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小学说课稿 >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

时间: 新华 小学说课稿

写说课稿是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和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写好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1

美丽的彩虹

[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诗歌。全文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有趣。“彩虹”是小朋友日常生活很常见但又很神秘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小朋友学习的兴趣,激发小朋友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三个环节,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它是地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的老师,让小朋友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小朋友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小朋友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小朋友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小朋友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小朋友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小朋友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

小朋友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小朋友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小朋友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小朋友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小朋友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小朋友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联系课文内容,配备了精美的插图。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读出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做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引导交流,了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初步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导入课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了解文中的有关民族。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五、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感悟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通过想象,感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3.“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通过山花烂漫的环境,衬托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二)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感悟同学们的团结。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抓住“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体会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通过问题进行感悟:

(1)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2)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

(3)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呢?

(4)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习。——意思讲到就行)

六、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读课文。

七、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八、板书设计:一是突出主要内容,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点;二是表现表达的情感自豪与赞美;三是能给孩子们直观的形象,教给孩子们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这篇精读课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这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排列、动态。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结合本课特点和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放全脑为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巧妙的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于是我以轻快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饱满的精神准备上课。(播放上课实录)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接着我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马的脚可以奔跑、乌龟的脚可以爬行、小宝宝的脚可以走路。以此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长着脚。那你们想想看植物会长脚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的脚。同时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再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这一片绿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样也长着脚。想不想看看呢?通过这样的设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自学。于是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比一比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分队各组发爬山虎(播放上课实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到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一点儿痕迹也没有了。”通过这样比一比的环节,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找一找、读一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并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这几个重点词进行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重音、反复多读,在读中感悟爬山虎叶子的色泽美、整齐美和微风吹拂时的动态美。这节内容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谈话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这样生机勃勃地爬满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脚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我同时板书。再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随后播放予以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三)、抓重难点、强化认知

在这节教学中,我以演一演、议一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并标出动词。随后我出示句子及图片重点理解触、巴、拉、贴等词的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它并不是像我们人这样左右脚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慢慢地爬满墙。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样改?通过大家的表演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满墙的。接着让学生从“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入手,找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同时板书)再播放录象,朗读全文。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总结课文。

学生提着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总结全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五、说板书设计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三)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四)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游览顺序颐和园{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新选入的阅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能画风的高兴心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设重点为: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予、主动获取。因为这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以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画中培养创新能力,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境,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

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从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使学生乐学、易学。画画是学生最爱做的事儿,开始让学生谈自己会画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进而谈谈风吹在身上的感觉,问题稍有加深,但感觉不一样,答案就各不相同,学生依旧兴趣盎然。风这一自然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印象。

(二)画风,激活思维,体现创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风”这个初步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风(即画出有风时各种景物的变化)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其目的有五:一是检查学生课前观察风的情况;二是通过画风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绘画氛围。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6

一、课本阐述

《太阳》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章用了列数字、打比喻、作比方、举例子等说明要领,先廛了和太阳相联系的一些知识,阐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亲昵的关系,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等14个词语。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这样来教的: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

4、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5、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激趣导入——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扶放结合,初步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激趣导入

1、以“嫦娥一号”登上月球的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三年级的小朋友对科普常识已经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外常迷恋各种科普类读物。这一导入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儿。】

2、质疑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研究太阳的什么?【创设这一情境质疑课题,学生的思考肯定更积极了。】

(二)借助课件情境朗读,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文的情境朗读,然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解决了哪些疑问,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录像,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培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字的写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时我提出: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的三大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更深一步地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扶放结合,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情境的创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向别人介绍一样事物,必须要具体说明,才能让别人了该事物,从而领会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2、精讲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类比的说明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太阳“远”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4、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渔”去捕“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学能力。】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说明方法完成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板书简洁明了,起到引领作用。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7

教材分析: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第二十三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材重点:

本文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教材难点:

一、“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二、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生活在广州市的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观赏,看到这难得的奇景。巴金爷爷笔下的小鸟天堂的确是非常迷人,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那种赞叹、惊讶、喜悦的感情。所以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程序设计: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⑴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⑵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3课《鸟的天堂》是五年级(上册)课本第七组课文,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就很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静态的奇特的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字,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再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短短三四十个字,就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因此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我选了作者第一次看到的大榕树的情景来进行教学设计。

①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去。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从而理解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解决了几个知识点:什么是气根?榕树有哪些特点?体现在哪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我利用CAI现代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学生在观察、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我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使学生首先认识静态描写的定义,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的内容去理解,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五、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六、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七、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落、荒”等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课件出示)(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板书:2花的学校)

3.齐读课题。

二、按照要求,自主预习

1.我们先来看看第2课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的读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明白的问题做上标记。

(3)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

指名读预习任务。

2.“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单元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在书本上留下智慧的或是思考的痕迹。

三、检查预习,进行闯关

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

(课件出示)

第一关: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星”。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

(一)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课件出示)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荒野口笛跳舞狂欢罚站衣裳猜出扬起双臂能够碰触放假墙角狂欢落下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平舌音“猜”,翘舌音“裳、触”,后鼻音“荒、狂、墙、扬”。

“假”是个多音字,本文读“jià”,组词为“放假”,还有一个读音是“jiǎ”,组词为“真假”。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5)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落荒笛舞狂墙假触够猜扬臂

(1)你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加一加:“艹+洛=落”“?+由+笛”“犭+王=狂”。

换一换:“霞”把“雨”换成“亻”就是“假”,“杨”把“木”换成“扌”,就是“扬”。

猜谜语:“舞”的谜语是“四十年隔别,惟一夕相逢”。“带角的虫子”就是“触”。

扩展组词:“荒山墙角能够猜猜双臂”

(2)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3)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落”:上面的草字头要写宽一些,横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洛”。

“荒”:上下结构,注意上面部分是“芒”,不要在竖折上再多加一点。

“舞”注意中间是四横,不宜写长,要写短一些,下面的部分右面不是“牛”。

(5)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

(二)阅读展示台

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展示读书成果,并抓住关键词语谈淡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读书情况,多角度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诗歌的语言好美,花儿好可爱!)

(三)智慧少年

1.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班内交流。

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四、总结提高,交流收获

1.学生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2.师总结:语文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才能获得真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10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组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写的。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教学。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是教学的重点,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是教学的难点。

二、设计理念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紧扣“美”字,以“情”为线,分四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猜谜赏图,悄然入情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选用了猜谜语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学生答出是荷花后,马上追问:你见过荷花吗?在哪里看见的?说说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随后我出示几幅荷花图,和学生一起欣赏,(展示课件)欣赏后,让学生再次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荷花。

作者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细读美文,逐步动情

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作者笔下的荷花是多么美丽啊,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肯定会齐声回答:想!我适时播放课件: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的样子。通过欣赏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生动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在这里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惯例,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抓住时机解决重难点。

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花的句子。”我就用课件出示,每句话都配以与之相对应的图片,图文对照,“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荷花呢?为什么?”有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完全开放的荷花,因为花瓣全展开了。我就和学生看图理解“展开”的意思,抓住“展开”指导朗读。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花骨朵,因为“饱胀”可以看出荷花马上就要开了,充满了希望,我就抓住“饱胀”让学生感悟,指导朗读。然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赛读。还采用表演的形式,请三个同学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分读三句话,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叶的句子。”我也出示这句话,并配有图片,抓住“挨挨挤挤”和“大圆盘”,观察画面,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出这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三个特点。最后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紧紧抓住“冒”字进行教学,想象荷花是怎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长出来的。引导学生给“冒”换个字,体会和原句相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指导学生读出白荷花的生机盎然。

作者写得太精彩了,老师也忍不住

要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此刻,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融为一体。

(三)品味美句,巧妙移情

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作者看到这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是什么感受呢?引入第三段的学习。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内化语言,巧妙迁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姿势,除了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也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发展语言。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运用课件来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看图,观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活的画”呢?想象你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让学生抓住“活”字,体会是阳光,是雨露的滋养,才有荷花蓬勃生长,婀娜多姿,随风摆动。然后进一步思考:画出这幅画的画家是谁?学生这时就很容易明白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创造了这么美的荷花。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对荷花,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一段,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想象美景,尽兴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激活了,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作者笔下的荷花栩栩如生,(课件)看到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我想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画下来。”“我想朗诵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我想背诵一下课文。”……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画画,或写文章,或朗诵古诗,或背诵课文,表达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荷花

闻清香

荷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荷花半开全开含苞

想变荷花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既理清文章脉络,又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迅速对课文建立框架结构认识,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下几点设计教学过程:

1.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4.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悟美,享受美,进而达到去创造美。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11

一、说教材:

《在家里》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识字一》这组课文的第三课内容。本课由一幅插图、一组表示家庭陈设、用品的词语和一篇反映学生晚上家庭生活的短文组成。文中的8种物品学生非常熟悉,但第一次认识合体字,且识字量相当大,这并非易事。

结合我对教材的解读以及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考虑,本课的学习,我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14个生字,认识笔画“、”和偏旁“提手旁”“三点水旁”“绞丝旁”等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多种方法自能识字。

4、学做尊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由于识字写字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因而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14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上、下、土、个”4个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句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如何正确流利地朗读,特别是理解“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中“笑”字的含义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并且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师生评议、鼓励欣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我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我发现、自由练说、自我评议,同时采用同桌互说、小组合作拼贴、全班交流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具体说明如下: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教学伊始,我便以“老师要搬到新房子了,既高兴又发愁,愁的是不知该为新房子添置哪些家具和电器。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爱帮助人,也很聪明,帮我出出主义,说说我该买些什么。”(一听说帮老师出主义,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此时正是引领学生接触文本的时机。)于是,在学生一一说出物品的名称后,课件显示8种物品的图片及名,于是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认读词语,学会生字

学会八个词语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借助图与拼音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图与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可以借助图猜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拼音。教学时,通过与词语交朋友、找朋友使学生读准字音。

2、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3、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寻方法。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因此在指导认字前,我先让学生在即将学的生字中找一找自己已经认识的汉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途径,给予积极的表扬,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4、《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力求识用结合,因此教学时通过乱字排列、组词使学生得到词语的拓展练习。

(此环节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要识记的生字新词多次与学生见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既是教给识字的方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再次看图,练读课文

这篇教材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十四个字,除了随图呈现的八个词语和八个生字外,短文中还要求学习六个生字,为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我便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学习课文。先通过观察图画,指导学生用“谁在干什么”的句式说话,接着出示课文,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这样的句式:“爸爸妈妈笑了,说——————————。”“我也笑了,说——————。”进行情感教育。并就此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家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要求爸爸妈妈给予评价。

(爸爸妈妈为什么笑了,是学习这几个句子的难点。通过句式训练,化难为易,既帮助学生理解的句子的含义,又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做个尊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四)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

在14个生字的巩固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游戏。

1、四人一小组拼贴被拆散的生字的部件

2、听故事《小兔家里来客人了》,学生听完故事后,说说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说说故事中藏着哪些今天刚认识的朋友,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一板贴词条:

台灯电视茶几沙发报纸送水果笑了

(爱听故事,好动好玩是低段学生的共性。在故事

与游戏中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理念。)

(五)写字指导

关于写字,学生在前两课已接触过,也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而本课写字指导,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同时把字的笔画、笔顺做为重点指导。

(六)板书设计

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板书,我主要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以利于识记生字新词。

左边是8种物品的图片右边是8种物品的名称

《在家里》教学反思

执教者:江海燕

《在家里》是学生学完拼音,开始识字的初始内容。本课要求识记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考虑到识字量大,而且学生刚接触识字学习,本课教学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游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游戏。如在复习巩固环节,我把所学的生字的偏旁和部首分发给各个小组,然后由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拼贴组合生字;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又动脑的游戏中,轻松、快乐地识记所学的生字。又如,猜一猜,连一连:老大天天演戏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电话

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报纸、电灯、电视、电话”这4组词语,又理解了词义,真是一举两得。再如,在听《小兔家里来客人了》的故事中,既巩固了所学的字词,又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做个尊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2、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赏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真棒”、“这是你独特的识字方法”、“这个字你读得真好,奖你再读一遍”等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3、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如,在读准8种物品名称的环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拼音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奋性。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活动必须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活动必须是为学生学习服务。本班学生接受能力不强,再加上拼音掌握得不够理想,因而实际课堂操作与预设相差甚远。本以为,40分钟可以完成认识8种物品,识记“沙发”等8个生字,以及书写“上、土”两个字,但在去掉图片与拼音,让学生识字时,才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认识字。于是,我随即放弃了原先的预设方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40分钟很快过去了,我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课自然不完美。尽管如此,可在课余时间,检查学生所学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的超好。我想这一切缘于我对学生的尊重,缘于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养成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老师多个心眼,时刻关注,提醒。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爱动脑,积极发言等习惯的培养。如,我提醒“你有一对金耳朵,你很会听。”“会听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因为认真听别人发言,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知识。”“瞧,这双小手举得多高,这是双有智慧的小手。”等激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当然,这节课不足之处比比皆是。

1、导入环节不够简单,虽然创设那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及学习新知的需求,但较费时,以至造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原因之一。

2、关于新偏旁的认识费时太多,且每个新偏旁的教学平均用力,变得重点不突出。

3、识字教学与表达、说话结合的不够。本节课过分注重识字教学,说话表达的训练实在太弱。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12

一、教材分析

《影子桥》是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2单元清清的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家乡的桥。第一段交代影子桥的位置和历史。第二、三段写站在桥上俯视,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也可以说是“影子桥”的得名。第四、五段在桥下看影子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写“我爱影子桥”。清清的水中这个单元中,《瀑布》一诗和《影子桥》一文都非常优美;特别是《影子桥》一文对桥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语言又充满童趣,这样更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了解故事的欲。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读,在读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识字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独立识字能力。而且思想教育内涵也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是一所乡村学校,学生对教材中所描述的小桥、流水、游鱼等有颇深的感触,对于学生来说,本课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还有本班学生已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识字量与一年级相比,已有教大的进步。在识字量增加的基础上,朗读、品读课文又加快了速度。因此,要让学生感悟出美,读出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关键,从而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教材编排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我”喜欢影子桥的原因,在朗读中理解我对影子桥的喜爱。

3、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感情。确定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符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识字规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乐趣。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在朗读、品读中理解文章,体会情感,通过朗读、品读、巩固识字。我在本课中的教学重点是会认生字,继续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我对影子桥的喜爱。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我对影子桥的喜爱,让学生感悟出美。在本文中首先扫除了生字障碍,就加快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品读→理解→体会情感会更深入。所以教学的难点要突破,重中之重扫除生字障碍,难点的突破也落实。思想教育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也就容易体现。

五、课前准备:

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加强听读识字、随文识字,并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反馈识字就尤为重要。所以我准备了生字、生词卡片,以及小黑板出示重点句子,以便更好地抓重点词句,有效地对文本材料的理解。

六、说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不断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鼓励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合作快速识字,达到扫除生字的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提高合作意识。这样设计,遵循了学生识字规律,根据学生需要,轻松学习汉字。

2、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中,采用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并在小组中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在全班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注意恰当、及时的运用激励性评价。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把选择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新课堂关注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发展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个性尽情展现。

3、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快速识字,合作交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合作和交流中发展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这样,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七、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画面,激发兴趣

1、出示老师在黑板上画好的石拱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引出“石拱桥”,说一说还有什么样的桥。而出示课题“影子桥”,读课题,矫正读音。

2、老师指着画面描述以及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你想知道什么?这两个步骤的设计,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利醒目的图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引导学生:第一遍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引导学生不断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力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小组合作,快速识字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生字妈妈找宝宝”的游戏。教师巡视,找出速度最快的小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小组找得特别快?(趁机对学生渗透“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要有组织、有分工、团结合作”的理念。)

3、出示卡片,反馈识字

出示准备好的生字、生词卡片通过个别齐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赛读等多种形成的识字活动,检查识字情况,教师在反馈识字过程中相机恰当、及时利用激励性评价,激发识字兴趣。通过这样教学遵循了识字规律,根据了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能轻松识字,又能提高识字能力。

(三)深入感悟,交流感受

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机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感情读课文”的指导训练,同时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展开想象,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提升对文本资料的理解;并在读的基础上加强语言积累。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并在小组中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及朗读。

(1)听学生读到“这桥很老了,是爷爷的爷爷那时修的。”这句时,启发:“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样读才能读出这座桥的古老?师指导朗读。

(2)听学生读到“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清清,水底有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还有好多好多的小鱼游来游去。”一句时,教师指导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美美地读,引导学生注意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

(3)生读到“风儿吹来,水面好象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的皱纹”这一句时,启发学生思考丁丁为什么会想到奶奶的脸?拓展: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风儿吹来,水面还好象什么?

(4)当学生读到“我明白了,石拱桥为什么待在这儿,他是在照自己的影子哟!”一句时,教师相机启发:大家想一想,石拱桥还可能干什么呢?

(5)当学生读到“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赶,多快乐,他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他们是在藏猫猫吧?”此时,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的这些句子。启发:鱼儿怎么会在“桥上”追来逐去呢?指导“蹿”上桥面的“蹿”换一个词怎么说?(跳)。比较“蹿”和“跳”的不同。知道的轻声读这段。“一忽儿”“一忽儿”可以换成什么?师启发:大家想一想,鱼儿还可能干什么呢?

(6)当学生读到“我爱影子桥,我不喜欢别人来这儿钓鱼,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这句时,启发:什么叫“吆喝”?小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做?通过这一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抓语句中的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展开想象,能提升对文本材料的理解。

(四)板书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完善板书,回忆课文内容,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

(1)引导学生上黑板完善板书:其余学生美美地齐读课文。

(2)谈话:师:我们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美不美?你们想怎样保护这美丽的地方?

(3)总结:是啊!只要我们的都来保护我们身边这些美丽的地方,它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方便的,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吧?

(五)、板书设计

师画拱桥以及桥边的景物,后由学生完善板书。

由于低年级学生喜欢形象思维。让学生欣赏画面,朗读中理解文本材料,再把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展示在黑板上,既提升了对文本材料的理解,还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能的平台,更好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1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经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到达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能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并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那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教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经过读理解课文资料,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经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境。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日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发展学生的想象本事和报考形象的思维本事,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明白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能够讨论。

学生经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经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本事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终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齐,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经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本事。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研究)。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本事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本事,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本事。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14

教学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可分为三部分。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历史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从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能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生词及部分语句的意思,从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资料的收集、教学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矢志不渝的精神,并能通过读、议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学生对它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对文本知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1、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说勤奋》,其中有个人叫司马光,谁还记得他吗?以此导入,小结: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一书而永载史册,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司马,与他并称为“两司马”,成就比他还高。大家知道是谁吗?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相机板书:司马迁《史记》)问:谁能简单对他作一下介绍?

[用这样一种方式导入本课,我觉得非常自然有效,不仅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把《史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1、接着,板书“发愤”,问“发愤”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呢?我们一起学课文。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检查学生在家的预习情况。相机正音及指导长句的读法。

2、

问:通过预习及再次的朗读,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

(三)二读课文,品文赏析

(导)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史记》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小节,通过阅读分析找出相关原因:1崇尚古代英雄喜欢听故事;2父亲是史官,立志完成一部伟大的史书;3从小四处游历积累了阅历;4老你临终前的嘱托

[此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他父亲对史书的痴迷,朗读他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并且相机告诉学生:在古代子不能违父命,否则就是不孝。]

2、(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读课文第3小节。“正当他专心致志地……受了酷刑。”问学生他受了什么酷刑?[此时要引导学生从笑中走出来,可以问:如果说是你受了这样的刑,你会怎么样?(让学生谈体会),然后告诉学生在当时“士可杀不可辱”的环境中,很多人是宁愿死,问学生你能想像出司马迁当时的内心痛苦不痛苦?然后导读“司马迁悲愤交加”这一句。然后锋芒一转,问:司马迁他可以这样做吗?他有没有这样做?读“但想到《史记》……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小结:是啊!头一碰墙,血溅墙头,一死百了。但死得有价值吗?用文中的话说这叫“轻于鸿毛”。那怎样才能重于泰山呢?他要怎样?(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一个结论:写完《史记》,实现人生价值。)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想到……一直到完。”一定要读到学生有感情为止。

(四)总结全文,补充拓展

1、导读第四小节。问:为什么说这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引导学生从13年,52万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这几方面来体会。]相机在板书“发愤”两字下加红点。

2、接着追问:“这用生命写成的书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辉煌巨著、前无古人”这二词。教师可相机拿出这本书简单介绍,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史记》的尊从,对司马迁的敬佩。

(五)作业设计,课后延伸

1、看一个《史记》中的故事;

2、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受影响子承父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载史册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15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习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演采访法:课中让学生表演将军发怒的形象,让学生采访将军,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领悟人物品质。

课中实践法:用给军需处长设计碑文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情”能补拙,用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去激发学生练习之情,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首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相,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样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理解能力的导语,为引入课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揭题质疑——自主定标

有名言说道:问号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教学时适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品质。课题揭示学生书写后,教者便可激发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丰碑”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生自由泛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弄明“丰碑”在课文中的特定含义。

3、直入重点,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建构“丰碑”感性形象。

(2)、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读,领会课文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老战士为什么穿这么少?为什么不发给他棉衣?

(4)、讨论弄明原因,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品质。

4、课中表演,升华情境,学习将军发怒部分。

(1)、反复读将军发怒部分,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及这种神态变化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2)、激发兴趣挑战朗读:有谁觉得比他读得好的就站起来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同时让学生经历了语言。)

(3)、安排采访实践,表达自己领悟到的感情。

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表演将军,然后让全班同学采访:

将军,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怒?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排演”和“采访”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排演”和“采访”又使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贮备。)

5、再读第七自然段,练写碑文。

(1)、读,点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结合图片进行品读。让学生从军需处长那坦然自若的神态体悟军需处长的坚韧刚强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为军需处长的“丰碑”设计碑文。

同学们,面对军需处长这座“丰碑”,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写完后交流,概括成简短的碑文,用毛笔写下来张贴。

6、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质疑探究。

重点指导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7、回归整体,领悟写法,总结全文。

8、课后延伸,能力迁移运用。

让语文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持之以恒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长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获得之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表演、采访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