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小学说课稿 >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

时间: 新华 小学说课稿

说课稿中可以包含更详细的教学内容、更多的例题和案例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礼貌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所以,“诚实”是人心所向。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细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我姓名、电话的纸条,之后,双方经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述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异常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分),尤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主角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资料,体味其中的蕴含。

教学难点: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与小红车主人的“打电话”这部分资料,我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而感悟出诚实与信任的可贵;再进一步地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我打算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经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演演等活动,调动学生进取思维。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到达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主角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

本堂课教学着重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基本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领会蕴含的意思。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师:电脑课件;生: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带有课题的一句话,用“~~~~~~~”画出。(“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二)质疑研读,探究“诚实”

1、读文质疑,连词明意:

出示词语:驾驶、故障、超出、环顾、联系、陌生、道歉、诚实、信任

读准这些词语,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词析句,挖掘内涵

出示语段:

“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可是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职责应当在我。”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明明是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十多厘米,才会造成这次事故,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职责在“我”,并且留这张纸条是“应当的”呢(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我”的诚实)

(三)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1、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我的姓名、自我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2、再读课文,讨论造成事故的原因:

天气环境的原因——天黑、有雾、能见度差

小汽车车主原因——车头超出停出线二三十厘米

“我”的原因——归心似箭

(四)品读对话,体验真诚

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设计对话的提示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经过分主角朗读“打电话”部分,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五)拓展延伸,活力导行

1、读、背最终一段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还能够用什么作题目

2、屏幕出示故事《宽恕》,让学生读一读,并做简短的发言。

3、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总之,我力图经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最终到达学有所得。

19、诚实与信任

无人知晓留条回电…………………………………诚实与信任(比)

买反光镜的费用……………………………………金钱(更)

人与人的之间和谐、信任…………………………重要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2

师: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平静。可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加上对词的理解。

生:开始练读课文。

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在他读的时候注意配音。

生:读课文。同学们做动作理解“窃窃私语”,配音理解“嗡嗡”、“啾啾”、“汪汪”、“打鼾”等词。

师:同学们对“窃窃私语”和“汪汪”理解的真好!请你听听我这是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和“打鼾”的声音吗?学三种动物的声音。

生:不像。

师:为什么?

生:蜜蜂“嗡嗡”叫的声音太重了,小鸟“啾啾”应该这样叫“啾-啾啾,啾-啾啾......”

师:说的真好!而“打鼾”的声音像什么?像不像驴叫?所以,同学们应该注意要把声音模仿得像。下面请同学们边感情朗读课文边加声音,齐读这段。

生:齐读。

师:要求学生练习背诵。

生:齐背课文。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段背熟了。

师: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作者在这里写了几种?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

边画出这几种动物。

生:自读课文,画出几种动物。

师:同桌配合,边读边加动作,看哪两个同学加的最像。

生:自由练读,加动作。

师:检查配合情况,请一同学读课文,一同学加动作。并指名表演好的同学到前台表演。

男女展开朗读比赛:男同学读时,女同学做动作,女同学读时,男同学做动作。

师:引背“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就是惊人!我看同学们把两部分连在一起,能不能背下来,为了保证背诵的正确性,还是请同学们认真快速地再读两遍吧。

生:自读。

师:检查背诵。

孩子的记忆速度是我没有料到的。看看下课的时间未到,我便让孩子抄写了自己喜欢的语句。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奇异的琥珀》是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21课,此单元的主题是“科学与发现”,训练的重点是默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对科学,对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二是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努力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尽力把读的时间,说的机会,问的权利,评的自由还给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推测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的,明白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

4、复述故事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认读、识记、组词、听写等方式掌握本课生字,借助字典、词典的工具书来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练习和指导,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讨与交流,明白这块琥珀为什么是奇异的以及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和发现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四)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合理推测的依据。

2、难点:理解科学家推测的依据。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板书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奇异的琥珀

2、教师谈话设悬:

谁知道什么是琥珀?为什么课文的题目不直接叫琥珀而要叫奇异的琥珀?这琥珀奇异之处在哪里?【意图】(给学生设置悬念,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预习课文:

1、带着刚才的疑问去预习课文。

2、在读课文的时候自学生字新词。

3、初步熟悉课文的内容,明白这块琥珀为什么是奇异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分组合作学习)

(三)检查与反馈:

1、生字新词的检查:

(1)指后进生拼读生字,其余的学生认真听,然后指学生为其正音。

【意图】(让后进生参与学习中来,摸清班上学生拼读生字的能力。)

(2)指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其余的学生在稿纸上听写,然后同学互相订正。

【意图】(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3)指学生上黑板为生字组词,其余的在稿纸上组词,然后同学互相订正。

(4)全班齐读生字新词。

2、课文朗读的检查:

(1)指几个学生朗读随机指定的段落,其余的学生认真听,并在有误的地方做上记号,为评价朗读做准备。

【意图】(检查学生是否对课文的任何一段话都比较熟悉。)

(2)学生评价朗读。

【意图】(检查学生听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3、对课文内容理解程度的检查:(见预习要求)

(1)各小组选举代表发言。

(2)各小组学生互相补充。

【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读、想、写、说等各方面锻炼学生。)

(四)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肯定表现好评的组和学生,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意图】(肯定和批评并行,让学生既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

(五)课堂练习:

1、同学互相听写词语。

2、同学互相朗读课文。

【意图】(当堂学习当堂掌握。)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4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第16课《匆匆》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设计理念、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当代闻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生齿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详细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浩叹息。牢牢围绕“急忙”二字,精致地描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

这篇文章很细致修辞,文中用是非同等,节拍划一,对仗工致的排比句,形貌了表现季候更替的诗意化风景;又用一组是非纷歧,节拍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叹息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和散句的联合,不光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并且显得既典雅又朴素。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相比性形貌使时间变得可以觉得,形象而又真实。

本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门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底子上,开导门生睁开遐想。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

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六、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七、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八、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诵读积累-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由读引入写,因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这里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感受追问。(出示课件)

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然后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实现难点的突破。

(5)首尾呼应。(出示课件)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第四步、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16匆匆

时光匆匆珍惜时间

(无奈……)

一去不返留下痕迹

十、结束语:

语文是满盈“诗意”与“美”的艺术,因而,语文讲授也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讲堂是应该飞扬着灵性,飘溢着诗意,表露着美感,给人以享受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满盈“美感”的讲堂应该是我们一种抱负,一种寻求。因此,在整个讲授历程中我高兴表现新课程尺度的精力,高兴凸现“美”,做到:

1、营造氛围美。音乐是一种情绪艺术,它能引发门生的情绪,变更门生的热情,资助门生明白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作者的头脑情感。在讲堂中我恰时恰度地使用潺潺又略带幽幽的音乐渲染氛围,营造氛围美。并在整个讲堂讲授中,师生之间同等、民主的相同和互动,营造出调和美。使门生在一个调和、宽松的情况中学习,在幽幽的音乐的伴引下走进文本,领会情绪。使讲堂更有实效。

2、发掘文本美。在讲授中,我高兴发掘文本美,分外是语言美,引导门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讲堂的“语文味”。

3、表露情绪美。在讲授的历程我以门生自主感悟为本,进而引导门生捉住重点文句品读,配景穿插资助明白。用换位头脑领会、仿说遐想引发,引导门生深入思索,门生走进了文本,深入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遐想到本身小学韶光的急忙流逝,更深入地领会到朱自清对韶光急忙流逝的痛惜与无奈的感觉。进而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绪的熏陶,讲授关键螺旋上升,使门生一步步走进文本,领会情绪。朗读天然做到真情表露,入情入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人。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旨在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常自己动动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画风》,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赵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难点:培养学生动脑想像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勇于求知的兴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画风的方法,自由发挥他们各自体会的情感,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将学生的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运用,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用语言来表达、用手去创造。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班级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学完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主要讲: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会正确书写“艺、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初步培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第二课时主要讲:

1、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并通过读文理解句意。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风的特点、作用和种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深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语感目标

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聪明机智。

现在我就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说一说:

三、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四、预设流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画风》一课的导入可采用猜谜的方法“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风看不见,摸不着,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是《画风》。(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质疑。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

[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过渡:读了课文后,大家知道谁在画风了吗?学生会高兴地喊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1、师:瞧,这三位小朋友来到咱们班了,想认识吗?(出示课件:图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画画,三位小朋友头的上方分别有他们带拼音的名字。)

2、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___,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小组讨论识字好方法,全班交流。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过。

[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交朋友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四、质疑解难,精读感悟。

1、自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重点理解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老师在学生读书、理解的过程中随机播放课件,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随机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A、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B、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画文中的景物。

C、请学生给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小组合作,读懂课文。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大胆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3、朗读感悟,体验文本。

(1)、三个小朋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把你最喜欢的小朋友的话读给同伴听。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语感。]

五、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师: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小朋友,你们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风呢?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你的学习伙伴吧!

1、小组讨论画风方法。

2、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3、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课件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互相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信息,促进了学生多方位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设计具有多样性的,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板书设计:

15画风

赵小艺旗子飘

风车转

陈丹小树弯仔细观察

宋涛雨丝斜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6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武夷山》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文章中用优美的语句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武夷山的热爱、赞美之情,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教时安排为两课时,本次教学为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词句的训练是本册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美丽的武夷山》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所以在整体设计时,尽量去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多个环节的激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武夷山的美。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从而也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去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会按正确的书写要求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39;祖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册教材的要求和本课的内容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教法、学法

1、搜集资料法。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因离学生生活的地理位置较远,课前布置学生借用可利用的条件上网搜集有关描写武夷山的图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对武夷山充满一种无比喜爱之情。

2、自主识字法。二年级的学生已拥有多种识字方法,因此,在识字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各显其能,然后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对生字进行检测,这样努力做到在活动中识字。

3、多种读书法。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对武夷山的喜爱用几句简单的语句是说不清的,因此,我带着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武夷山的无比喜爱之情。

4、以图促情法。这篇课文配有奇山秀水的画面,教学时充分发挥画面的作用,让学生借此画面,充分地感受武夷山的山美、水美。

六、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询问学生:春天来了,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把生活中所见到的美景说出来,这样让学生充分孕情,再用富有激情的导语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这样做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识字之前,播放一组有关武夷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武夷山的美,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用学生与字交朋友的方式自主识字,同时出现不同颜色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颜色的喜爱自选词语朗读,学会积累词语。

(三)多种朗读,感受景美。

对武夷山的喜爱之情是整篇课文的情感线,语句中流露出的山美,水美定下了课文的基调,因此,目的把学生带进一个与课文相和谐的氛围,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寻找自己爱读的自然段读一读,然后与好朋友分享这份读书的快乐,力求达到最好的读书境界,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具环节,它要能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所以教学本课时,我借用风景优美的画面与简笔画想结合,进行板书,给学生呈现难忘的一幕。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介绍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山美、水美,最后浏览武夷山的方式及游人的感觉,教学中,努力做到有机的结合,相互渗透,使识字与读文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做到通过教师的激趣、小朋友们自主学习的读书过程中充分感受武夷山的美,进而加深对武夷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小朋友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大胆一去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始终很高,形成人人乐于参与的良好氛围,但是怎样充分地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真正地让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对话,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敬请在座的领导、同行专家们帮忙指正。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7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课堂一开始,首先通过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把课文读正确。然后安排了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这个环节,保证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得更流利。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以直观感受为主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创设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情景画面”,让学生仿佛真正来到了池塘边,像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一样跟荷叶在一起,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读出真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教师始终不拿自己的一套标准去指导学生,总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真正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对文本的多云见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2、能认识课文中出现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是”。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荷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组织谈话

1、猜谜语。

2、说说荷叶是怎么样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设优美的情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输入,初识课文

1、听课文录音:

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把课文读通:

遇到生字可以拼拼音,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说说还有谁也喜欢荷叶。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想学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情景,美读课文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

美读课文,学习词语“摇篮”等。

2、理解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为什么喜欢荷叶。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读出真情,读懂课文。

四、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摘水果游戏。

2、指导书写“是”。

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

五、谈收获,延伸课堂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我会说:

荷叶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叶是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大语文教育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圆圆》评案

作者看着黑板上那一池的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听着小朋友们愉悦的朗读声,犹如见到了阔别三季的夏天,闻到了淡淡的荷花香,感觉到了青年教师渴求成长的步伐。

《荷叶圆圆》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尤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荷叶圆圆》这堂课是一堂简简单单的课,但在这简单的背后,却是教师努力的心血,所以这是一堂真实的课,因为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接轨新课程的理念,看到了想象化为真实的课堂教学,也许还很稚嫩,也许只是一种起步,但在课堂上,我们开始感觉到原生状态的生命的跳跃,看到学生知识的丰实,听到个性张扬的声音。而这一切,缘于一个词:尊重!

一、尊重学生的言语权

人都希望时时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拥有自由,感觉平等、尊重,怎么想的怎么说,小孩子就更需要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还他们活泼、纯洁、可爱的真面目。这就要求课堂除了起码的纪律性应该充满暖色调。教师本人就象一个调色师,用一言一行,用真挚的心灵,用宽广的胸怀,信任的目光,赏识的态度、幽默的话语营造一种安全、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顾虑,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李老师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总是这样设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小水珠,小水珠,你看到了什么呀?小青蛙,小青蛙,你蹲在荷叶姐姐身上,在唱什么歌,又在说些什么呀?老师把小朋友都当成了文中可爱的小生灵,时而又把自己定位在荷叶姐姐的角色上,让学生摒弃拘谨,自由读,自由说,自由想,让小朋友在幼稚的语言中充满想象的智慧,尤其是在学好课文之后,老师又以荷叶姐姐的好朋友的身份打电话去问小伙伴们:你们喜欢不喜欢荷叶姐姐?为什么?由此让学生充分地说,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个性理解巩固。可以说,老师巧妙的小点子就如一根点石成金的棒子,点出孩子们灿烂的智慧火花。事实上,聪明的孩子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能否让他们的智慧火花闪烁,关键还是老师。不要让课堂成为老师霸占的言语空间,单向输出,不管孩子的感受。而应该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畅所欲言,把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敢于、乐于用言语表达。

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

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虽然面对的学生只是一年级,但老师已经认识到让他们从小懂得选择理解,在初读课文后,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试读,从而为实现下一步的.精读作好铺垫。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才能更好地在字里行间融入他们个人的情感,有助于培养他们情感性朗读。像此类涉及个人喜好的童话类型的文章,就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喜好了。《荷叶圆圆》中,李老师在让学生听录音认识荷叶姐姐的几个好伙伴之后,说:小朋友们,荷叶姐姐有这么多好伙伴,你喜欢哪一个呢?喜欢哪个小伙伴,就读写那个小伙伴的那一段课文。由此,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可以想象,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时,会投入多大的热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学生想像也好,说话也好,都是在喜欢的基石上才能发挥得更出色自然。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情: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达成同一个目标,往往会选择迥然不同的方式。学习也是一样,在阅读感悟时,有人喜欢朗读欣赏;有人喜欢编成另外文本的内容作探究;有人喜欢根据文本查阅资料,作更大空间的探求……《荷叶圆圆》课堂中,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此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喜欢,这种喜欢也许是一种表情,也许是一个动作,只要他们读得开心就好!为了这种美好的喜悦得到更大的感染,老师还把圆圆的绿绿的小荷叶作为鼓励和奖励,激起小朋友朗读表现的欲望。

三、尊重学生感官的需要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这些要素的实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工具”,那就是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感官的需要:听觉、视觉、感觉、甚至嗅觉、味觉。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老师就是选用听录音读,自主读、个别朗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各种读的方式来实现听觉的充实;以直观形象的贴图板书组合成满池莲叶和简单却生动的课件画面来满足学生视觉的需求;以各种适时合理的想像说和读、体验愉快的心情等手段带入个性的感觉,直到让学生读出其中的味来!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很可贵的一点。

习惯于自己懂得选择的孩子,他们更会对自己的思想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选择的同时,需要的不仅仅是思维的灵动,更是权利带来的责任和义务,这才是课堂应该真正赋予孩子的!

当然,闪光的是让我们闻到了成长与努力的气息,而不足的,也是因为在成长与努力的过程中的不成熟。比如,教师如何在多变的课堂上,灵活熟练地运用圆润的过渡语言?如何在面对学生的各种个性化的回答时,及时地作出合理顺耳的评价?如何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发言转化为教师课堂发挥的“药引子”?如何比学生更早地学会走入文本?尤其是在本课实际操作时,教师给予学生的个体朗读体验太少,没有达到理想的广泛的阅读。这些都是有待于成熟的方向。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8

尊敬的各位教师,大家好!

下头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去年的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童话题材的文章,作者主要讲述了小鸟大树成为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再见,结果大树被砍,送到工厂里做成木材,又被切成木条做成火柴,最终用来点燃了煤油灯,小鸟为了履行约定,便对着灯光唱歌的故事。这是一篇十分感人又很悲伤的故事,极具教育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能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认。

【过程和方法】经过分主角朗读课文的方式,体会小鸟的内心境感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现实教育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学习并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是我本节课的重点,体会文中小鸟情感的变化以及作者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将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不例外。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我期望首先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我经过提问的方式来开启这一堂课,我能够问“同学们有没有人种过树”,或者“有没有人养过小鸟”来吸引他们的注意,然后再问问他们“小鸟和大树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基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能够引出本篇文章的资料,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梳理文章大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会先让学生们自我阅读课文,把文章中出现的不认识的生字词挑出来,大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学之间能够相互解决,然后再由教师自我进行示范诵读,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读完文章后要对学生读错的重点字词进行加强记忆,能够在黑板上加以书写,并带领同学多读几遍,以保证字音字形的正确。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经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资料。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学生在通读完课文之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说一说本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最终根据同学们所说的,再进行明确: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大树听,可是冬天鸟要飞回南方过冬去,鸟答应了大树,等明年回来时还要唱歌给大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飞回来找大树的时候,大树却不见了。鸟四处寻访,最终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为了履行约定,应对着由朋友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紧之后我就会提问,这个故事里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呢能够依次找同学来回答:这个故事中一共有5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小鸟、大树、树根,门先生,和小女孩。小鸟和大树是最先出现的,小鸟给树唱歌,并且在临别之际约定来年再唱歌。

然后是小鸟和树根又出现了,小鸟第二年回来之后只看见了树根,大树却不见了,于是小鸟向树根询问大树的下落。小鸟和门先生也一齐出现了,鸟按照树根的指示找到了山谷的工厂里,在工厂里,它遇见了门先生,门先生又告诉它大树被做成了火柴运到了村子里。最终是小鸟和小姑娘一齐出现了,小姑娘告诉小鸟,大树做成的火柴点亮了煤油灯。以上就是文中人物出现的场景。

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小鸟内心境感的变化,我会让小组分主角朗读课文,体会小鸟以及其他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以及小鸟在应对每个人时不一样的心理变化。如小鸟和大树在一齐时是开心欢乐的;在大树被砍,小鸟去找寻大树的踪影过程中,小鸟是焦急,急迫的;在最终得知大树变成了火柴点燃煤油灯之后,小鸟是悲痛难过的。

最终,我们找同学来说一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者说一说你从中得到的启发,每个人体会到的可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会说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有的人说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还有的人说要无私奉献。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我的感受和见解,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支撑的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是能够的。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同学们继续深刻体会文章情感,在班级内找人分主角朗读课文,读出各个主角的语气,能够让同学们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进取性,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同学们将文章体会到必须程度之后,我会让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都在想些什么,同学们能够互相讨论,交流一下自我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的自主性很大,每个学生体会到的情感不一样,那么他代入的主角也会不一样,从而想法就会不一样,这个环节教师就需要给予同学鼓励,让他们大胆发挥自我的想象,发散思维。

(五)作业小结

同学们在进行了本节课的学习之后,还需要课后相应的复习与巩固,才能将所学知识真正的掌握。为此,我针对本节课的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布置了相应的作业。一是让同学们课下练习课后生字词。二是把这个童话故事用自我的话讲给家人听,并且和他们交流自我的感受。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资料的浓缩。经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激各位考官聆听!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9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本课10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自读自学,三朗读感悟,四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自读自学。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朗读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10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切合于生活实际,即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时,能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教学程序设计: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大都会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因此,我会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我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然后,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做好。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花闻清香

荷叶舞蹈蜻蜓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八、作业设计:1.流利的背诵课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会如何想呢,以此来写几段话。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11

一、说教材资料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着力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顽强治水,一心为民的英雄形象。这一英雄形象不是平面的、脸谱化的,而是生动可感的,是在课文展现的几个场景中一步步深化,逐步丰满立体起来的。

洪水肆虐,百姓遭难,大禹决心治水,初现英雄形象;

治水过程异常艰辛,大禹不畏艰难,吃尽辛苦,英雄的顽强意志使人震撼,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献身精神让人感动,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

治水成功,百姓讴歌,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的呈此刻学生眼前,根植于学生心中。

同时本文还具有必须的情节,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都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和语言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认识,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为本课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文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没倒),认识一个偏旁(衣字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体会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2、创设整体情境,同时发展想象,在情境中明理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展开品读、想象,从而理解课文资料,感受大禹这一人物形象,领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我打算分三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生字词,明白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创设情境,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

第三课时,复习巩固,指导背诵,指导书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下头我将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课时,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再现、现场表演等多种方法创设“受命于危难——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激英雄”等四个小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多维度、立体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有声读物-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mp3(点击即可播放)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明理、悟情。

课文二自然段中的“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以及第三自然段中的“13、三、一、十”等数量词深刻描绘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辛,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充分品读,同时展开想象,多渠道、多方位的与文本进取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思路

迁情入境初现英雄形象

教学开始播放滔滔洪水席卷大地的场面。强大的视觉冲击定会让学生有所感触,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之后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场面你的心境如何?学生会动情地说心境很难受、悲伤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境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文字结合画面带来的双重刺激更好地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方位的想象。进而使学生凭借想象,深刻体会出洪水给老百姓造成的伤害之大。这时教师适度地向课外延伸:是啊,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有人去治理过洪水但都失败了,洪水反而越发肆虐。难道老百姓就将永远生活在灾难中吗?这时大禹出现了,他决心排除万难,治理洪水。在教师的语言渲染中,大禹这一英雄形象初现了。学生也将自己对洪水的愤恨、百姓的同情转移到了对大禹的身上。之后问学生: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拉进了学生与本文主人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将学生带进了治水的情境之中。

品读、想象凸现英雄形象

紧之后第一小节的提问说:是啊,大禹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治水的过程是怎样样的呢?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读读想想画画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词的概念若能与生动、形象、真切的事物以及学生已有的表象、感受、经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就能比较准确比较深刻的理解词的意义。所以当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吃哪些苦呢?新课标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把课文资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见闻结合起来,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对教材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学生可能会说“大禹在深山老林里走路时,会被毒蛇咬伤,甚至会生命垂危;大禹在挖河时一不细心就会被洪水冲走;夏天时会被晒得中了暑、冬天会被冻得浑身发抖”等等。学生经过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深刻的体会出了治水的艰辛。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治水的艰辛,大禹的顽强,进一步深化了英雄的形象。

想象、表演深化英雄形象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一干就是13年,这时出示第一句话,引导学生按课文资料填空。然后问:读到那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本事,因为仅有敢于质疑,才能有与文本进一步产生对话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可能会问:大禹为什么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看一看?等等。同时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大禹的英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进一步高大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小结到:是的,这么多年了,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时出示第二句话,填读。之后教师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有一天,大禹的儿子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应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样回答他呢?让学生带着设定的问题分组进行表演。学生表演虽然稚嫩,可是表演中有理解,有感悟,有想象,有拓展……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进取性,让学生自主感悟。学生的表演结束后教师趁势说到:大禹难道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看呀!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此时,你想替大禹对他的妻子、儿子说些什么吗?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有意识的将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当学生的被大禹的献身精神所打动时,紧之后问到:你此时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大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了再一次的深化。

升华情感完美英雄形象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出示洪水制服后的的画面,问学生: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与第一自然段构成了比较。这种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呢?(是大禹)所以人民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引读最终一句话)学生也在思、说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在这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性: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中有对大禹的崇敬、佩服,有对大禹的感激、歌颂。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地呈此刻了学生的眼前,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学生在此感悟中,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12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13

【预设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贴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板贴荷叶图)瞧!这是什么?

板书:荷叶。

我们刚学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就写到了荷叶。一起来读读吧。

(课件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你能说说荷叶长什么样吗?

(课件出示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多圆,多可爱的荷叶呀!多绿、多漂亮的荷叶呀!喜欢吗?一起夸夸这荷叶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所以有好多小伙伴都喜欢荷叶,我们来听一听,都有谁喜欢荷叶,来和荷叶玩呢?

2、师配乐范读。

3、生回答,板贴画。

4、小伙伴都认识了,他们的名字你也认识了吗?

(课件出示四个小伙伴的名字。)

认识生字“珠”,在古代王字旁当作玉来讲,跟珠宝玉器有关系。你能给珠找找朋友吗?

读准“小鱼儿”的儿化音。

5、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啊!你们想不想也来读读呀!赶紧打开书读一读吧,把课文读正确了、读通顺。

6、指名四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词语卡片正音:

翅膀(读准翘舌音)

停机坪(读准后鼻音)

课件出示句子:

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学习生字“嘻”。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句子很长)这么长的句子该怎么读呢?

师小结:

读长句子时,要注意句子的停顿,也就是要换气。

(指名两人读。)

7、大组分段读,想一想:

你把荷叶当作了什么?

8、课件出示句子: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

(你能给“篮”组词吗?与“蓝”区别。)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

(看图理解“停机坪”,说说生字“停”的小故事。仔细观察一下“坪”,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看偏旁就能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真是识字的一种好方法!)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

9、开火车读句子:

⑴师引:小水珠,你为什么要把荷叶当作摇篮啊?(一阵微风吹来,荷叶翩翩起舞,小水珠在上面滚来滚去,就像躺在摇篮里一样。)感觉怎么样啊?(多舒服啊!)能把这一段读好吗?

⑵小蜻蜓你觉得这停机坪怎么样啊?

飞累了,停在这宽敞的停机坪上休息一下呢!也来读读这段话吧。

⑶小青蛙在这圆圆的歌台上面,唱什么歌呀?真是好嗓子!你一定能获得本年度的金嗓子奖!有信心吗?那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⑷小鱼儿,在这大大的凉伞下玩得开心吗?

10、句式训练:

还有谁也是荷叶的好朋友?他又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

()说:“荷叶是我的()。”

11、你最喜欢谁,你就投入地去读一读那个自然段吧。

12、指名读。

三、配乐感情朗读课文

1、听着大家这么动听的朗读,似乎真的把我们都带到了荷叶姐姐的身边。给大家配上优美的乐曲,让我们都来和荷叶交上朋友吧!

2、配乐,师引读: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小水珠说:──生接。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说:──生接。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生接。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把撑开的凉伞,为小鱼儿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鱼儿说:──生接。

四、复习巩固

1、游戏:

攀登词语金字塔。

2、读儿歌:

老师把这篇散文诗变成了一首儿歌,一起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准生字。

五、书写指导

1、课文读得这么美,能把生字写漂亮吗?

2、课件田字格里出示:

是、朵、美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都是上下结构;有有一长横;都有撇和捺。

是:横要长,撇和捺要舒展。

朵:横折弯书空三次。

美:先写秃尾巴羊,再写大。古代的人说:羊大为美。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并懂得“做好事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4、教具准备

1、识字小魔方

2、多媒体课件

3、图片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1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二至八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二年级的课文,面对的学生已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年纪小,爱猜谜语,因而我用猜谜为切入点,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检测生字、新词

1、提出自读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字求助于带拼音的小树叶。明确了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使他们有事可做。这样可认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认读课文中12个生字,先通过指名认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在此基础上,我适时采用了玩“识字小魔方”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认读,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老师的奖励。然后老师也参与其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我首先就提出了2个主要问题:

①风娃娃为人们做了哪几件事情?

②这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此是他做的坏事呢?

这里我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图片,这样很快就把文章的脉络梳理好了。

2、对于课文内容我是从两大板块来教的:

第一板块:研读“做好事”板块。这一板块我是采用“导学”的方法,风娃娃为什么要帮人们做好事?它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在边教的同时,边放出有趣的课件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这样通过媒体的辅助,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悟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第二板块:研读“做坏事”板块。这一板块我是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某个学生说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糟糕的现象,并问:当你碰到了风娃娃,你会怎样责怪风娃娃呢?你会对它说些什么?由另一个同学扮演风娃娃,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到情境中来,与作者产生共鸣。

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由该句话引导学生去帮风娃娃找寻答案,学生很自然地就总结出了课文想要说明的道理:帮别人做好事,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得看你做的事情是否对别人有用。因势利导,从风娃娃的故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1)指着高兴、伤心的两个风娃娃问:你喜欢哪个风娃娃,说说理由,有的说:喜欢高兴的风娃娃是因为它很可爱,乐于助人。而有的说:喜欢伤心的风娃娃是因为它有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2)让学生说说风对我们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写字指导,加强训练

1、重点指导“吸”和“极”。

2、练习书写。

3、同桌欣赏、评价。

4、学生再练写。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篇1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过程: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