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小学说课稿 >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

时间: 新华 小学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应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确保说课过程的完整性。下面是一些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有用。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1

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作一下自我介绍?(由学生自愿上台介绍)

这时师肯定: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该这样正面对着别人。还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再请一位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师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对着大家,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老师站在一侧说:你能转过身来让老师认识一下吗?并问其他学生: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他的哪面。(侧面)。

这一课前谈话的设计,不仅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而且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步.导入新课。

首先谈话:以前上课都是一个老师在讲,今天这节课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老师准备请张老师跟我一起来和同学们上课,大家欢迎吗?(欢迎)那么请看录象,从而引出张老师上课的导入片段:美术上画同一物体杨桃,却得到了不同的画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观察物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的书柜。提问:你能指出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我组织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书柜并讨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哪里是上面。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一般情况下,有门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侧面,柜顶上的一面叫上面。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

播放录象: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图书柜的物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侧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们就来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由我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并谈谈是如何思考的。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拼出图形。

(这样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现了从直观逐步抽象过度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抛出疑问洗衣机,冰箱的上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相对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那么长方体模型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呢?接着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由于观察的方法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对其进行观察的指导。我就适时请出张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示范、指导,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说出下面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接着由张老师作出总结并提问:桌上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吗?改变它的位置你还能说出来吗?最后再由张老师来总结:观察者的位置不变,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到的图象也会发生改变。

4、练习

首先播放录象: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在小组里说说理由后组织学生下位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由张老师总结:观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不但解决了本课的一大难点,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活动。

(1)观察文具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文具盒,先坐着观察,再站着观察,然后下位从不同方位观察并思考: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两个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观察正方体。

观察正方体,从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它的侧面看呢?上面呢?为了能准确的研究,先请张老师进行观察前的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按老师示范的方法观察、活动。最后还是由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从正方体的每一个面观察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两人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然后由张老师总结。

(4)游戏拍照片。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和右侧面;(3)粉笔盒的正面和左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该站在粉笔盒的哪面拍呢?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验证。

第四步.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请大家课后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看看各能看到几个面,说给别人听一听。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想一想,也可以请教你的爸爸妈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2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74页内容,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但倍的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之前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让学生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起“倍”的概念。通过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彩色花片

学具准备:20根小棒、12个圆片

四、教法和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摆花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说理,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总结概况。

五、教学流程的设计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五个部分:

流程一:初步感知“倍”的概念,理解倍是研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个流程分两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几只小狗?(2只)几只花猫?(4只)如果把每2只看作一份,4只里面有几个2只?

【设计思路】: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看图说话,寓学于情,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初步渗透倍的概念。

第二层次,在黑板上贴出2朵蓝花、2朵红花。让学生理解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2朵黄花也有这样的一份,从而引导学生发现6朵黄花里面有这样的3份,并能用圈表示“一份”这一概念。

讲解说明:蓝花有2朵,把2朵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设计思路】:处理例题时首先从一份下手,让学生先理解“一份”的概念,并在板书过程中有意识的用彩色粉笔圈出份数,直观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的指引,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的含义。

流程二:深化理解“倍”的概念,渗透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思考方法

课件出示第7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完成书上填空。

指名回报过程,课件配合演示。

【设计思路】:本环节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理解要求第二排小棒的根数是第一排的几倍,就是看第二排小棒里面有几个3根,为后面除法算式的出现做好铺垫。

流程三:构建“倍”与乘除法含义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算式解决倍的相关问题

在黑板上贴出2朵蓝花、8朵红花,出示教材上的填空:红花有()个2朵,红花是蓝花的()倍。

让学生先圈一圈、填一填,再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列出算式算出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吗?

【设计思路】:因为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础,出现要求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个问题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直接让学生回顾除法的含义,想到可以用除法解决这样的问题,顺理成章的写出除法算式解决问题。

流程四: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方面的练习:基本练习和趣味拓展练习。

1、基本练习:完成教材第7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强调:把绿带子看作1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5倍。

第3题,让学生先用课前准备好的小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同桌互相说一说,把谁的数量看作一份?第二排物体的数量有这样的几份?

再让学生独立连一连,完成填空。集体反馈。

2、趣味练习。

①课件出示前面的动物情境图,请学生用“倍”说句话。

②教师说学生画:先画3个三角形,再画12个圆形,问: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几倍?

③拍手游戏: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手,拍手次数是教师的3倍;

同桌做拍手游戏。

【设计思路】:本节课练习环节,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掌握倍的知识的重要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练习的设计突出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流程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板书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倍”的知识。

七、总体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和思考理解倍的概念及形成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强化了教与学的实效性,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3

《荷花》一课,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观察的程序为线索叙写。课文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节),写的是作者从看荷花的角度,对荷花进行直接记叙描写。作者由‘"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再细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接着通过假设"一大幅活的画",围绕一个"活"字,展开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这是课文的第二部分(4—5节)。作者从想象的角度,对荷花进行比喻性描写。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同时也要紧扣教材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练说自然段的大意,学写总分段式的一段话。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4

教材介绍《使用文本框》一课是科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第三册(上)word深入中的第三课,该课要求掌握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图片,学会给文字加上文本框,修改文本框的样式。

本课教材从信息课的角度上培养的是学生word操作的能力,我将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课教材的设计上利用制作名片作为一条主线贯穿40分钟,通过看教师示范操作与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不仅要达到本课在计算机能力方面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适度的与语文课、科学课等学科有机的整合,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本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以学生自学的方式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主要是考虑到授课年级是高年级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另外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尽量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的齐步走,给每个学生尽量大的空间。

教学手段本课教学在硬件上主要依托良好正投或计算机广播系统。在软件上教师利用幻灯片Powerpoint演示,最大程度上减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利用查找到的资料自制了一张名片,让学生能全面了解使用文本框的几个重要环节,同时也为后面组织学生的讨论打下了伏笔。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从谈话入手以“哪些同学拥有名片?知不知道温州的市树是什么?”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阶段由学生利用课件自学搜索引擎的使用并在实践中强化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里安排了填空题。最后观看短片对学生查找的资料进行补充。讨论环节为学生安排了三道讨论题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的环保意识。

最后布置给学生适当作业,一方面巩固本课学习的技能同时增长学生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5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欢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阵阵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2、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抓住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识字方法,生生互动,在交流探究中学会生字,力求识用结合。

(3)构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用自然贴切、生动、有趣的评价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4)能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庆的气氛。情感目标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儿童的老师,我采用情境感染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读是很好的实践活动。因此我把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生字,交流学法,读懂这首诗,达到入境入情。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图片,很好地体现了课内外的联系,树立了大语文观,达到了学科间的融洽。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开国大典和建国55年来,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祖国的生日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祖国人民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这种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在本课要求认的字的处理上我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教学原则。

1、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读出喜悦的心情,再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欢、庆两个字。

2、然后让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适时提醒“乐”是多音字。

4、当剩下生字宝宝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再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去感受、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1、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竖起顶呱呱表扬他。

2、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汇报交流。

3、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懂得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四)展示交流

开发教材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搜集有关欢庆的图片,并配上一句话或一首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选几幅进行展示。从中较好地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空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升华情感

1、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最后一句——十三亿孩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2、学生配乐读文,并共同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3、最后学生齐唱《歌唱祖国》,再次感受这欢乐的场面,在歌声中走出课堂。

(做到了由情贯穿始终,在浓浓的情感熏陶中学习语文知识,升华各自的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本,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6

本节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比较熟练的进行笔算。小数的乘法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刚才我说了第一单元知识在教材中地位。

一、说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教科书第二页和第三页例1和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中1~3题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笔算,通过利用圆角分之间的关系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来计算,还可以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三、说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关系,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四、学情分析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和计算方法,但因班额大,教师未能及时辅导学困生,学生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够,因此将本节课时,设计了复习整数乘法这一环节。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卖风筝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了小数乘整数与整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练习中进行独立思考,掌握所学内容。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做一做”,巩固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笋芽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这一课是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前两课的训练,加上这一课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表达生动优美,情感基调较易定位,所以,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为第二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上这一课时,我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1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初读、精读、赏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的兴趣,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2、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倡导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4、创设情境,开展多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⑴首先,用多媒体VCD展示学生常见的竹林图片(画面),让他们说说竹子是怎样长成的。

⑵接着,出示“笋芽儿”图片(画面),让学生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

⑶然后,启发学生:

小小的笋芽儿不到二个月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随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文本角色。

2、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⑴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首先,我让学生读读课文。

②接着,让他们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③然后,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下,大都能快速地读完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⑵第二个环节,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①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文,强调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

②接着,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③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再全班共同交流。

⑶播放多媒体

VCD中的“生字学习”部分,出示文中的生字,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画面)。

3、多元阅读,以读代讲: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⑴听课文朗读,启发思考:

我首先播放多媒体

VCD中的课文朗读部分,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画面)屏幕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画,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⑵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尝试朗读,体会情感:

①启发学生: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的呢?

请你细读课文,划出相关词句,反复读一读。

学生汇报后,再全班讨论交流,通过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读出“撒娇”、“高兴”、“自豪”时的不同语气,再通过同类词对比,了解“钻”这个字所包含的意思。

②让学生说说:

你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激发他们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③让学生再默读课文:

看看文中除了写笋芽儿,还写了哪些“人物”,他们是怎样对待笋芽儿的?启发学生联系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在这里,我不去作过多的讲解和要求,只要学生能大胆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⑶听朗读示范,掌握技巧: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毕竟有限,在让他们大胆尝试之后,教师还须作相应的指导,让他们能读出文中包含的情感,使朗读更有感染力。

所以,当学生尝试之后,我就播放多媒体

VCD中的朗读示范部分(画面)。朗读示范语言标准,富有感情,而且还有明显的语音升降符号,学生一边听一边看,马上就对课文内容有了更真切和形象的美感体验,也很快地了解了自己的朗读与其还存在的差异。此时,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他们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⑷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让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再通过小组推荐,请四位同学上台带头饰表演春雨姑娘、笋芽儿、雷公公、竹妈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角色,更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⑸配乐齐读,感悟语言:

学生经过尝试、指导、表演后,朗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再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自由发挥,张扬个性,实现情感与内容的统一,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4、读写结合,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年级下期的学生要能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所以当学生学习了这篇优美的童话散文后,我就出示多媒体

VCD中的写话练习进行写诗的训练(画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写话的兴趣。在此,教师先示范引路,再让学生实践,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里,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他们敢于实践,我都给予充分的鼓励,而不作过高的要求。

5、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因此,在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两项实践活动:

⑴摘抄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⑵到大自然中实现观察竹笋,画一组竹笋系列画,或拍一组笋芽生长过程的照片。

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8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能和数学自己的生长,统计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要领的一个紧张部门和应用数学的紧张范畴。新课标中也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摆设为一个紧张的学习范畴,夸大概造就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题目标意识,紧张途径便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遍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夹糖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算出“哪个队获胜”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五.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六.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通过进行夹糖比赛的激烈场面,男生队和女生队比夹糖的总数,有的同学说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适时引出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数据来比较两人的总体水平。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39;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更有意义。在了解学习内容之后,我便提出两个问题:

1、什么是平均数?

2、怎样求平均数?

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通过动手移一移,让学生观察平均数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对于数据较小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的理解,后面制造困难加大数据量,让学生产生数据大时不能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而改用计算的方法,自主讨论探究方法,引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探究和计算,得出男生队和女生队的平数,进而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同时,探索出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方便学生理解和实际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理解平均数意义之后,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更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回顾

回顾整理一节课知识,充分让学生说一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述后将知识梳理好,统一展示。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分数,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册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整数,而认识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并且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认识分数,是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食物、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片等图形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有2瓶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瓶?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

1个蛋糕平均分给两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个小朋友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认识分数(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1/2(1)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1/2)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分蛋糕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图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1/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建构1/2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出示一个1/3的图形,让学生交流指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问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课件出示已经分好的图形,让学生试着用分数来表示。总结: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分数的大小课件出示课本的例2,通过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比大小。先折出圆片的1/2,1/4,直观比较大小,再猜猜看与1/8比较谁大谁小,并且通过折纸验证自己猜想的对不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把一张纸条平均分成三份,用红色线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找出下图中生活中的分数。提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着的分数。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老师做简单总结,激发学生学习分数更浓厚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让学生找出多美滋广告里藏着的分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10

本课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以“发现式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进行课的设计。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感情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接力跑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以游戏和比赛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既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又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参与意识、团结合作,整体教学立足于《新课标》五个学习领域,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接力跑,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年级水平四的教材内容。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跑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重点学习部分。在接力跑活动中,学生运用智慧和技巧与同伴团结协作,体验配合的乐趣,增强了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接力跑是田径单纯跑步的一个升级,是唯一一个多人配合的径赛项目,传接棒的方法有上挑式和下压式。本课教学内容是接力跑的第一课时,以上挑式和下压式的传接棒方法为本课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接力跑的交接棒方法。交接棒在接力跑运动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好的交接棒配合能够决定接力跑的最终结果。

主教材:接力跑交接棒技术动作新授课;

辅助教材:接力游戏;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快速跑,了解快速跑的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快速奔跑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在跑中手脚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在快速跑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基本运动能力。但因学生存在体质上的差异,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体育活动中自我意识强,团结合作精神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围绕接力的方式和时机设置了若干链条式的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探讨问题和小组比赛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参与任务的完成。

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两人传接棒的动作不能很好的紧密衔接,手臂晃动等问题,采取由易到难的层次目标,通过建立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一系列的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

4、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并结合新课标中五个学习领域的要求,确定了本课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接力跑传接棒的方法并能基本掌握两种传接棒技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小组讨论以及练习和比赛了解提高接力跑速度的关键在于预跑时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积极进取,相互信任,互助共勉的良好作风,形成探究意识。

5、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难点是:预跑的时机

6、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特点,主要采用以下3种教法,分别是:讲解示范法、处方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在学法指导上,确定了以下3种学法:观察与模仿、体验与学习、展示与评价

7、场地器材

场地:田径场;器材:秒表4块、接力棒8根

8、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运动生理机能变化的科学规律,对于本节课我将从四个阶段实施教学,分别对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进行相应内容的设计。

第一阶段:开始部分;预设所占课堂时间为5分钟。学生以“快、静、齐”的标准集合成四列横队后,师生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学生,提出练习要求与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以上内容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培养组织纪律性,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阶段:准备部分;预设所占课堂时间为10分钟。这一阶段安排6节身体活动操,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场地范围内进行;各小组组长根据本课任务组织小组成员做好每一项身体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该阶段内容的实施让学生身体预热,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通过身体活动操提升学生身体兴奋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强化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第三阶段:基本部分;预设所占课堂时间为25分钟,该阶段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是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分为6个环节进行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情境创设,激趣课堂——我将创设【传递友谊桥梁】的情景接力游戏,学生成4个比赛小组,在半径10米的圆内按顺序进行游戏;其他小组在场地两侧观察,根据以往经验观察比赛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做好比赛记录,宣布比赛成绩。创造民主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第二环节:建立假说,讨论归纳——比赛结束后各小组讨论,总结本组在接力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它产生的原因;组长着手归纳,将讨论的主要问题汇总,代表全组汇报;教师听取各组的归纳总结,针对典型问题进行3个假说(问题)的建立,教师针对典型问题进行启发式讲解:

(1)传接棒技术如何选择----上挑式与下压式;

(2)如何选取合理的站位----接棒人站在接力区或预跑区内相应一侧;

(3)如何落实能力互补----有相关经验的学生可对同组队员进行简单指导;

该环节通过建立假说,让学生自主讨论和尝试探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环节:揭示课题,师生共议——在学生对所学技术有初步认知的情况下,揭示本课所要探讨的课题:“如何有效的提高接力跑的速度?”并提供部分解决问题的线索:

线索1:演示两种传接棒技术:上挑式和下压式,并讲解它们的优缺点;(上挑式需要调整握棒位置,传接棒动作自然容易掌握;下压式不需要调整握棒位置,便于持棒快跑)

线索2:介绍简要的比赛规则(区域限定,串道);

线索3: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提供解决方案。(确定起动标记;通过信号完成传接棒的连贯动作)

第四环节:齐心协力,强化成果—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传接棒技术的改进练习。各组小组长组织本组进行练习,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该环节的教学实施中我安排如下练习内容:

第一次练习:学生分组(2人一组)进行原地传接棒练习(快传→慢接、慢传→快接),体会传棒技术与接棒技术的结合;每人练习5次互换;

第二次练习:行走中进行传接棒技术练习;(全组每人练习1次)

第三次练习:相距5米慢速跑中进行无接力区的传接棒练习;(全组每人练习1次)

第四次练习:相距15米快速跑中进行有接力区的传接棒练习;(全组每人练习1次)

教师观察学生练习效果,适时予以诱导帮助;并强调传接棒过程中的安全性;

练习结束后再次进行分道接力游戏,传接棒方法各组自选;并记录各组比赛成绩,公布比赛成绩,与之前基础成绩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激励展示,答疑解惑—游戏结束后各组进行汇报,不追究对错,充分肯定学生;听取学生汇报结果并诱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何有效的提高接力跑速度);并让问题处理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

教师解疑并对跑速问题进行“综述”:影响跑速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①对该技术的理解不深;②预跑时机掌握不好;③传接棒过程过长;其中最关键的是预跑时机,解决该问题一般采用“口令法”,传棒人通过口令与接棒人进行联络;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激励学生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目的&39;是以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起到榜样作用,鼓励其他学生改正错误动作,更好的掌握动作技能。

第六环节:创编游戏,升华课堂—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体现学生个人能力和团体意识,师生共同创编挑战赛,设置一个相似于正规接力区的小型比赛场地,并将学生分为人数和水平相等的4个参赛小队,学生根据结论对接力跑技术进行改进提高;该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在教学基本部分的教学中,我由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直观示范到学生的自主学练,坚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并结合体育游戏达到巩固动作的目的,本课的难点也在此得到了突破。

第四阶段:结束部分;预设所占课堂时间为5分钟。

在对结束部分的教学设计中,组织学生进行“摸人”游戏,男女分组游戏;各组选一人将其双眼遮住站在游戏场地中央,原地转3圈喊“定”,其他同学则在规定的场地中静止不动,让其摸寻,摸到并猜中是谁,两人互换;目的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尽快恢复;

师生分享本课学习,并对学生提出问题:

(1)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大家学会几种传接棒技术?解决预跑时机掌握不好的办法是什么?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用概括激励的语言小结与综合评价。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

最后安排收放器材,师生再见,宣布下课,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11

【问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试的1号考生,我面试的科目是小学数学,面试的课题是”亿以上数的认识”,接下来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说课。

【教学背景分析】

首先是对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学目标;3是重难点。

教材分析:“亿以上数的认识”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认、读亿以上数的能力展开。并且经过前面对亿以内数的学习,学生们已积累大量了关于大数的知识,因此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材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应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从实际出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目标1:学生应理解数的意义,同时会用不同方法表示并读数;目标2:综合应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对亿以上数的认、读能力;目标3: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过渡: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和新课标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照数位顺序表学会读写亿以上的数,而难点则是探索读书规律,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学背景的全面阐述,接下来我将就教学评价理念进行说明。

【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综合应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使得数学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

过渡:根据以上教学背景及评价理念,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从实践出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环节1:情景导入

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比亿大的数,比如全球人口数,世界博览会投资金额数,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板书:400305000000)。接着设问: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进而引入新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环节2:合作学习,主要分为2大步骤:

1是教学读法: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4人一组,每个小组同学各自说出自己的读法,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出读数方法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并分级;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由高级到低级读数;并且注意每级末位的0不用读出,其他数位只读一个0。

2是教学写法,我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方式,接着出示例题(板书:三亿、三亿九千万零四、三亿零二十万),并鼓励学生大胆到黑板上板眼和说出自己的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出写数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在每个数位上由高级到低级填充数字,并且没有数字的数位用0填充。

环节3:巩固练习

首先是读数练习:让学生们自主尝试读课本22页第一题的数,再指名读,并让其他同学评价读法正确。

其次练习写法:让小组内同学相互出题,相互指出写法的正误。

环节4:全课总结

首先利用几分钟,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这一节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扬。

最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环节5: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图书、搜索一些生活中亿以上数的实例,并试着读、写这些数。

首尾呼应:以上便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设计始终围绕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1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协力竞走。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七个部分进行阐述说课。

一、设计理念:

现阶段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合作交流、共同参与、自主、探究等词随处可见,这些词汇的出现给了我们强烈的信息,就是设计要让孩子主动动起来的课堂,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最大限度的将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和发挥自我的舞台。我的教学中也一直追求者“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一教学理念。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体育竞赛类内容,本学段为四年级处于水平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征为:活波好动、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本课主要为了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力量体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依据新课程标要求,本阶段学生主要以培养体育兴趣,体验体育乐趣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加入了大量的引导、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欢乐感。

三、教学目标:

依据本课活动特点及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爱表现自我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协力竞走技巧,积极参加并完成协力竞走。

2、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拼搏不屈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内容特点以及学生阶段特征,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掌握协力竞走技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难点:动作协调有序,合作默契。

难点突破:本课由简到难,从徒手协力——四人协力——八人协力,循序渐进,让学生合作并自主体验、总结协力竞走技巧,以此突破难点。

五、教学方法

1、示范法讲解:教师、优生示范动作,学生形成直观学习。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项活动,并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4、游戏竞赛法:采用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验体育乐趣。

六、学习方法

1、体验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总结运动要领。

2、模仿学习法:模仿示范、分解动作,直观学习动作运动轨迹。

3、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自主练习、与队友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4、游戏参与法: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当中,体验运动与成功带来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帮助体委集合整队、报数。

2、师生问好,清查人数。

3、宣布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提出安全要求。

4、检查服饰、安排见习生。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的体育课上课习惯,强调上课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二)准备部分

1、合作热身:并步跳击掌、并步跳拉手摆臂、背对背马步跳。

2、原地活动脚踝、手腕、膝关节。

设计意图:

1、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完成热身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默契。

2、针对本课运动特点针对性的进行了三个部位的热身,预防损伤,确保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基本部分

1。原地转向游戏

①四排站立,原地以排头第一个学生为圆心,整体队伍转向90度。(设计意图:学生已个体存在,转的过程中会比较乱。)

②左右手搭腰合作转体90度。(设计意图:学生成为一个整体,转动过程中相对会提交整齐,与上面形成对比。)

③分享原因。(总结:整体不容易乱,引出团结合作,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更好。)

2、协力竞走

(1)四人协力竞走(设计意图:循序渐进,由简到难)

①宣布要求:强调如果有人摔倒,举手示意并大声喊停;不能故意往前趴、推、压别人;爱护器材,全部人下来再动手挪动踏板。

②体验式接力:学生自主分配安排分组并组织完成比赛。

③分享总结。

④再次进行比赛。

(2)八人协力竞走(设计意图:提高难度,让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刻的掌握理解协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①体验式练习:分四组自主进行尝试性完成协力竞走,寻找技巧。

②分享总结经验,并合理安排组员。

③完成八人协力竞走比赛。

(四)结束部分

1、集合放松

①跟节奏拍打放松腰部、腿部。(节奏:踏踏踏踏踏踏踏)

②导电式抖动放松。(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放松,更有利于调节。)

2、总结回顾本课,并安排课后要求。

3、下课,师生道别。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PEP教材第四册,UnitThree“IsThisYourSkirt?”ALetsLearn.主要是教学几个服装类单词:shirt、Tshirt、skirt、sweater、jacketanddress并用Ilike…和Ilike…with…句型结合颜色来表达自身对服饰衣着的喜好。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服装内容,关于服装的内容在PEP教材中是首次出现,而本课时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同学虽然初次接触本课的新单词,但服饰衣着是同学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所以这是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同时,此话题又建立在之前所学的颜色单词和一些句型的基础上,让同学新旧结合、不时积累,将所学的语言用于生活。

2、说目标

1)、KnowledgeAims: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六个单词和词组。

2)、AbilitiesAims:能够描述服饰的颜色以和衣着搭配。

3)、EmotionAims:激发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同学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同学对衣服的审美能力和搭配能力,使同学树立文明衣着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Keypoints:掌握有关服装名称的六个词组。

2)Difficultpoints:表示服装的名词与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连用和其读法。

“Ilikethewhitesweaterwiththegreenskirt”中“with”的发音和其在本课中的含义。

二、说教法

1、教法分析

《英语课程规范》中把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针对小同学好唱、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歌曲、游戏、突出趣味性和实际性的情景教学。采用了,直观演示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愉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灰姑娘参与舞会的故事情节惯穿整节课堂,创设“协助灰姑娘搭配服装”和“小组调查”等活动来实行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同学多开口,多用英语表达自身的想法,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目的。

2、教学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沛利用形象的彩色图片,结合多媒体辅助手段,发明出趣味性、真实性的语言环境,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通过多媒体和形象图片的介入,设计出真实自然的情景活动,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同学轻松掌握语言要点。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四年级同学,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具备了简单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学法指导

教务于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只是积累知识,而且还要发展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同学学习方法,如:总结法,归纳法等。通过让同学自身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活动交流,将有关知识重新总结,让同学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表达,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同学都有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收获。

四、说过程

Step1:趣味歌曲复习旧知

1、Sing“ColourSong”

设计理念:合唱旋律优美的歌曲能让同学心情愉悦,营造了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

2、Reviewcolours课件出现五颜六色闪动的花,师生之间进行对话:

T:Whatcanyousee?

S:Icanseeflowers.

T:Whatcolourisit?

S:Itsred.

设计理念:闪动的花朵不只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而且创设了“信息差”,进行有意义的活动,防止明知顾问的机械回答,复习颜色也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Step2.Presentation

1、故事增趣,出现新知

设计理念: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根据小同学爱听故事这一年龄特征,创设了灰姑娘想为舞会挑件漂亮衣服的情景,引入新单词的学习。

2、齐学新知,循序渐进

shirt、shirt、buleshirt,

blueshirt、blueshirt,

Ilikeblueshirt..

先学音形都相似shirt、Tshirt,便于对比教学。以相同的方法教授其余的单词,边学边板书,边学边评价。

设计理念:从单词、词组过渡到句子,循序渐进、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

Step3:Practice趣味游戏操练新知

1、Guessinggame.课件出现出仙女送给灰姑娘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具有魔法,猜中的同学能得到一份神秘礼物。

设计理念:创设有奖竟猜活动,使同学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习兴趣。

2、Listenandchant.

Hello,Hello,boys,Whatdoyouwear?

Jacket,jacket,shirt,Iwanttowear.

Hello,Hello,girls,Whatdoyouwear?

Dress,dress,skirt.Iwanttowear.

设计理念:在欢快的节奏中,加强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Step4:Consolidation情景激趣综合运用

1、Matchandchoose.协助灰姑娘搭配服装

教师先示范,同学用句型Ilike…with….进行描述。

设计理念:此活动不但操练了Ilike…..with而且也培养同学对衣服的搭配能力,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突破了教学难点。

2、Doasurvey.灰姑娘拿不准要穿哪套衣服去参与舞会,请同学做顾问,她将穿上全班最多人喜欢的衣服出席舞会。利用调查表分小组调查。

Whatdoyoulike?

Ilike….with….

设计理念:通过课堂调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同学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师生一起参与调查,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Step5:Extension趣味情景拓展延伸

Shopping.

灰姑娘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参与舞会,于是创设师生互动一起买新衣服的情景。

同学将老师之前奖励的衣服图片贴在商店里,进行小组活动。一同学饰演售货员,其余的演顾客。

Welcometomyshop.CanIhelpyou?

Yes.

Whatdoyoulike?

Ilike….with…..

设计理念:语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同学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

Step6、Homework以趣为本安排作业

Designyourfavouriteclothesandlabelit.

TellyourparentsaboutyourdesigninEnglish.

设计理念:设计主题,培养同学创新思维能力。

家校联合,培养同学养成语言交际的好习惯。

教师鼓励同学将设计好的衣服于下节课带回学校用英语向同学作介绍,最后收集同学作品,钉成一本服装杂志,在班上展览。

设计理念:创设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Step7、板书:整理衣柜归类总结

上层是:shirtTshirtskirt

下层是:jacketdresssweater

设计理念:板书直观明了、运用归类法总结新知。

培养同学从小自身整理衣物的好习惯。

五、说评价

本节课充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灰姑娘参与舞会的故事情节贯穿于整节课堂,围绕“挑衣服试衣服买衣服设计衣服开展课堂活动。使同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时运用激励性话语和赞美之词Good、verygood、Youarebetterthanbefore.来评价同学的课堂表示,也鼓励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使同学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的全面发展。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14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可见,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们依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难点是:正确画角。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角、体验——摸角、小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做角、尝试探究——画角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们做了如下设计:(一)引出概念——创设情境,直观感知角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多媒体出示熟悉的校园生活图片。从图片中找角,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角,借助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探索新知1、

角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首先,启发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的喜悦,使他们谈到的是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收获,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又让学生尝试体验摸三角尺的角,又一次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紧接着设计了判断角和指出身边角的练习,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对角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2、

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我们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制作角。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身边的物体制作出角,这是放手让学生把“想”和“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获得成功体验。在展示角时,让学生操作活动角得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分叉的大小有关,又借助电脑演示角的大小与长短没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为下面画大小不同的角及以后学习锐角、直角、钝角打下基础。

基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尝试探究自己画角,教师通过电脑演示形象生动的画角过程突破本课难点,再由学生复述画角的过程及自己画角来再次巩固加深对角的抽象认识。

(三)、丰富概念——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多媒体展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来数角,在课堂上拓展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最后又设置一个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课外延伸,改变以往用总结本节课的方法结束课程。

五、教学预想:

我想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分步实施,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大部分学生对角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关于小学的活动说课稿篇15

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有效途径。

各位评委:

您们好!我说课内容是: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选自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第二节。

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体现“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发挥和战术配合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本课是高中体育课中学习篮球运动第二节课,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运球、传接球技术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

本次课授课班级为男生班,共四十人。学生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确定: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集体主义精神。

重、难点确定:

重点:运球手型及按球部位、力量。传接球准确性快速能力。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控制支配掌握能力。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教学策略,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教学流程:

(一)开始部分(2’)

1、课堂常规

2、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8’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球感和对球兴趣,改善手对球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准备。

(三)基本部分(30’)

1、运球:高低交替运球,两手交替运球,体前变向运球,急停急起运球等原地和行进间运球练习。

采用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身体姿势、手型、手法和球运行要准确。着重解决手对球按拍力量、方向、掌握。上下肢协调配合和眼视前方,同时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能力。

2、先进行一对一“抢运球”对抗练习,然后进行分组“抢运球”对抗练习。加强学生对球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表现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为下部分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3、原地两人一组双手胸前传接球

要求:前臂发力前伸,手腕急速向外翻转,肩、肘、腕关节放松,全身协调。

4、原地两人一组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要求:运、传、接运用协调,且要迅速转换衔接。

5、四人一球一组,行进间运球后传球、接球后运球。

要求:运球和传球,接球和运球要相互衔接好、顺,逆方向都要练习。目是利用运球和传接球动作有机紧密衔接,快而连贯,更进一步提高传接球和支配球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结束部分(5’)

1、放松操

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场地器材:

1、场地:篮球场,2、器材:篮球40个,球网4个,

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第二十、三十五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55%,运动负荷为中等稍上。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特点、重、难点、学生情况等进行比较透彻分析,教法与学法选择遵循教学原则和学生心理特点,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教学目标,学生能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教学比赛中同学们积极投身与篮球运动之中,学生们篮球场上得到快乐,获得强健体魄和聪明才智。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