间词的运用很有特色。通过改变句子的排列方式——上下对齐,整齐划一,使孩子们对这一特点一目了然,自然发现、感悟写法的精妙。如此一来,在下个环节的拓展写作中学生便能将这种语言形式加以自发的迁移运用,使教学达到情理相谐。设想总是偏向完美,但课堂却又是动态生成、瞬息万变的。因而,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在引导孩子们欣赏花开的的美,体会语言的生动、多样时,由于我的评价,或单一,或滞后,或缺乏针对性,以至于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让原本是亮点的部分,失色不少。由此我思考:目标永远是课堂的指针,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目标意识,才能把课堂中的活动都落实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如何紧扣教学目标,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将是我们不懈探索的课题。也恳请在座的专家、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说课稿》篇12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然后《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资料,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资料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明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景,然后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明白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本事目标:经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构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本事和口头表达本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过程,然后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然后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本事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样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样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经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我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能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一样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39;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一样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必须会创造出不一样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明白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忙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一样,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经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能够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能够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终借助一组练习题,经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那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必须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一样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一样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所以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资料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经过自我的思考,到达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到达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头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头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教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教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说课稿》篇1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本教时的内容是一起点新目标英语第七册的module2unit2Amypaintedapicture部分,课题为PastActions(过去的行为)。
·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研读后,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设计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1、在教材基础上拓展若干与主题有关的单词:cooked,helped,watched,phoned,painted,washed,clearned,finished、
2、sentence:MrSmartcookednoodles、
MsSmartphonedgrandma、
SamwatchedTV、
Amypaintedapicture、
技能:1、能听懂各个人物过去做过的事情的语句描述。
2、能运用媒体的可操作性完成练习,合理组织语言,运用寓言进行交流。
3、能对自己家人昨天或做过的事情进行书面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对本模块出现的诸多-ed的发音规律做一个总结,并运用一般过去时进行表达。
2、借助多媒体的可操作性来练习巩固知识点。
3、能根据老师的指示完成从听说到读写的递进过程。
3、情感目标:
了解英国的孩子是如何在家完成作业和家务劳动的,使学生有兴趣在家中帮助家长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描述过去的行为。
2、教学难点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的使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自己过去发生的事情。
二、学生情况
本课授课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班学生大多数已经接触英语3年了,基础还行,但书写能力还不是很好,学生感知能力处于较直观的水平,因此我选用歌曲、图片等较活泼、直观的资料让学生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本班有48人,人数较多,所以在课上我多次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说的机会,锻炼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前一个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过去时的句型,对V-ed形式很了解,如:cleaned,helped,finished,washed,watched等,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
三、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知识点是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对于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呢?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通过任务型的教学途经达到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我决定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情景,哎还原生活的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的语言信息,从而让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感受劳动的乐趣。
教学流程如下:
1、首先通过歌曲律动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单词卡片充分向学生展示动作情境,将英语的真实语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这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记忆巩固单词。
2、利用媒体的呈现与演绎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学习本课拓展词汇:cleaned、cooked、helped、watched、painted,并能准确地发音,同时运用词汇进行语言的运用达到语量的增加,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3、利用多媒体设置任务,多次播放CD-ROM,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再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的听力训练;随后展示学生一些相关图片,创设情景,先让学生感知,思考句型,辅以一定的句型呈现,加以操练达成说的目标。
4、最后出示一些练习,让学生进行操练,通过练习完成从口头表达到书面写作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步步递进和最终完成。首先出示完整的句型结构,让学生进行整个句子的操练;然后采用半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的句型的感知理解基础上,进行表达;最后采用无提示方式,让学生巩固已学句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重点难点突破
过去式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为了有效突破难点,我借助单词卡片,网络资源,课前查找了很多动作的图片,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让学生观看图片,从而留下形象直观的视觉印象,然后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句子操练。在句型的操练过程中,我采用创设情景、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先感知,然后采用半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的句型感知理解基础上,再操练,最后进行表达
《小学说课稿》篇14
【问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试的1号考生,我面试的科目是小学数学,面试的课题是”亿以上数的认识”,接下来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说课。
【教学背景分析】
首先是对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学目标;3是重难点。
教材分析:“亿以上数的认识”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认、读亿以上数的能力展开。并且经过前面对亿以内数的学习,学生们已积累大量了关于大数的知识,因此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材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应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从实际出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目标1:学生应理解数的意义,同时会用不同方法表示并读数;目标2:综合应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对亿以上数的认、读能力;目标3: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过渡: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和新课标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照数位顺序表学会读写亿以上的数,而难点则是探索读书规律,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学背景的全面阐述,接下来我将就教学评价理念进行说明。
【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综合应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使得数学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
过渡:根据以上教学背景及评价理念,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从实践出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环节1:情景导入
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比亿大的数,比如全球人口数,世界博览会投资金额数,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板书:400305000000)。接着设问: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进而引入新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环节2:合作学习,主要分为2大步骤:
1是教学读法: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4人一组,每个小组同学各自说出自己的读法,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出读数方法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并分级;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由高级到低级读数;并且注意每级末位的0不用读出,其他数位只读一个0。
2是教学写法,我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方式,接着出示例题(板书:三亿、三亿九千万零四、三亿零二十万),并鼓励学生大胆到黑板上板眼和说出自己的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出写数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在每个数位上由高级到低级填充数字,并且没有数字的数位用0填充。
环节3:巩固练习
首先是读数练习:让学生们自主尝试读课本22页第一题的数,再指名读,并让其他同学评价读法正确。
其次练习写法:让小组内同学相互出题,相互指出写法的正误。
环节4:全课总结
首先利用几分钟,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这一节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扬。
最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环节5: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图书、搜索一些生活中亿以上数的实例,并试着读、写这些数。
首尾呼应:以上便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设计始终围绕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说课稿》篇15
一、教材内容
《巨人的花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由于他的自私,狭隘,把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用高墙拒之门外,可是,春天也伴随着孩子们的离去而离开了举人,花园里只留下冬天和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态度和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针对教材特点,我以“变”为中心,辐射全文,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心形的板书,(出示幻灯)即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有把握了文章重点。
三、循序渐进,说流程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赋予变化,学生读懂课文需要下一番功夫,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并安排了复述,使学生充分读懂了课文。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出示幻灯)
(1)寻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进行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迷人荒凉鸟语花香)
(2)巨人的态度、感受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巨人转变了态度?
(教师板书:自私苦恼快乐)
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意见,全班交流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自读自悟,逐步体会出无私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课文最后,我安排了写话练习,(出示幻灯)
1同学们,从巨人的花园重新充满欢声笑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请为这个美丽的花园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我的警言送巨人。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及概括能力,形成自己的名言,告诫巨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
通过这几个问题,使阅读与说话相结合,使人文教育融入学习中。为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把课文编成了童话剧,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对比、通过想象情境展开教学,对学生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四、回眸课堂,说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环节中,在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反复品读后出示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画面,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环节中,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感悟性阅读抓住重点,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解。课的最后,链接本文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把《巨人的花园》编成童话剧,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