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
说课稿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里提供优秀的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方便大家写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参考。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1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o
直角等于90o
钝角大于90o而小于180o
平角等于180o
周角等于360o[page]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角<()角
(2)、在46o、130o、90o、270o、25o、107o、180o、360o这些角中()是锐角,()是直角、()是钝角,()是平角()是周角。
(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度角。
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2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39;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
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
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说一说,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4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5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由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学具:小棒
六、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实践操作情境等。
5、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班情、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就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的例题、练习都作了处理。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猴子兄弟俩分桃的故事。想不想听?”
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课件。(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到山那边摘了6个红红的桃子,她一进门,就给了猴哥1个,把剩下的5个全给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兴了:“妈妈!妈妈!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妈妈笑了笑,从猴弟弟那儿又分给他一个,可猴哥还是不满意,说:“妈妈!妈妈!你还是不偏心!”猴妈妈看了看,说:“好好好!从弟弟那再分给你一个。”猴哥看着自己眼前的3个桃子,高兴地笑了,说:“妈妈!现在这样分才公平!”
听完故事,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哥说现在这样分就公平了?由学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样多。
“对,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吗?”
师板书,“小小研究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表现好老师可要发奖品哦!”
(设计意图:这样用故事引入,既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有联系,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来。用上小小研究员的称呼,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理解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
师出示课件,请小朋友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2、观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
提问:看了大屏幕,你们想说什么?(如:面包每份都是2个也就是每份的数量相同。可让学生自由地说)
3、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由面包或矿泉水再次引出平均分。
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读,找出关键词。
师:“你还能从图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平均分的?”
判断练习,分得同样多的打“√”,不是同样多的打“×”。
(设计意图:本节注重让学生在春游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完整地叙述平均分,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一个平均分的表象。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能比它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流程:实践操作提升新知
把全班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研究。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小组汇报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小组合作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教师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
2、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把16根小棒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后,做课件中的填空练习。
这是一道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操作,通过分实物,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法多样化。)
第四流程:评价总结深化应用
1、学生总结(教师一边补充一边展示课件)。
2、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要奖给你们每组12多小红花。来!小朋友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师:“请你们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分好小红花!”
3、思想教育
师:“嗯!小朋友们确实表现不错!那,还记得老师刚开始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要是你是我们故事中的猴哥哥,你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生活中并不是处处都要平均分,小朋友们要互相礼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谦让,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林甸县实验小学的教师胡静,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合格率》。
一、说教材
《合格率》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第二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及今后的百分数的进一步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安排了哪种罐头的合格率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求合格率的活动中体会什么是合格率,在求合格率的过程中掌握将小数、分数化为百分数这一技能,进一步感知百分数的好处及运用百分数,并且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说学情
百分数的意义及其便于比较的优点是上节课刚学过的知识,学生学习得比较扎实,特别是读写百分数,学生做得特别的好。有了这一基础,引导学生从百分数的意义来说合格率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已经学习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很容易将方法迁移应用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三、说目标
根据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学情的了解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合格率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格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意义及求法,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并归纳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境引学激情趣行中思思中学学致用加巩固拓展延伸总结
1.境引学激情趣
以学生们喜爱逛超市为情境,引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们是怎样挑选的呢?主要注意什么?2.行中思思中学
由学生亲自动笔来计算合格率,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并将计算结果由分数或小数改写成百分数,解决选择哪种罐头的问题。
3.学致用加巩固
(1)从生活入手体会质检员的辛苦,解决社会关注的问题。
3月29日,记者从农业部新闻办获悉,目前,河南全省生猪瘦肉精排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抽检存栏生猪31万头,确认瘦肉精阳性生猪134头,检出率为0.04%。从实际情况看,河南这次发生的瘦肉精案件是个别县市的少数人明知禁用仍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引起的,属于个案。全国生猪市场总体正常。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2)利用今天学的数学知识为学校选择成活率较高的树种。这两个环节,学生通过计算,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和将分数、小数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3)让同学们举出生活中求百分率的实例,并有针对性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即解决问题的实质是百分数意义的应用
4.拓展延伸
3.15新闻报道,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总结
最后,在学生综合应用之后搭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及学习感悟,教师总结延伸并激励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
六,教学反思
在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并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算理成了本课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北师版教材的特点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应用价值自然成了本节课的一条主线。鉴于此原因,早几天前我就准备了课件的精心制作,以生活中的数学为课的血脉,不断地找资料,想方法,以使自己能以最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状态来发挥,同时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有良好的收效。印象较深的是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搜集有关百分率的问题,使其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虽然涉及了数与数的相互联系,并且涉及了数学方法与算理,但在从教的过程中并没有让我感到力不从心,这也许是我从学生那里学到了进步的感觉。相信在从教过程中进步的点点滴滴都会深深得记录在我教学生涯的历程中。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7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8
一、说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资料,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必须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资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明白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资料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头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图,并提问:夏天一千克西瓜元,买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钱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我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经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
那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那里会有学生将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钱。
之后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能够经过列竖式计算。那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乘3的竖式计算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我尝试列竖式计算。
那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乘3时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乘3的竖式自己写出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能够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经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公众号:小明开讲啦
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终我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9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云周小学,共同行走在“生本”课堂的道路上。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也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评课。应老师的这节《三角形内角和》,无论是他的设计,还是他对课的演绎,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学生的起点在哪里?
既然是生本课堂,那我们在备课之前,就要做到备学生,找起点。新课导入时,应老师花了一些时间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平角的知识,充分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分类是为了抓住三角形的本质,缩小验证时选材的范围,而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的练习,则为学生之后的验证搭好一个脚手架,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但从课堂上来看,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而且当出示平角那道题时,学生立刻说出180°是三角形内角和,而没有想到平角,这需要我们来反思这个环节的必要性。为什么学生会联想到内角和呢?我想可能是应老师在此之前询问了:“三角形有几个角?如果告诉你两个角,会求第三个角吗?”同样是为了复习,却产生了负迁移,反而没有达成预定的效果。再此之后又介绍“内角”等概念,这样难免有回课嫌疑。课堂选材要有取舍,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删除。
二、既然量正确了,为什么还要拼?
有位老师说过:“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就是不一样,语文老师会发散,将一句简单的话复杂化;而数学老师会收敛,将复杂的例题、方法融汇成一句话。”所以数学课上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应老师放手让学生想方法验证猜想,学生首先会想到量出内角并相加,从反馈来看,学生量得的结果都是180°,既然得到想要的结果了,再拼不是多此一举了吗?课堂上应老师也对学生的精确结果赶到意外,究竟量角的&39;误差在哪里?
学生的心里总是不敢犯错的,这就会让很多数据失真。其实误差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内角总和,还存在于每个内角的度数。课堂反馈上,对于同样的锐角,学生量出了“60°,40°,80°和55°,45°,80°”同样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内角度数会有所不同,此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量角时有误差,容易改变角度,看来量不是最准确的方法,而撕角拼角则不会改变它的大小。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力气花在剪拼法上了。
三、如何凸显内角和的本质?
通过各种方法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难道点到即止吗?应老师巧妙借助几何画板,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一简单的演示却寓意深远,无论形状大小如何改变,三角形内角和永远是180°,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只要确定两个角,第三个角永远的唯一的。结论只是静态的文字,而课件是动态的演示,这种动静结合的美渲染了我们的眼球,同时也凸显了内角和的本质,让结论更具说服力。
四、练习设计的创新点在哪里?
练习是一节课的精髓,这节课的练习主要分三层,一算二辨三延伸。应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很注重一材多用,而且非常有坡度性,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只知道一个角”的环节中,应老师设计了只露出一个70°角的等腰三角形,求另两个角。大多数学生只想到一种情况后,便沾沾自喜,不会更深入思考问题,因为在学生潜意识中总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关注答案,更要关注学生解题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问题。
这里我有一个的想法,这个想法也来源于作业本的习题。能不能把70°角改成40°,当学生算出答案后,询问学生,如果按角分,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沟通按角分和按边分三角形的横向联系,在练习中温故而知新。再设计已知一个角是140°的等腰三角形的练习,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所有等腰三角形都有两种可能。之后再询问:“一个角都不知道,如何求内角。”让练习更具层次性。
应老师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应老师自如的教态、亲切的语言让学生倍感温暖;精心准备的教具让课堂不再沉闷;精彩的练习让知识落到实处。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10
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所以,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学时适当借助天平加深对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认识方程。处理时,对于第三幅情境图,是一个重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张学生根据明显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1.从跷跷板感受平衡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这儿有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展示图)现在老师坐在左边,A同学坐在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沈老师坐在左边,请篮球名星姚明坐到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我还坐在左边,让啊啊老师坐右边,结果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情况,你用哪个?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天平感受等量关系
师: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图)我在右边放了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右边放你喜欢的东西,要让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图(左右一样重):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设计意图是,学生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能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一)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图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码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码):这里面有相等关系吗?谁来把这个相等关系说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接下来我告诉你这两个砝码的质量,现在只有草莓的质量是未知的了,我们选一个字母来表示。左边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右边的质量呢?(出示)这两个质量?(相等)(板书x+20=30),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表示两边相等的数学算式,可以简单的叫它等式。学生借助天平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一个等量关系,在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出示88页的月饼图:(另处的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4块月饼的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你所说的“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相等、等于)
那这里有没有一个象前面那样的相等关系?(有)
老师可不明白了,这里可只有月饼这一种东西,谁和谁等啊?学生回答,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
等号的左边是什么?右边的380克表示什么?(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哦,原来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非常聪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个月饼的质量,各位高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来吗?(板书)
如果我说5个月饼的质量是475克,你还能写吗?厉害厉害。借助月饼图让学生体会到等量关系其实是值的相等和意义的相等。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夏天来了,天热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看看,东西挺多的,有水壶,有杯子,有热水瓶,它们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的盛水量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你发现这里面的相等关系了吗?(同桌互相说)把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在纸上写出来。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根据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写出等式来吗?试一试,在纸上写一写。(师巡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相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写的等式又是什么。指出z在数学里为了和2相区分,一般要在中间加一点。这道题的相等关系很多,把你认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计学生中的情况有:2z+200=2000;2z=2000-200; 2000-2z=200)让学生找最直接的等量关系,写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学生掌握多种方程,但要求每个学生清楚自己是依据哪一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作好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形如x=……类型。)借助这一较复杂的情景图,让学生体会到如寻找相等关系,如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生活中的相等关系。
4.出示图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质量已知,总量已知)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按要求独立完成。谁来把你的等式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怎么想的?放手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
(二)总结抽象,认识方程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未知数(板),都是等式)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请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那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了。展示。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数学朋友——方程(板课)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方程了。设计意图是,认识方程,并了解方程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思想教育。
(三)及时练习,辨析方程
1.认方程(出示),辨析方程,并说理由,较深入认识方程的特点。
2.写方程。(看来大家和方程还真的很熟了,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写在纸上,谁来说一说。大家都说得很好。)变式训练,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
三、解决问题,运用方程。
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数量,用我们今天学的方程(板课)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
1、看图列方程:
展示(1)题,这个方程怎么写,在纸上写出来。x+20表示什么?50+20又表示什么?两边相等,不错。
展示(2)题: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怎么列方程?很能干,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关系,再写方程。
展示(3)(4)题,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完成的可下位与同学交流。指名说结果。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方程,体会方程。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勇士来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个性作业。(课件:A组:书90页第(5)(6)题,B组: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说板书设计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x+20=30
4y=380
5y=475
2z+200=2000
x+200=450
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渗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11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数学》第六册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同学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同学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同学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X宽=面积的方法计算。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归纳。本节课教学胜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本节课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同学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加深同学对此法的理解和掌握。
2、使同学会运用推导结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通过此课的教学,培养同学动手操作、归纳、概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同学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同学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笼统思维的阶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同学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调动同学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发现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直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两个长方形纸片。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同学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同学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动脑筋爷爷想来考考大家。(课件演示动脑筋爷爷的画面)图1同学可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能很快说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代表1平方厘米,图2和图3是在图1的基础上将一个长方形用虚线勾勒多个小正方形的形式。同学对图2和图3已能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各自的面积。但图4这个长方形没有虚线勾勒出来,它的面积如何求,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问题。以此导入课题。
这样创设情景,提出疑问,使同学发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便顺利进入下一步的教学。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为了让同学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同学自身想方法解决如何求出图4中长方形A的面积。在同学放手操作过程中,他们出现的解决方法可能有很多,如(1)摆出小正方形后用数格法来求;(2)用图形对比法求;(3)通过量出的长和宽计算求等等。限于同学的知识水平,其考虑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之处,教师要超前估计,顺势点拨,引出同学正确的想法。
这一过程同学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的方法就初步得出长方形A的面积与它长和宽有关的重要发现,即得出长方形A的面积等长X宽=面积的初步结论。
(三)运用结论,笼统归纳。
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以此提问引起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出示任意长方形B,已知的条件课件中已显示出(课件演示)。要求同学通过现有的资料,各自操作、研讨、验证。
这一局部我放手让同学自身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同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同学发明性思维能力,充沛体现出同学的主体作用。(课件演示长方形B的摆拼图形)
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同学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这一结论。
为了让同学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同学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让同学以《实验数学》课本为例,动手量出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它的书面面积。接着我讲授用字母表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四)转化与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同学掌握知识情况,让同学完成如下练习:
1、教科书P110页的“练一练”题(1)和题(2)。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同学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2、考虑题。(课件显示)
下面是一张小红家的平面图(单位:米)。
(1)请算出他家卧室、客厅的面积。
(2)假如在客厅顶面的四周装上装饰条,需要装饰条多少米?
这些练习由易到难,重在加深同学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特别是考虑题的第(2)题,不只巩固了同学求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更深刻区分了长方形面积和周长这两种概念,而且注意了同学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同学运用数学知识于生活的能力。
最后,教师以提问,同学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求长方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这一局部在同学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同学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同学学好《长方形的面积》这课知识,我是尽量多让同学自身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同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同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同学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12
【问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试的1号考生,我面试的科目是小学数学,面试的课题是”亿以上数的认识”,接下来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说课。
【教学背景分析】
首先是对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学目标;3是重难点。
教材分析:“亿以上数的认识”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认、读亿以上数的能力展开。并且经过前面对亿以内数的学习,学生们已积累大量了关于大数的知识,因此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材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应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从实际出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目标1:学生应理解数的意义,同时会用不同方法表示并读数;目标2:综合应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对亿以上数的认、读能力;目标3: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过渡: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和新课标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照数位顺序表学会读写亿以上的数,而难点则是探索读书规律,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学背景的全面阐述,接下来我将就教学评价理念进行说明。
【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综合应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使得数学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
过渡:根据以上教学背景及评价理念,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从实践出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环节1:情景导入
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比亿大的数,比如全球人口数,世界博览会投资金额数,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板书:400305000000)。接着设问: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进而引入新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环节2:合作学习,主要分为2大步骤:
1是教学读法: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4人一组,每个小组同学各自说出自己的读法,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出读数方法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并分级;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由高级到低级读数;并且注意每级末位的0不用读出,其他数位只读一个0。
2是教学写法,我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方式,接着出示例题(板书:三亿、三亿九千万零四、三亿零二十万),并鼓励学生大胆到黑板上板眼和说出自己的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出写数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在每个数位上由高级到低级填充数字,并且没有数字的数位用0填充。
环节3:巩固练习
首先是读数练习:让学生们自主尝试读课本22页第一题的数,再指名读,并让其他同学评价读法正确。
其次练习写法:让小组内同学相互出题,相互指出写法的正误。
环节4:全课总结
首先利用几分钟,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这一节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扬。
最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环节5: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图书、搜索一些生活中亿以上数的实例,并试着读、写这些数。
首尾呼应:以上便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设计始终围绕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的滴水龙头为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
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以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你家滴水龙头未关紧或忘了关,会浪费多少水,假设: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因为未关紧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那么请问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2、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激趣,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上周,提问: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
(2)提出问题: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1)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出每个滴水龙头1天的流失量吗?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课本上的相似例题11提示。
2、学生结合信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从量的角度对数量进行分析,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巡查,确定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第一种:可以先算1个滴水龙头一周滴水的流失量
725.76〔3=241.92(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241.92〔7=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第二种:可以先算3个滴水龙头一天滴水的流失量725、76〔7=103、68(千克)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103、68〔3=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每一步是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1、出示课本例题11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空白练习。
(3)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出示做一做的情景图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3)小组交流讨论,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六)、布置课外作业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14
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教法、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来一些图形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请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类。(生可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圆没有角,其它三个图形都有角。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及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以后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见过生活中的角,并用手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
2、课件出示剪刀、钟、红领巾,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角藏在哪儿,用手指一指,并用课件演示请出这些角。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同桌说说发现。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让生汇报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角有个尖尖的、刺手。让别的学生摸摸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揭示:我们把这个地方叫角的顶点。
生汇报:角的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们把这样的线叫边。
再让学生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1、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请一位学生说出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3、教师再示范画一个角。
4、给角取名。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可以给它取名,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开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1,记作1,读作角1,(师板书),第二个角让学生取名,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找角,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度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
1、辨角(课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书中67页指一指。
(设计意图: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有什么发现,生汇报交流(板书: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请生将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桌的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请两位学生上前比,教师指导比的方法。
2、师拿出两个角(一个边长但张口小,另一个边短但张口大)让生猜谁大谁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1、角的应用。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角的用处,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总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了新知。)
小学说课稿数学模版篇15
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分》棚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来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习中。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五、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1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辩析、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①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且上台讲解,实现兵教兵。②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③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④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总结的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我将出示3个小题的题目。
1、把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五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数。说说根据什么性质来化的?
2、求下面两组书的最小公倍数。
24和36
26和39
3、比较大小
7分之5和7分之3
17分之9和15分之9
说说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一、激趣引入,自学导航。
1.出示地球的图片。
2(1)这是地球,我们的家,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美,要好好保护它;水的面积多还是陆地面积多;)
(2)出示例4的条件:从数据(3/10和7/10)上分析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师:地球上的海洋比较多,所以地球又叫做水球、蓝星。
师:对这两个分数,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是因为它们什么相同?除了分母相同的分数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以外,还有哪些分数我们也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分子相同,分子分母都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渗透爱护地球的环保教育,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分母相同的分数是怎样比较的,讲清楚理由,这也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并埋下伏笔。
二、导学反馈
1.师: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本第73页,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引导小结方法:
师:第一行的分数你是怎样比较的?第二行呢?
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这些分数都能直接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掌握,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小结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也为后面引出异分母分数做好铺垫。
2、随堂练习P73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情景导入:豆类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经常有利于人体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种————黄豆和蚕豆。
黄豆:我是豆类家族的一员,我的个头小小的,皮肤黄黄的,我叫黄豆,我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5分之2、蚕豆:我也是豆类家族的一员,我的个头比黄豆大很多,皮肤是棕色的,我是蚕豆。
我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4分之1
(1)52和41与上面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子、分母都不同)
(2)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课本介绍哪种方法?(板书课本的方法)课本介绍的方法叫什么?(板书课题通分)
(3)你还想到哪些方法?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演过程,引导思考方法:(投影学生的方法)
①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
小②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
③化成小数比较大小
④画图比较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会用到通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作为基础,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能更好地明白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通分再比较大小,同时也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这里的教学中还设计了:“你还想到什么方法?”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不仅局限在通分这种方法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学生质疑: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预设学生会问以下问题:
(1)什么叫做异分母分数?什么叫做公分母?
(2)怎样进行通分?通分有什么作用?
(老师有意识地板书:异分母分数)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深入学习通分。
设计意图:通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虽然预习了,但还有很多问题弄不明白,这时候应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提出质疑。
(三)即时巩固:课本74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四)反馈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共发言几次?在什么方面表现较好?给自己的表现可以打几分?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八23
八、板书设计: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