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数学ppt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撰写优秀的小学说课稿数学ppt?这里分享一些小学说课稿数学ppt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1
《面积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5)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2)分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两个平面图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书中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问: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谈话: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一比。
2、想想做做3
出示书中的图,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问: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尝试在书上数方格,并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名说出比较结果,问:你是怎样知道图4有8个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学生在书中描一描、涂一涂。
问:你们描出的蓝线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用红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
出示题中的学校平面图。
谈话:这是美丽的校园的平面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的面积的大小吗?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5、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谈话: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讨论了狐狸抢先挑选菜地占没占到便宜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提供1平方分米的纸片2张,让两个学生分别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结果。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五、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做思考题。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几的表象,会读写简单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活动准备:
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毛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挖掘潜能。
师:孩子们,都说数学课是最有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在数学课堂上总能发生有趣的事!下面我们就来玩个小游戏,不用说话,只要拍手就行,答案是几,你就拍几下?看谁反应的快又准!准备好!
师:老师这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手势告诉我,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迅速做出反应。)
师:真不错!有2个苹果,也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掌声告诉我们,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拍一下手掌。)
师:还真不错!相信接下来的问题你们也能回答得很出色。迅速抢答: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要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个苹果呢?
生:表现得很尴尬!没法拍手!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①多媒体演示平均分苹果。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动手试验一下!现在就有1个苹果,我要分啦!(故意将刀子向外偏一些。)
生:(激动)不对,没有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啊?
生:要不然就不公平了。
师:(重新分苹果,展示)苹果的一半,还有人说了什么?
生:(齐答)1/2。
师:(板书1/2)这1/2以前学过的知识可没有见过,1/2是怎么回
事啊?
生:是两份中的一份。
师: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新朋友,谁啊?(板书课题。)
认识分数
二、探索新知
师:(故做神秘)这一半苹果用1/2表示,那另一半呢?
生:(抢答)1/2。
师:(总结)这一半苹果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也可以用1/2表示。其实啊,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表示,打开书到53页,看书中的“涂一涂”中给了哪些图?
【评析:在此处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生汇报: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和正方形。
师:淘气请大家分别涂出它们的1/2,怎么涂啊?
生:涂它的一半!
师:对,刚刚我们说过“一半”就是1/2,对呀,可这一半怎么找啊?
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故做惊讶)你都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节课遇到的新问题啦,真让我佩服。那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图形的(生:对称轴),平均分成(生:两份),再涂其中的(生: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是吗?(生:对)温馨提示:为了更方便、更快捷,同学们可以像这样用画斜线的方法来表示。看懂了吗孩子们?那开始吧!
师:刚刚在大家涂的过程中,老师看到六边形的涂法有些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两种不同的对称轴。)(生说自己找对称轴的方法和原因。)
师:老师班级的一名学生是这样找二分之一的。老师想请大家帮忙判断一下。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那如果老师将物体的数量增加你还能试着找到他的二分之一了吗?(出示课件)
师:能不能告诉齐老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我是用除法算式算出来的。
师:孩子,你很会学习,懂得将知识活学学用!
师:我们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成了2份,这两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1/2。(边说边演示。)
师:下面我们来动手折一折你桌角资料袋里的正方形,先看清老师的要求:(多媒体出示)
1.请将你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用你的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3.再和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你涂的这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准备好了吗?(学生操作,教师随机观察并评价。)
师:折完的同学,如果你涂的是1份就把它贴在左起第一块纸板上,如果涂的是2份就贴在第二块纸板上,以此类推。要求是贴得整齐一些。
师:睁大你明亮的眼睛,看一看这块板上是不是都涂了4份中的1份啊?如果这4份中的1份用一个分数表示,该用哪个分数呢?
生:1/4。
师:(板书1/4)我发现点问题:怎么几个1/4不一样呢!不对吧?
生:对!只不过折法不一样。
师:(故做恍然大悟状)原来它们都是表示这个正方形纸的1/4。你发现什么了?
生: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都可以用1/4表示。
师: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1/4。
【评析:引导学生丰富对1/4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那现在如果涂的是2份,是这个图形的?
生:(齐答)2/4。(师板书2/4。)
师:这个涂得真好玩。
师:那里还有两个孤苦伶仃的小朋友呢。(指着3/4)这个涂法该
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齐答)3/4。
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用3/4表示呢?
生: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3/4
表示。
师:(纠正)应该是表示这个图形的3/4。
师:(指着4/4)那这个呢?
生:4/4。
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4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4/4。
师:通过刚才的`折一折,我们真是收获的不少啊!我们又认识了……(生答1/4、2/4、3/4、4/4。)
三、拓展延伸
师: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生:3/6、8/8、2/10。
师:能不能说完?
生:不能。
师:看来分数是无穷无尽的。现在我们以3/4为例,你知道它各
部分的名称吗?
生:4叫分母,3叫分子,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师:那分母表示什么呢?分子又表示什么呢?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分。
师:说的不错!很有概括性!
师:其实在远古时代分数是这样表示的“”,你来猜一猜,这个分数是多少?
生:3/4。
师:后来当阿拉伯数字产生以后,分数就演变成“34”。后来人们觉得这样的表示用意和我们学过的整数弄混了,人们就想出了用一个表示分数最大特点的——平均分这种方式来区分它们。于是在它们中间加上了一条象征平均分,也是分数的重要标志的分数线,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分数。那我们的祖先这么有智慧,都发明了分数,你能骄傲地读一读它吗?谁能来试一试?(2个学生分别读四分之三,一个比一个骄傲。)
师:孩子们,知道吗?欧洲使用这样的表示方式,要比我们中国晚了1400年呢!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真让我佩服。那你们呢?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更神秘的地方!数学发现王国那里的国民都很聪明!看我们班的同学聪明吗?
师:下面的分数谁能读出来。(教材54页,“说一说”练习。)
师:快速的看一下,想一想你为什么用这个分数表示啊?
生:这段线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随便的3份都行吗?怎么分都行啊?
生:(急忙纠正)是把这段线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强调)就表示这段线的1/3。
师:那这样的呢?(指剩下的2份。)
生:2/3。
五、总结
师:今天,祁老师特别高兴,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分数。它和整数、小数一样充满了无穷的乐趣。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数,回家后可以找一找分数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展示一下你渊博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分数。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3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97-25-47=
75-46+31=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小数知识打下基础。
2、教材地位:本节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2)能力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B、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直尺(10厘米以上)
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1、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2、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来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教导学生学会怎么学习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
1、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妈妈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小新跑到熊仔饼的货架上拿熊仔饼,突然,小新叫起来了:“妈妈,妈妈,快来啊!熊仔饼怎么涨价了?”小新妈妈,跑过来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标价上写着“5.00元/盒”,可是之前买的时候是5元钱一盒。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新妈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
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复习: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10厘米以上),比比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领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距离,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并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仔细观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
B、10厘米是1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
C、100毫米是10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3)根据学生回答,我会出示上面三道题的答案,并与同学们共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观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数的性质
①从左往右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从右往左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归纳)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④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较0.3和0.30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0.3是三个,0.30是30个,也是3个,那么0.3和0.30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0.3=0.30
◆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
(出示课件,唤起学生的记忆)由于小新妈妈掌握了小数的性质,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会哈哈大笑的。
提问:那么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呢?(让学生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
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本书标价:4.50元/本。
设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3.05呢?
引导学生再次说出小数的性质。
这时我让学生尝试做题(出示例题,从旁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1)把小数化简
0.70=0.7105.0900=(105.09)
提示: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4.08=_3=_
提示: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三)巩固深化,扩展思维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达到及时整理思路、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一题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做一做:0.3=0.3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小兔子图。
学具:6个大信封,6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头骆驼、7匹小马〈见附图〉),每种小动物都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两种。6幅情境图(天空、花丛、大海、荷叶、沙漠、草地),6块小黑板,6支粉笔。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咱们同学的课,大家高兴吗?今天除了老师这些大客人,还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学生分组活动:争先恐后地打开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动物和情境图。)
2、师: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小组的客人。)
3、师: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它写在纸条上。你们能行吗?(生:行!)
师: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学生分组活动:
1组:天空中,左边贴了9只小燕子,右边贴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组:海洋中,左边贴了7只海豚,右边贴了6只海豚。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组:草地上,左边贴了4匹小马,右边贴了3匹小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马?
4组:红花上贴了8只蝴蝶,黄花上贴了6只蝴蝶。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组:荷叶上,左边贴了6只青蛙,右边贴了5只青蛙。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组:沙漠里,左边贴了3头骆驼,右边贴了5头骆驼。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头骆驼?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
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贴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组汇报。
可引导学生采用互相提问的形式。
例如:上来汇报的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可以提问汇报的同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每个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结合小马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生1:还可以按颜色来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还可以按大小来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师:看到同学们玩得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它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师: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按左右来分:“9+6”或“6+9”;一种按颜色来分:“10+5”或“5+10”。)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连小兔子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慧星。
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生:想!)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生:小鸟和松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里要体现对做错题学生的辅导。)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教学设计说明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7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第47页、第58页、第101页的“用数学”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上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与101页“用数学”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围绕“一共有多少兔”的问题,显示出不同的解决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答问题的方法。我在备课时,感觉这一课的资源信息比较单一,留给学生分组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不足。我认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多次接触过“用数学”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了,已经具备了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39;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材提供的这组“小兔子”信息作为练习内容。而在学习新知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和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又增添了6种小动物(每组一种,每种又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图。教学中,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把它们粘贴到背景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而且能出现多种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贴的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图的下面。这样就出现了6幅图文并茂的画面,接着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不能选择自己小组的),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最后以“小马图”为例,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一共多少匹马?”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按群来分,可以按颜色来分,还可以按大小来分。这种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级的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设计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目标。
教学中,我还结合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的形式,自己去提出问题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走出来,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专家评析
在学习新知时,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并富有童趣的资源信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改进了教材的编排形式,在强化新知这一环节中把书上的主题图作为练习题出现,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进行了拓展练习。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解决问题,并通过生生互评,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谈话,创设出“小客人来做客”的情境。这种形式比较活泼,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可以自然地引入新知。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7
上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5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是森林里松树爷爷的生日,小白兔和小鸟一大早就来为松树爷爷庆祝生日。同学们看,他们俩在哪?在干什么?你能根据图上小鸟和小白兔的位置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吗?(生板:小白兔、小鸟图)
2、小鸟和小白兔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板:上下。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主题图。
(1)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说说小鸟在哪里?小兔在哪里?
(2)引入松鼠。
①松鼠也是松树爷爷的好朋友,他也赶来为松鼠爷爷庆祝生日,你们看,松鼠在哪里?
②你能根据图上松鼠的位置把他贴到黑板上吗?(生板:松鼠图)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谁能用“上”“下”说说松鼠的位置?
(3)小结:小松鼠如果和小鸟比,那他在小鸟的下面;如果和小兔比又在小兔的上面。所以三个动物进行比较的时候,小朋友就要表述完整了。
(4)如果小蝴蝶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大家小组合作,一起讨论。
(5)指导看书、书写。根据小朋友判断的各个动物的相对位置,把书本主题图的填空补充完整。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反馈。
2、亲身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1)小朋友们,观察过你的同桌吗?你能发现他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吗?,
(2)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
3、感受上下的`相对性。
(1)按小组长的要求摆放学习用品。
(2)分组活动。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说说书架上物品摆放的位置。
(1)课件出示书架和物品,请同学们用“上”、“下”相互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3)集体反馈。
(4)谁说得好,为什么?
2、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图(说一说59页3题)。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下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3、分房子。
(1)动物园里建了一栋新房子,准备分给小狗、小兔、小猫和大象,请你给它们分一分,并用“上”、“下”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同桌相互交流。
(3)集体反馈。
4、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1)分组讨论,交流。
(2)集体反馈。
(3)指名板书图。
四、故事。
(1)观看《狐狸和乌鸦》动画。
(2)用上下编一个故事。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六、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七、布置作业。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9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向左移动二位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向左移动三位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
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到()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12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13
教学课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9+( )=15 9+( )=18
15-9=( ) 18-9=( )
9+( )=14 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14
一、基本情况分析:
作为1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遵守纪律,学习习惯良好,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成绩不够理想,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好班级工作,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识与技能
1、1000以内数的意义,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以及比较大小。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3、口算和估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5、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初步含义,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6、千克与克的认识。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与克,通过动手实验知道1千克=1000克。
7、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空间与概率:
1、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3、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统计与概率:
1、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2、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然”、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三、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练习题型多样,精练,备好课,上好课。
3、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和转化,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争先意识。
4、教学中尽力能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师做到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手,脑,眼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
5、切实做好七认真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7、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8、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馈,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记录,做到心中有数,逐步提高,全面发展。
小学说课稿数学ppt篇1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1~5的序数;
2、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简单的序数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挂图《儿童乐园》;
2、5只小蝴蝶(有1只与其它4只颜色不同),数字卡片1~5,箭头卡片;
3、嘟嘟牛,胖胖猪,宝宝兔,贝贝羊,小王子图片各一张;
4、师1个黄色数块,4个红色数块,每个幼儿1个黄色数块,4个红色数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情境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整体观察。
师:"小朋友们,你们周六、周日休息的时候,都跟爸爸妈妈去哪里玩啊?"(幼儿自由回答)师:"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的儿童乐园里看一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火车、过山车、排队的队伍并提问有关排序与序数的知识。
(1)小火车有几节车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没有人的是第几节车厢?
师:小朋友们听!什么声音?呜......轰隆隆隆......(火车)这是火车的车头,这是火车的车厢,小火车有几节车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宝宝兔坐在第几节车厢上?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五节车厢是什么颜色的?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几节车厢没有人?那会是谁呢?原来是数学王国的胖胖猪,它也在儿童乐园里,请你们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指出来)他指的对吗?原来胖胖猪在玩过山车的游戏。
(2)过山车有几个座位?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四个座位坐的是谁?
师:过山车有几个座位?我们从下往上数,1、2、3、4、5,一共有五个座位。从下往上数,胖胖猪坐在第几个座位上?从下往上数,第四个座位坐的是谁?从下往上数,没有人坐的座位是谁?原来她是数学王国的小美丽,她呢?喜欢捉迷藏,就藏在儿童乐园里,手里还拿着一个气球,请你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指出来)原来小美丽在排队买票。
(3)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从左往右数过来,拿气球的小朋友排第几?
师: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小美丽排第几?她后面排的是谁?那嘟嘟牛他排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的第几位?现在该轮到谁来排队了?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因为小小鼠排在从售票窗口数过来的第一位。
二、情景引入:
1、"数学王国的儿童乐园里这么热闹,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来,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师将儿童乐园挂图拿掉,出示小蝴蝶)"那小蝴蝶们也想排着直直的一横排飞去儿童乐园,你们谁来帮帮他们?(请个别幼操作)2、游戏:帮小蝴蝶们排排队,飞去儿童乐园喽!
师:"小蝴蝶们说了,我们还不知道为我们分别排在第几位呢?"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神奇的宝贝,你们看!"师出示1~5数字卡片及箭头图卡。
师:"这里有数字宝宝和神奇的箭头。那箭头怎么神奇呢?它会告诉我们这些蝴蝶分别排在第几位。"师(手指一只蝴蝶):那这只蝴蝶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就把数字几放在它的下面。(师操作示范)师(再指一只蝴蝶):那这只蝴蝶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就把数字几放在它的下面。(个别幼儿操作)师:"现在呀,剩下的三只蝴蝶也着急了,他们也想快点飞去儿童乐园。老师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分别拿一个数字宝宝为这三只蝴蝶排排队。"(幼儿操作)3、找不同。
师:"它们一样吗?"(颜色不一样)"那我们看看颜色不一样的蝴蝶它排在第几?我们就把数字几圈起来。"师:"现在呀,小蝴蝶们很高兴,谢谢你们帮他们排成了直直的一横排,并且知道他们都排在第几位。他们正排着队飞去儿童乐园呢!"三、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玩"排排队"的游戏。
师:"小朋友们听:谁又来了?哞哞哞......(嘟嘟牛)特别能吃的.....(胖胖猪)长着长长耳朵的.....(宝宝兔)咩咩咩......(贝贝羊)等等我,等等我,还有我呢......(小王子)"师:"小王子要召集它们玩"排排队"的游戏,我们用什么来代表他们呢?今天我还带来了神奇的宝贝,数块宝宝。小王子说:他喜欢黄颜色的数块,我们就用筐里唯一一个黄色数块来代表小王子。小动物们说我们喜欢红颜色的数块,拿我们就用这些黄色数块分别表示这些小动物。"游戏开始,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排排队。
师:"好,现在小王子召集小动物们来排排队了,一二一,一二一。小朋友看,小王子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我们用数块怎么来表示它们?(师示范操作)游戏重新开始,小王子重新召集小动物们排排队。(请个别幼儿操作或请全班幼儿操作完成)师给每位幼儿发操作材料。
游戏可再玩1~2次。(请全班幼儿操作完成)游戏结束。
师:小王子它们玩累了,要休息了,请你们把你们手中的数块一个一个拆开,在桌子中间那一个筐,放到筐里,再把筐放到桌子中间摞起来,收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排排队的游戏。(可带幼儿入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