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小学说课稿 >

创意小学说课稿

时间: 新华 小学说课稿

说课稿是教师在说课时准备的一种书面材料,主要用于向其他教师或领导展示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设计。怎样才能写好创意小学说课稿?这里给大家提供创意小学说课稿,方便大家学习。

创意小学说课稿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奇异的琥珀》是第十册新教材中第三单元的课文,此单元以“神话传说,科学天地”为主题,训练的重点是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反复推敲重点词句,记录自己的疑惑和体会,也可以查找一些资。同学们会随着语言文字进行特殊的旅游。根据这些要求,我以我校一贯坚持的培养学生十大创造性学习习惯为核心,努力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尽力把读的时间,说的机会,问的权利,评的自由还给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教学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的&39;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二是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复述故事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本课教学的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教师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设悬: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意图:回顾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展示图片,给学生设置悬念,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动画)

[意图:用动画课件展示这一过程既直观又形象,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看后,教师问: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据课文的两件典型事例,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体会,组织学生讨论。

2、结合典型事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学法指导为:

通过阅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及扩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特点,为了突出“听说读”的训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我以身边的小事引出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紧扣课题的意思,以引出今天的课文,同时板书课题:8。__将心比心,并让学生齐读课题,随之提问:这两个心字的意思相同吗?是将谁的心比谁的心呢?以此过渡到新课中来。

(二)检查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检查预习的方式由小老师抽查,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归纳事例时,我相机板书重点内容。

(三)合作探究,体会事例,理解“将心比心”。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点和一个课堂延伸训练点。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事例中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我又在前两个探究点中分别安排了两个小点和一个补充训练,补充训练是针对全班同学而设计,由点评学生引导解答,以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培养“小老师”的讲解能力。

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课题的理解,我小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安排了分享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

(四)当堂训练

这个环节重点安排了理解课题的练习和写话练习。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选用第二题中的短语,注意对话语中提示语的位置。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出示)

8__将心比心

阿姨为奶奶开门

温暖

母亲鼓励实习护士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了课文的主旨。

最后,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有助于我的进步,谢谢大家!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

(“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

(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还车诚实守信

打电话→高兴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__×,来自于__×小学,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我的课说完了,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指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5

一、单元教材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和除减及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哄的中和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探索“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回合运算想运算顺序,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的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飞顺序;在解决问日的过程中发现先乘后加的于一年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爱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飞合理性进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运算式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关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的顺序。

(3)重视学生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2)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混合运算的顺序(2)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上册: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

三、单元教材总体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运用。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的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小熊购物”“买鲜花”“过河”等多种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

当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要安排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可以结合解决为难他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找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现在怎么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可以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可以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可以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dm、2dm、4dm,是4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后,利用集合圈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但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考虑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该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可以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

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公因数是1。

③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公因数是1。

最后是提高练习。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习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__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及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39;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第二、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2、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第三、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第四、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平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100,问:认识吗?一起说(100)、把100缩小10倍是多少?(板书:10)、把10缩小10倍是(1),把1再缩小10倍,你知道是多少吗(0.1或),把0.1缩小10倍,又是多少呢?(板书:0.01或),接下去是……?(板书:0.001或)

2、师:像这样,我们可以一直地写下去(用省略号表示)。

3、这里的0.1、0.01、0.001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吗?引出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意义

(一)教学0.1

1、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请将你心目中的0.1在这张白纸上用颜色涂出来。(电脑演示正方形纸、1)

2、(展示、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出0.1的。小结:要想准确地表示出0.1,我们应该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再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3、取出一张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准确地表示出0.1。

4、请涂出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用分数表示是(),0.3里面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

5、投影:阴影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

6、想一想,1里面有()个0.1。

(二)教学0.01

1、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0.1的?

2、你能在纸上表示出0.01吗?请你在格字图上表示出来(生取出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电脑演示过程)

3、请看老师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小数?

4、看到0.23,你还想到了什么小数。

5、请你在方格纸上创造一个新的小数,再同桌间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这个小数,你又想到了那个小数?

6、生汇报

(三)教学0、001

1、对于0.001,你有什么想说?2.黑板上掩饰0.001

3、看到0.001,你会想到哪些小数?

三、提炼小数意义

1、请你观察这三组的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等等)板书: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小结:像这些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完善板书)

3、师: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也可以写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计数单位是0.1,它有3个0.1。0.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0.01。

4、思考:(电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四、解决问题练习

五、总结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9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秋天的雨》。本组教材围绕“心中的秋天”的主题整合课文。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读“清凉、留意、扇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大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秋天的特点及课文的描写来感受秋天,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为第一课时,我这样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把握,统领全文(以诗的形式出现)——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美景,感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文写得那么美,那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觉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学生去读时,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自己真的该多读读书了!

第二课时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秋天,总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说流程(出示课件)

(一)设悬念,赏秋景,揭示课题。(出示课件)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一个小小的悬念,因此上课开始,(课件)我便出示一个心型,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这是秋雨姑娘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于是我抓住时机(课件)出示一组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就激起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我适时板书课题,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孩子们走进了课文,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二)品小诗,重积累,趣中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对写作技能的积累,是要把从阅读中明白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道理,日积月累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上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就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将课文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提炼出来组成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吗?这时孩子们跃跃欲试,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课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句子储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中,同时也为作文教学的展开打下了伏笔。

(三)扣文眼,品思悟,落实朗读。(课件)

1、声画并茂,以情助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声画并茂,以情助读”的方式。我先出示一张无颜色的银杏树图,让学生想象秋姑娘会为银杏树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裳?指名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在这里主要运用了伊瑟尔的“空白”理论,给学生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让他们在阅读活动中用想象去填充,与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再出示一组(黄色的银杏树)图片,直观形象的画面,直切入学生的头脑中,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一来他们与文本的距离又更近一步了。紧接着出示无颜色的枫树图,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遍又一遍有目的朗读。(课件)读完后,则出示这两个句子,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达到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2、理解感悟,以悟促读。

引导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读出秋雨还给我们带来的颜色。(课件)当学生读到“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时,进行重点品读。在学生读后便提问:秋雨姑娘,还给菊花仙子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如果学生所见的颜色很少,我就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片,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色彩。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引导学生理解了(课件)关键词“五彩缤纷”,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频频点头”的意思。这样在激活学生想象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省略号的用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积累到更丰富的语言,充实自己的语言库。(课件)我再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范读,并通过师生比赛读的方式,提高读的效果。叶圣陶说过:“课文是例子”,因此,(课件)我要求学生进行仿写“秋雨姑娘把色给了。这样就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通道接轨了,也让学生把吸收到的都释放出来了。

(四)设情境,说中品,提升能力。(出示课件)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通过引述让他们仿佛闻到秋雨藏着的气味,并读出来。再让他们小组讨论,秋雨里还藏着什么香味?(课件出示)请学生当当小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秋天的果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自由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就出示了这样的例子(课件出示),为学生思维的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这时的学生也许会说:“板栗树上的板栗球露出了笑脸,板栗们趁此机会溜出来了。等一些句子”此时的我会充当学生忠实的听众,引领学生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让学生们明白:这样美的语言我也可以说出来。

在品读第四自然段时,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首先告诉学生秋雨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瞧!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好朋友关心的说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再让孩子们当当森林中的广播员,替秋雨姑娘广播广播!设想有哪些动植物听到了?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表演,不知不觉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超越文本,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并让他们课后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踏秋,可以把秋天画下来,也可以写下来。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得以进一步拓展,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创作欲望。

(五)评教学,创和谐,民主课堂。(出示课件)

课堂最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并评一评谁是“最佳朗读者”、“最佳表现者”、“最佳倾听者”、“最佳导游”、“最佳广播员”。这样实现了行为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无痕,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评价老师,最欣赏老师的是什么以及对老师提出的建议。这样一来既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教育的平台更趋向民主化。

六、说板书(出示课件)

这堂课我紧抓秋天的三个方面的特点进行板书设计,(课件)简单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课堂氛围,实现了“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努力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语文能力,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10

今天,我说的《动物过冬》是浙教版六年制第三册中的课文,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现在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正是能体现上面理念的一个好例子。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写的是一个关于动物过冬的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蚂蚁找朋友的经过,告诉我们小蚂蚁、燕子、啄木鸟、黄莺和青蛙过冬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小蚂蚁找不到朋友,觉得奇怪。第二自然段写啄木鸟告诉小蚂蚁、黄莺、燕子到南方过冬,它自己继续消灭害虫。第3自然段写青蛙准备冬眠。第4自然段写小蚂蚁准备过冬的粮食。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的方式。

4、会在课外查找有关动物过冬方式的资料。

针对上面的目标,我确定用三课时来完成。

我这里选的是第一课时。这课时要学的是第1、2自然段,为此我制定了以下3个子目标:(1)学会生字“周、静、悄、忽、消”,理解词语“静悄悄”“忽然”“四周”“声音”“消灭”。(2)会正确朗读课文。(3)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欣赏一些有关候鸟的图片,并能自己查找一些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及资料。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句子“树林里变了样,满地是落叶,四周静悄悄的。”并随文理解“静悄悄”“忽然”等词语意思。教学的难点是“朋友们都到哪儿去了呢?”这个词句及第二自然段中啄木鸟与蚂蚁的对话的理解及朗读训练。

三、教学方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伟大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别林斯基语)无疑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根据新课程推出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我选择了一些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下作简略介绍。1/212下一页尾页

(一)以题统文法设计。

讲读不仅从课题入手,而且始终抓住课题,统摄全文,使讲读精要,条理清楚,环节紧凑,学生理会深切。

(二)诵读法设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三)直观法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现代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冬天的树林”、啄木鸟与小蚂蚁的图片,啄木鸟啄树的声音等感性材料,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四)表演法设计。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从情感上熏陶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培养表演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五)文本扩展法设计。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借课文中的“例子”,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从而学生的思维。这篇课文显而易见,是让学生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因此,我在课后设计了学生搜集资料,小组汇报的形式,这样做一者准备初步培养学生的信息吸收能力,二者也是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合作学习方式具体地运用。

四、教学基本流程:

每一次学习新的课文,课题其实早已被学生所熟知。所以虽然在设计时我也曾想过多种方式来揭题,最终我还是采用了直接揭题的方式,这样既节省了时间,直奔主题,又符合当时的情境,因为学生早就知道他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是《动物过冬》。

在出示了课题以后,我让学生对课题进行了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注重探索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抓课题进行质疑是低年级学生可以尝试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方式?)。问题出来以后,我就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探究的主题即“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在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先出现一只小蚂蚁,向学生介绍“大家看,谁来啦?――这是一只好奇又好问的小蚂蚁,它来到树木里发现了什么?”然后出示树林图,让学生说变化,随机出示句子“树林里变了样,满地是落叶,四周静悄悄的。”让学生读读并教学生字“静”,词语“静悄悄”,并进行朗读指导。满意以后过渡:“小蚂蚁发现树林里静悄悄的,他会怎么想?”并随机出示句子“朋友们都到哪儿去了呢?”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在教学当中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课件上的一个个句子的出现,使朗读的重点与难点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学习第2自然时,老师过渡:“树林里静悄悄的,朋友们都上哪儿去呢?小蚂蚁正在想时,听到了(课件:出示“笃笃笃”的声音),大家看,谁来了?”自然的过渡衔接,把大家带到了这个童话的情境中。学生在老师的稍微点拨下读(1-2句),接着老师设计了“忽然”的词意理解,设计一个语境接下半句:“有一天,我在马路走着走着,忽然________。”让学生大面积地进行说话训练。回到文本时重点理解“喊”字,并抓住喊字进行对话训练。为了增强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我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同桌对话,师生对话、评价,再分角色带上头饰表演读等等。本教学片断采用体验性学习方式,把语文训练与学生自我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先让学生读中体验,把自己置身于角色之中,然后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抓住提示语“喊”,进行分角色表演,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这样,学生读书是靠自己去读懂,在读中自己领悟语感,而不是靠教师讲懂。

在多次的读以后,我问:“听了啄木鸟的话,小蚂蚁明白了什么?”学生就会把自己读书所体会到的东西一一作出陈述,这时我介绍候鸟、留鸟的一点知识,并向学生展示我在网络上查找到的候鸟的图片。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图片展示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使学生引起对动物过冬方式的兴趣,激发查找资料的愿望。所以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一个关于查找动物过冬知识及资料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因为这篇科普知识,简单易懂,内容上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东西。在本节课中,除了几个词语,其它的基本上在课件上演示,我板演的就是几个要重点理解的词语:“静悄悄、忽然”。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11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教学是在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该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百草园》写童年趣事,侧重于观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记述见闻的文言文,侧重于叙事和状物。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珍珠鸟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职,编者意图明确。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可言。如果说《百草园》旨在观察自然景物,训练静态描写,那么《珍珠鸟>意在观察动物,训练动态描写,并为后文《螳螂捕蛇》的状物训练奠定基础,因此其地位可谓"承前启后",不可或缺。对初一同学来说,这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细品。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观察对描写动物的意义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2)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3)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为:"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童话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人与鸟的对话为表现形式,语言亲切清新,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头、颈、肢、尾、羽等组成部分),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即动态的发展过程),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时发挥想像和联想,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四、说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可采用动画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如(听录音、看动画)一对大珍珠鸟(夫妇)在森林搬家到城里之前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充满了对陌生世界的憧憬和对人类的畏惧。此法形象生动又不一味地拘泥于文本,体现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理念。

2.感知教材。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

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

(1)(珍珠鸟的介绍):主人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精心设置环境②不加干扰

归纳为"四不":不看、不管、不赶、不写(板书)

(2)(主人的介绍):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

归纳: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通过珍珠鸟和主人的自我介绍,学生由听到的信息中归纳出要点,点拨形式不拘一格,行之有效。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如:

(1)设计表格让学生在文中找词语,互改互评,理解文中内容。

小鸟的变化

活动范围

动作行为

神态描写

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已经放心

完全信赖

(2)比较词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较优劣,培养学生语感,

注意用词的准确传神,养成赏品语言的习惯。

A大鸟"伸"出小脑袋

小鸟"探"出小脑袋

B幽深的丛林

幽静的丛林

C一个蓬松的球儿

一个松软的球儿

(3)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此句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末最后一句的看法。你学习本文后,对观察描写动物有什么启示?

4.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型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因此,作业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中介,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绝好环节。

设计形式多样、角度多变、内容多元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手、脑、耳、目、口等器官,不仅使观察、思考、想像、记忆等智力因素得到锻炼,而且使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得以长足进步,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所不能比拟的。

5.板书设计。

(1)养鸟的过程: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2)作者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写作启示:A.抓住特征

B.动态描写

C.想像感受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第三处写作启示由学生自己归纳书写,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12

《猜一猜》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继排列、组合之后的又一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第一堂课。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儿童在生活里,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的知识经验,自己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对于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的理解,在这节课中我设计各个环节,接下去我就来说说自己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

第一层次:激趣引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人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动画人物柯南是推理的高手,也是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以他引入课题,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为接下去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

第二层次:在游戏中猜测,在猜测中习得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因此在这一层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设计了三次猜的游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第一次猜我设计猜书的情境,让学生从瞎猜——给出一个条件的猜——给出两个条件的猜,从而让学生明白猜也不是乱猜的,要有依据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对。

第二次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猜左右手的游戏明了猜测时一定要有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并且通过学生出题让老师猜,同学出题让同学猜这两个环节来巩固猜两样东西的技巧。

第三次猜是在第二次猜的基础上增加一样东西让学生猜,先是不出示第三个提示让学生猜,学生猜不出来后再出示第三个提示,又一次让学生明白提示语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讲情思路之后,我又出示一张表格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在这一层次中最后还对猜两样和三样进行了比较,学生从比较中知道这两种猜的联系,从而在做题时能够将三样转化为两样来做。

这三次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第三层次:巩固拓展

通过帮助柯南破案,猜节目这些学生比较喜欢的题目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同时在巩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总而言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游戏使学生能够学得一种思考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对学生得语言训练却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导训练学生能够完整说出推理过程还是我今后要注意得地方。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13

说教材分析:

歌曲《雪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册第六课歌曲,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F大调,2/4拍,是多乐句的不规整结构。歌词具有儿童特点、音乐形象生动,描写了儿童对晶莹的雪花感到好奇,以及数“花瓣”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奥秘的初步探究。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及演唱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聆听歌曲《雪花》,指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感受音乐表现雪花带来的欢乐。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表达对雪花的喜爱之情,体现儿童对大自然奥秘的初步探究。

教学重点:

用欢快的音乐情绪准确地演唱歌曲,继续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节奏能按照顿音、重音、保持音等音乐记号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电子琴、头饰

说教法、学法:

为了全面准确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重点采用引导法、听唱法、情境教学等方法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习音乐,增长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说教学思路

通过学唱歌曲和各种音乐活动,让同学们体验快乐,以“快乐”为主线,将愉悦、欢快的气氛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最终达到快乐歌唱、快乐学习。

教学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愉快演唱——学习歌曲。

4、多种形式表现歌曲——巩固学习。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作一些具体说明:

教学思路之一: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老师以雪花仙子的身份做自我介绍,将学生带人冬雪的氛围。以此来创设“音乐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思路之二:创设情境——谜语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歌曲教学。并通过儿歌的形式了解雪花的形成,让儿童对大自然奥秘的进行初步探究。通过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小雪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雪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思路之三:愉快演唱——学习歌曲。步骤一:聆听歌曲范唱,以歌曲感受为主,体验四二拍的强弱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雪花的喜爱。

步骤二: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通过画旋律线进一步感受音的旋律走向,让生更好的把握音的高低。按节奏朗读歌词,突破本课中的教学难点,为学唱歌曲奠定基础。再唱歌曲,通过轻声地随唱,体验音乐欢快的情绪。

步骤三:聆听教师范唱第二乐段,并提问:“雪花为什么不见了呢?”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惊讶的语气有感情朗读歌词。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并在教唱歌曲中讲解顿音符号、重音符号保持音记号的唱法,通过编口号的形式,让学生很快掌握各种记号的演唱技巧。通过多遍聆听、演唱,让学生体验顿音符号和重音符号在歌曲中的不同效果,并在演唱中加强练习,达到学会并掌握的目的。

步骤四:学生熟悉歌曲后,与学生进行歌词接龙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快乐的音乐学习当中。

步骤五:在歌曲处理部分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⑴洁白美丽的雪花飘飘洒洒来到人间,带给我们快乐的童年。这么美丽的雪花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来表现呢?

⑵看得出你们非常喜欢雪花,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呢?

通过设计情境,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指导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运用甜美、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记忆尤新,解决难点部分。

教学思路之四:多种形式表现歌曲——巩固学习。歌曲学唱后,将班级分成四大组,分别是:表演组、碰铃组、串铃组和响板组。教师课件出示乐器图谱,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如何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如何为歌曲创编动作,教师巡视加以指导,促使学生获取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创造性的学习,寓快乐教育于音乐活动之中。

说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冬的气息,你们高兴吗?雪固然美,但是雪下得太大了,就会出现——危险!所以,我们外出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一起向着银色的雪世界出发吧!现在让我们再次唱起雪花,用你们最轻松、愉快的心情,最优美的歌声来表达我们对冬的赞美吧!最后整节课在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

本课设计,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通过看、听、说、奏、唱、舞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会学、乐学、敢学,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从这句话中我得到了启示: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吧!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1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龙兴中心小校的。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新型玻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新型玻璃》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第三课。上承《爬山虎的脚》,下《20__年的一天》。这篇课文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主要是让学生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内容的知识点。通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说明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自主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充分的想象力,善于发表个人意见。易被课文的开篇所吸引,对神奇的玻璃产生好奇感。课文前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学生易于理解。读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渴望了解更多的新型玻璃、新型事物,对科技的浓厚兴趣被激发起来。但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因此,对各种新型玻璃的制作原理缺乏了解。

三、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a、把课文内容读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b、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进行说话训练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a、通过理解和学习,让学生对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

b、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点

教学时,要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的语句,然后抓关键词、句、段,读懂内容。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读课文内容,收集有关各种新型玻璃的制作原理、写推销词。

教师:查阅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六、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改革观念的光照下,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改变“空洞说教”和“硬灌”的局面,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认识,对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课题

引导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法:教学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牵引法: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收获和运用

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学法、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自我评价法等方法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七、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课文的编排体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三维目标的实现,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开展销会,让生当推销员,推销产品

兴趣是学生的动机之一,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性,就会主动的参与学生的活动,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举办一次新型玻璃的展销会,你们就是展销会的推销员,推销产品,利用情境导入,可以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凝聚在产品的特点和作用上便于推销,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阅读,交流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阅读,采用:读、想、勾画,收集资料来学习,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把自己所学到的在小组内交流,做到共同学习、资源共享,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促进参与——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质疑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体验,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学习,把师生间的单向变为双向、多向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则,在对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让生提出疑问,借助小组的力量,讨论、合作交流、释疑,最后由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总结。

在此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感受快乐,得到收获,学会相互接纳,倾听、分享、互助,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在活动中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也使他们把自己的差异变成合作探究的学习资源,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发挥潜能,勇于设计创新——给幼儿园装修提建议,巩固知识

为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知识去表达,交流,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体现语文知识能力和迁移,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让学生为“新修幼儿园装修”给装修公司提建议,选用哪些玻璃。在此活动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也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运用。

当学生汇报交流后,我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小结: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人类!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造福人类!努力吧!孩子们,你们一定做得到!再次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五)、生活实践

根据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让学生自己设计玻璃房子,玻璃桥或其它东西,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对科技产生浓厚兴趣,使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课后作业

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我布置的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写一份自己设计的产品推销词;产品推销形式;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社会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来源于学生,突出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27新型玻璃

学什么怎样学

名称读课文(想、勾、画、圈一圈)

特点收集资料

作用讨论交流

以上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在你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提高!谢谢!

创意小学说课稿篇15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淦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知:通过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间进一步明确课文思路及桑娜一家的贫穷,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出示的“学习向导”,明确了学习的方法,“找一找后品读”。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哪些有担心、害怕、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后,在全班内评读,在评读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最大收获,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习穷人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待学生谈完感受,教师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主要目的是通过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使学生受到人生启迪。

最后,通过“作业超市”这一新型的家庭作业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三项作业的设计均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有关,意在于通过灵活的作业形式,使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加强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