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小学说课稿 >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

时间: 新华 小学说课稿

说课稿作为教师间的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互相学习,同时为学校提供了了解和改进教学的有力工具。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写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有所帮助。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1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EPPrimaryEnglishBookIVUnit6AtaFarm.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sheep,lamb,goat,cow,horse,hen六个新词..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单词教学。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句型―Howmany……doyouhave?之后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新词,感知句子Whatarethey?Theyare….Howmany….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本课时容量大,但难度不大,并受到学生的喜爱.

三、说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听、说、认、读sheep,lamb,goat,cow,horse,hen等单词。

(2)初步感知:―Whatarethey?Theyare….Howmany….Howmany……‖等句子,学生能听懂并理解其意思.。

2、能力目标:

(1)能听懂Let‘sdo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动作.,如Shearasheep.

(2)能区分农场的动物,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模仿的良好习惯和主动竞争的竟识。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

学习新词sheep,lamb,goat,cow,horse,hen,能正确认读。

五、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新旧单词卡片、录音机、磁带、流动小红旗、写句子的纸条、挂图。

七、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强、表现欲旺盛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以活动,合作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游戏感悟等多法并用的方式组织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授—受‖的教学模式,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八、说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关键。

Wellbegun,halfdone.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意、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兴奋起来,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景。

因此,在热身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演唱歌曲:OldMacDonaldhadafarm‖,这样的导入能很快吸引住学生,同时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

(二)自由会话,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是放松的,敢于说、敢于参与教学。教师要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课堂氛围充满活力。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与学生进行了朋友式的会话。It‘stimeforclass.Areyouready?Hello!Boysandgirls.Howareyou?Nicetomeetyou.?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渲染了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

(三)呈现新知,合作互动。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紧张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引发他们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Today,wearegoingtolearn―Unit6.

AtaFarm.I‘lldivideyouintofourgroups.Whichoneisbest,they‘llgettheflag,OK?Now,Let‘sstart.于是我提出问题Doyoulikeanimals.

引入学习主题,并通过挂图和音乐创设情景Let‘sgotoafarm.Therearemanyanimals自然引入新词的学习。在呈现新知时,我尤其注意了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通过对比,听音,看动作等不同的方式引出新词,给学生以深刻的第一印象。游戏所带来的乐趣会使每一位参与者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于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因此,在操练时,我首先进行了一些机械的练习,如:Listen,pointandrepeat.‖听音、指词、跟读,LookandGuess‖看口形、猜单词。

同时,我更注意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辅以全身反应法,如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与之相关的动作(挤牛奶)等有趣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习生词时感知句型,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重视对学生思维,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们在师生,生生,小组等不同的合作方式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堂总结,及时评价。

通过对知识的小结,帮助学生将本课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从而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培养小组团队精神,激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活动,为小组争得荣誉。最后做活动手册,是一个常规练习,其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时掌握的程度。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的呈现,还是游戏的设计,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感悟、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2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在第5-7课中,重点学习了“画图”软件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而本课则转向菜单命令,由“一绘”到“变”,就要求学生更多地进行抽象思维。对接触电脑不久的学生来说,理解“复制”“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复制,按照学生的思维,“复制”后就立刻出现一模一样的内容,而实际操作中还必须执行“粘贴”这一步。

根据教材分析及学生已有的信息素养。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学习“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复制”和“粘贴”命令。

(3)学会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正确选择。

2、技能性目标

(1)学会对图形的叠加处理。

(2)学会调整、移动、修饰图形。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画画要有次序、有层次这种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性目标

(1)保持学生用电脑绘画的兴趣和创作欲。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渗透给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合理有效地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命令。

(2)对图形进行叠加处理时的透明样式的选择。

(3)图形的移动,背景色的选定。

2、教学难点

(1)感性理解“复制”、“粘贴”命令。

(2)对图形进行叠加处理时的透明样式的选择。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三年级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学生已经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画图软件也有了些基础,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方法。

在一开始展示一张做好的葡萄画面,然后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就是画葡萄。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实际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今天老师可以满足你们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课件出谜语)

树弯弯藤弯弯,

结的果实一串串,

一个一个圆又圆,

吃到嘴里酸又甜。

师:谁来说说谜底是什么?(葡萄)

师:真棒,这么轻松就猜出谜底了,你们平时都见过什么样的葡萄呢?(出示图片)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串葡萄,而且还把它放好放在盘子里,那么我们本节课的题目就叫“有趣的水果盘”。

(设计意图:谜语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我能,我会,我要”等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渗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四、聚焦问题,合作探究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些葡萄图片,你们想看一看吗?注意观察每种葡萄的外形特征。(浏览葡萄实物图)

师:你们已了解了葡萄的一些外形特征,下面请你们评一评,这两幅画哪一幅更好?(一幅葡萄排列的有些乱且没有修饰,这样画面没有层次感,另一幅是完整的画。)为什么?(排列的很自然,看上去就像葡萄串;让人感到丰富、饱满;有立体感的好点,看上去更新鲜水嫩)

葡萄串是有一个个葡萄组成的,在画葡萄串时要注意叠加排列要有次序,要按在一定的次序去排列,最后还要对整个作品进行修饰,这样绘制出的葡萄串看上去才像葡萄串。

师:看到这里,你们想画吗?一盘葡萄为例,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画好这样一幅画?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分析,直观感受两幅画的不同之处,体会按次序排列的重要性。)

(四)展示汇报,互补互纠

(五)教师引领任务驱动

1、任务一:画一串葡萄

(1)画一个葡萄

(2)图形的选定

(3)图形的复制、粘贴

(4)图形的移动

2、生自主操作绘制葡萄串

3、任务2:绘制果盘

4、任务3:修饰美化作品(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1)调整葡萄串大小

(2)移动葡萄串至果盘

(3)绘制绿色果柄

(4)修饰葡萄串

(四)欣赏点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互评,自评等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即对前面任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画葡萄的步骤,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保存作品关闭电脑

(六)质疑、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这节课,通过大家自己的努力,同学们掌握了“选定”工具、“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明白了画画要有次序,还利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当了一回电脑小画家。其实电脑王国里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一定会成为电脑小高手的.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经过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述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必须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供给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以往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其中,“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具体来说:潮来之前,作者经过观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齐描述,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以上就是对自我对教材的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

二、说学生——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必须的自读自悟本事,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够自悟到的,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述,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四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读懂了学生的“懂”与“不懂”,由此我开始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目标——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我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述潮水的词句,经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说思路——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为学生营造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应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写景散文,我们更应当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促发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对晤,享受阅读的欢乐!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们在简便的谈话中渐渐走近文本。试想能够这样展开一番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于是,我会分别出示四组词语: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学生读过这些生字新词后,我相机问道:这四组词语,都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这四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貌和声音的。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们复习重点的词语;二是引导学生们快速理清课文大的脉络。紧之后,我故作玄虚,设计一个更加趣味的记忆力比赛的资料,我会快速提问道:课文描述的是哪儿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什么时候目的是重温第一课时已经读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资料。而后,我继续提问: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齐去钱塘江观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就在师生们简便的一问一答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重新建构起来,也能够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自由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我是这样设计自由读导语的:自由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2、指名读、听读,感受潮来之时的巨大变化。

学生自由读后,我想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们所画的听到的和看到的语句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是学生们继续理解其巨大变化和雄伟气势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反馈中,可能会打乱顺序,或者遗漏其中的一些语句,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由分散反馈后,我们可试着用这样的一个小设计进行纠正与整合。具体来说:认真听教师读3、4自然段中你们所画的语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述连接起来的。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在书中圈出来。随后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其中,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四个词语读得重一些,我想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所呈现的决不只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而是感受到潮来之时,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3、细致默读,深入体会潮来之时的雄伟气势。

设计的默读思考题是这样的:请你再细致地读读你刚才所画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看看从哪儿感受到潮来时那壮观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书旁。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会儿,你能够借助批注,用语言来描绘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够经过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到的。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我想是基于这样几点思考:一是保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必须的开度,也就是说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善说、有的学生善读,让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尽显他们的才华,带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欢乐;三是这其中关键性的语句十分多,但难易程度却不一样,为了防止少慢差费现象的发生,以这样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可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4、品读,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们能够出示刚才学生在听读中圈出的表示顺序的那四个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再近些……”、“越来越近……”,引导学生按照记叙顺序,来边读边谈谈自我想象到的。

(1)“远处……”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能够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异常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必须很猛、很大。此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而后,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随之,教师以学生刚才的发言进行过渡: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此时,学生们会抓住“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来加以回答: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说明潮真的来了。随之,教师追问道: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最终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样样呢这样一个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把自我当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听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一向倡导的,那么我想为了不让学生由教师牵着走,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所以抓住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促其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能是比较实用的一个方法。刚才的一个追问,学生们势必会七嘴八舌地说道:人们会叫喊起来!跳起来!欢呼起来!随即我会问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显而易见,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找到“沸腾”一词。此时让学生想象着沸腾的场面,怀着激动、高兴的心境再读这一句,想必会读得有滋有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能够准备一小段过渡语,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也对作者这样精妙的写法进行阐明,教师能够这样小结: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貌,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你们也很会观潮,不仅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貌,更难得的是你们还想象到了观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简单。还有的学生会紧之后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为了避免学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谈,需要在此提示学生经过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加以体会。这样,学生会相继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如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抓住“横贯江面”一词来理解,必须要对他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经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随后,教师在那里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们更加如临其境,最终让他们齐声朗读这两句话。借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可相机导读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我想能够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如果能够,我们在那里能够顺势追问:此时,我们看见的是什么而看不见什么呢看似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实则引导学生联系着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体会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如此的壮观。此时,从学生们的口中可能会描绘出不一样的画面,有的说:“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构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构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这样一个追问必须会撩起学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转向高潮部分的学习。

(4)“越来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词语和两个形象逼真的比喻,不仅仅写出了潮水的声音特点,还写出了潮水形态、颜色的特点,更写出了潮水磅礴汹涌的气势。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很好的把这几个方面交织在一齐,语言简短、富有韵律,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体会这些词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动的作用。之后,具体操作为:在学生整体感受的基础,经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所发挥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A和B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B和C的比较中,可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貌,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仅帮忙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还抓住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趁着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能够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这时,再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潮来时声音之奇。这样精妙、精彩的语言很值得让学生积累,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抒发此时无限感慨的情怀,也为了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我想补充一个小设计,可供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具体操作是用教师活力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见眼前无数巨浪铺天盖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时你们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再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听见耳畔回响着震耳欲聋、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放眼望去,侧耳聆听,你们又仿佛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

5、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学生的交流到此能够告一段落了,教师要适时地收口,引导学生纵观这个大潮的变化,让学生把刚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实的感悟,让学生一时的感慨化作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叹。教师能够这样做以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齐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随之,让学生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观看完,找四个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有感情朗读大潮变化的这四个句段。

6、略读潮后,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终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学到这儿,我们都明白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所以,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读法,让学生找出我漏读的“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五、积累运用,再现天下奇观。

值得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常说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获,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外,积累运用更会让学生得其所。所以,在课终时,我们可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现场积累运用。那里我有两个预设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选择或整合。预设一: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意词语的体会、想象和积累,那么就让我们用上这些生动的词语,编写一段完整的导游词。紧之后出示这样一段不完整的导游词,让学生在括号中用上今日学到的词语,使这段导游词表达得清楚、通顺、生动: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学生在各自的小练习纸上完成,指名回答,团体反馈)反馈的结果能够是: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允许有不一样答案,如:能够填一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预设二,就是改编导游词,如: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让学生用上

书中的好词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点左右,会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了一会儿,大潮就会出现。很快,离我们近了,浪头宽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近,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这两个思路设计的意图皆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力求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为学生营造出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5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6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版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7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五年级的体育游戏小精灵学本领,是本单元的第一课

(一)指导思想

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五个领域目标为依据,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协作,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热烈的氛围中,提高技能与体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的选择与学情分析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选择了以身体健康目标为主的游戏活动。本课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使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通过在反复的.游戏活动中,主动探索并初步掌握浅易的生活知识和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寓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寓乐于教学之中,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素质,提高身体素质。让每个小朋友都能成为健康活泼的小精灵。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充分发挥小朋友的想象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走、跑、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刻苦锻炼及集体协作等思想品质。

(四)组织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接受性强,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情引趣——学习新知发展个性——寓教于乐——恢复调整,四个阶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引起思维与探索的兴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本课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情绪得到宣泄,合作得到加强,身心得到发展,在培养爱心的同时,也就提高了相互关注与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重点: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发展身体素质

难点:小组积极合作、讨论,总结参与游戏经验。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主要采用故事导入、讲解示范,通过情景的创设,来调动学生浓厚的练习兴趣,来达到激发参与、传授技能、提高体能、培养爱心的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为学生提供自主练习、协作练习的时间与空间。

(六)场地器材

操场一片体操凳三个海绵垫三个跨栏架三个三个纯净水瓶(装满水)

(七)教学程序

(一)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将小朋友分成三横排,面向老师。

(2)师生问好,宣布本次课任务及要求;

(3)安排见习生,并让见习的小朋友作为裁判,参与到本课的活动当中。

(二)准备部分:

(1)慢跑五年级的小朋友也许对慢跑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我告诉他们:慢跑是为了活动大家的小肌肉,不让他受伤。我问大家要是受伤了会怎么样啊?小朋友争抢着回答。有小朋友说疼,有的说长不了大个子,有的说要住院。我对小朋友的回答大加赞赏。同时告诉他们有什么不舒服的一定要告诉我。这样能帮助大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然后带领小朋友围绕操场慢跑1圈,预热身体。

(2)徒手操部分让小朋友联想生活中小动物,教大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青蛙游泳小朋友学习青蛙划水动作活动上肢。

小兔跳跳让小朋友模仿小兔子跳。活动下肢和脚踝。

小螃蟹过马路小朋友们螃蟹是怎么走的?螃蟹是横着走的,所以也让小朋友半屈膝学螃蟹横着走。

(三)基本部分:

课的开始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个快乐的小精灵被怪物格格乌抓走了,他的好伙伴准备救他,可是怪物太强大了,所以大家开始练本领。大家辛苦的练本领,一起努力,终于救出了他。

"同学门想不想像小精灵一样学本领啊?"

小朋友们兴趣高涨都想像小精灵一样学本领。

本课用分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一组小精灵能学到真本领:首先让小朋友分成三组过独木桥(体操凳)上面走过,再跨越大河(跳过垫子),穿越丛林(10米快速跑),穿过隧道(从跨栏架底下穿过),举起巨石(一大瓶2.5l纯净水),要求小朋友把巨石高举两次,放下后再快速返回,与下一位同学击掌后回到队尾。分别练习学生的平衡、跳跃、速度、柔韧、力量、耐力。游戏的开始,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本领,鼓励每组小朋友相互商量怎样才能顺利通过。最后开始小组比赛。看哪个队完成的失误少、速度快,哪个队就是最快学到真本领的小精灵队。比赛的时候,场上的小朋友紧张的比赛,场下的同学们欢呼雀跃为同伴加油。比赛结束对表扬获胜的队,鼓励暂时落后的队,让大家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再一争胜负。这样,胜利的队即不会太大意,防止被其他队超过;失败的队也不会丧失积极性。我想会在课后相互的讲自己的经验,相互总结经验。在本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活动气氛浓厚。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本课,也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四)结束部分:每个小朋友不仅仅是小精灵,还是小蝴蝶,在蝴蝶的轻轻飞舞中作放松活动。在集合队伍后,我们大家一起模仿小蝴蝶飞舞,放松身体,平静呼吸。再模仿电视中武林人一样调息身体。

(八)预计效果与负荷

通过课的周密计划,采用合理的教法和手段。85%以上的学生应能较好地掌握动作,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预计最高心率可达到140~150次分,密度约50%,中等偏上强度。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

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教具学具:1.用投影片对照教材上的方格纸上画着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插图制成复合片演示教具。2.剪成两个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教师演示教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可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1.板演: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较板题中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学生清楚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矗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39;动机与欲望,教师由此引出新课。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__肉眼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略),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引导发现

1.通过数方格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幻灯片(方格网图),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在方格网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方格网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出现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察数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略)

(5)其它的长方形也能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2.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3)分组观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①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③其它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这样吗?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学生清楚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写s=ah.

(6)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学生比较新课开始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的例题,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7)质疑问难(略)

三、巩固深化

此环节可安排下列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与深化。1.先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计算面积(教材中73页做一做第1题)2.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材中74页第2题)3.教材中73页做一做第2题。4.教材中74页第3题。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增删练习内容,以达到巩固深化所学内容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9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江南水乡》是人教版社会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大纲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常识;初步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知道水乡人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

《江南水乡》一课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教材内容由引文、“太湖人家”“鱼米之乡”三部分组成,还附有两张地图、两幅插图、“找一找”“读一读”以及“说一说”。其中引文点出了江南水乡的大致范围和地理位置,还点出了江南水乡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方面的总体特征。“太湖人家”这部分课文,通过形象描述“太湖人家”是生活环境,给学生展示了两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和水乡小镇景象的图画。而“鱼米之乡”这部分课文主要写江南水乡的农业。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最主要的环境特点,以及江南水乡的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二、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以及江南水乡享有盛名的农副产品。三、初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江南水乡就是我们的家乡,所以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亲切的。因为课文里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不会感到陌生。但又有一句话:有了距离才有美。江南水乡与本单元前几课相比,缺少了新奇的感觉。亲切与新奇,小学生会倾向于哪个呢?其实这并不是我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无论是亲切的东西还是新奇的东西都只是表面化的,我们教师的教学不能指望教材的亲切或是新奇程度。

本课是一篇介绍性质的文章,是典型的“社会课”。其实社会课教材内容性质偏向于解释说明介绍决定了教学时教师讲授比较多,加上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并不是太多,就使社会课不那么吸引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课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那怎么去谈上好一节课呢?另外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教师的知识水平在丰富的社会知识面前,有时并不是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面临着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自身角色也在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只为了教而教,更多的着眼点应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去寻找答案。

所以,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起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如何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力得到提高。我思考的另一问题是我自己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杜绝让自己陷入滔滔不绝的讲授之中。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已经已经长大了的自己,来会回忆家乡,来为家乡做事。这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此时的教师已经不是一名“独白式”的表演者,而是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表达想表达的东西,然后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而教师既保持了一定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式的态度观照学生。教师的讲授已转化为一种对话,以此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对话中我设计了一些情境问题,意图将本课的难点与重点各个击破。让学生学在轻松中。乐在学习中。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课通过学生作导游、分析江南水乡经济发展前景等环节来发挥自己的&39;才智,依靠自己来解决本课的各个知识点,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也没意识到可能也没意识到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想、要说还要写,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课堂上争取做到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时光之旅。

学生的好奇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这正是他们所常幻想的东西。

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未来走走。闭上眼睛。(音乐)我们已经到了未来,同学们你们个个已经是国家的栋梁,说说你们现在各是什么角色?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纷纷发表意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且都梦想自己能建功立业,这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3、师:你们现在可能都在忙自己的事业,可能都身在他乡,身边的人都不是故乡的亲人。这时——

音乐声响起:《春江花月夜》;童谣响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师示意学生一起诵读童谣。

4、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谈谈听到这首童谣的感觉。(亲切,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回忆……)

师:我们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江南水乡(板书课题)让学生深情朗读课题,营造氛围。

(二)环环相扣,教学新知

5、师: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来谈谈。

生自由说。(零碎的,不完整的。)

6、师:你们现在都是各有一番事业的人了,是不是身边都有自己的秘书了,平时发言都有秘书来帮忙,所以今天讲话不行了。现在老师来做你们的秘书,替你们来列一下讲话的提纲,请各位“老总”照着提纲来发言,可得讲好一点,因为你身边可能还有外国友人,别丢祖国的脸。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又为学生设置下一步的棋。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批评后更能自觉完成下一步学习任务。

7、出示提纲:(1)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2)江南水乡的环境(3)江南水乡的物产

生自读课文1~3部分,可讨论。

8、生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即本课的引文部分)要求读出感情,特别是“这里山清水碧,称为太湖平原,全国最著名的‘江南水乡’,也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要求感情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二是引发下步教学环节。

9、师:既然你对江南水乡的感情那么深,那你对那里的地理肯定很了解了。请你给我做导游,因为“五一”长假我就要去旅游了。

出示适当更改的“找一找”:请着地图来做一次导游,介绍江南水乡的一些有名的城市和河流。

这里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去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对于当导游都挺有兴趣的,这样凭着兴趣去完成“找一找”,就没有了应付的情绪。此外,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0、师:现在有几位客人,他们分别是东北的吉林人、黄土高原上的甘肃人以及华北的天津人,他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投资。为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请你发挥自己的交际才能,促使他们来江南水乡转转,或许他们就会来这里投资。

11、生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

这里学生除了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完成了解江南水乡的环境这一教学目标之外,必谈到那三位客人的家乡,这样也复习了前面的所学。

12、师:那三位客人看来是心动了,或许他们第二天就来江南水乡了,还可能看中我们的家乡,决定投资呢。家乡的父老乡亲可要感谢你们了。(变着法子表扬学生)。不过既然大家现在都是事业有成,为什么不亲自来投资呢?

师:想想我们江南水乡的一些特产,你针对这些来谈谈,你可以投资那些方面,或者你觉得那些项目有发展前景,值得投资?

这里就是完成了江南水乡的农副产品着一部分的教学。

学生要回答这部分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江南水乡的物产,然后才能说上一些,当然学生对于江南水乡经济前景的回答可能是很肤浅的,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学生肯定思考过了,这就足够了。

教师在这里要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的认识或了解能更准确些。

(三)激励创作,总结提高

13、师出示唐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齐读。

师:白居易的词是写得很好,但我觉得我们江南的好可不止这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不是白居易的几句话就概括得了的。大家都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诗,来介绍我们这个人间的天堂。可不要再请秘书了。

这里就是在复习本课的教学内容,此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场交流。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预习《江南水乡》后半部分。了解本地的乡镇企业情况。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10

一、设计说明: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新课标中对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我设计的这堂音乐课遵循了“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在听中辩,听中学,听中想,听中演。真正做到了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达到感受美、体验美这一效果。

二、分析

1、教材分析:

《卖报歌》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形象单纯,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处在三年级音乐课本的第八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了解音乐家聂耳,以及他的主要作品。歌曲中的主人公与学生年龄相仿,所以整体比较贴近三年级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而且这个单元在本册教材中是唯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这首歌曲作为三年级的教材,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在内容上也隐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既有乐理知识的深化应用,又有新的节奏出现,只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就能对学生现有的认知和音乐表现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2、学生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中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适合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听、奏、唱、编、演,等一系列音乐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现欲、创造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并能够开发学生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歌曲快乐的情绪,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

3.能力目标:能用恰当的动作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3.教学重点、难点:

①学会正确演唱歌曲。

②使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方法:

新课标总目标中指出: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阶段目标也指出,要保持对音乐的兴趣。教师通过运用故事法、听唱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设疑激趣

1、学生跟唱,激发兴趣。

师:每次星期一的时候我们都要升国旗,唱国歌《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尊严的象征。你们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

学生唱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聂耳创造的另一首歌曲——《卖报歌》

(二)了解歌曲背景。

“小毛头”与《卖报歌》

听故事,知作者新课标指出:学生要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

1934年,在上海繁华的霞飞路上,常能见到一个瘦小的女孩,边跑边跳地大声通报着当天的新闻,吸引路人买报。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因见她的头发散乱,就叫她“小毛头”。由于她活泼灵巧,叫卖又特别动听,人们都爱到她那儿买。在过往的行人中,小毛头发现有一位叔叔像特别留意她的叫卖声。原来这位叔叔是作曲家聂耳,他正打算写一首反映穷苦孩子生活的新歌哩!第二天,聂耳叔叔带着安娥阿姨来见小毛头,小毛头可开心了!叫卖声更加清亮:“卖报!卖报!七个铜板两份报!”几天后,聂耳叔叔又来找小毛头,把她没卖完的报纸全买下,高兴地说:“今天不用卖报了,我教你唱首歌吧!”“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真好听!小毛头很快就学会了。不久,聂耳叔叔请小毛头到电影厂的晚会上唱了首歌,歌声很快就传了开来。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全中国的小朋友都爱唱这首《卖报歌》。你们想学唱吗?

(三)欣赏歌曲,整体感知。

1、聆听歌曲。

2、进行节奏练习。

2、进行试声练习

3、学唱第一段

教师伴奏,学生跟唱。

4、使用打击乐器,体验音乐。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提出,要开发学生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信地、有表情的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这是一个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通过让学生们触摸、演奏,自己总结出沙锤的声音特点和演奏方法。通过学习使用打击乐器,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们分别用演奏和演唱的形式合作,一起体验音乐,从而可以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唱、奏、两种形式的体验音乐,会把同学们的愉悦推向高潮,完成最初设定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喜爱的情感目标。

5、使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试唱二三段。

设计说明:由于这首歌大部分同学以前听过,所以这个环节只安排了两次聆听,并且听的是歌曲的第一段,其实就是一个听唱教学的过程,最终目的是熟悉歌曲旋律,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卖报歌》这首歌曲,我们懂得了应该珍惜今天的幸

福生活,为祖国而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也不要像“小毛头”一样去街头卖报了,我们可以坐在这明亮的教室读书学习,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学习机会。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每个知识点的出现尽量做到自然流畅,难点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聆听感受,或听辩体验。40分钟的快乐学习,一定会让全体同学都有所收获,并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情感,使这节课活泼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11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39;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12

一、教材分析

《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最后讲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文章思路清晰,文质兼美。它和后面的《蜜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和前面第三单元秋韵相连,传递着自然的神奇,升华了人类的智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材处理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学语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花钟”这个主线,借课件入手赏花钟──以读为本识花钟──合作交流探花钟──延伸拓展编花钟,这样读书必然是乐趣盎然而又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到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五、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过渡阶段。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性。

突破文本局限,第一次罗列课文中的九种花,什么花开放了,什么时间开放,用这样的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孩子们读这九句话,读后产生了单调、枯燥、乏味的感觉,再让大家一起来对照原文,读一读,品一品,发现句子的意思没变,但味道变了、节奏变了、语言的美感变了。大家通过比较品评,体会到这样写的妙处,自然水到渠成。

说学法

1、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2、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地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了解花的知识,让他们在不同形式的知识拓展中互相帮助。

六、教学手段

进入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学生对花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花,激发学生兴趣。

七、说教学流程

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我设计了四大环节:

(1)激趣导入;

(2)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4)课外拓展

具体的流程与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钟”字,你了解钟吗?说说你了解到的钟。那么“花钟”呢?出示“花”字。学生猜一猜。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奇妙的花钟。齐读课题。

3、生活中你见过花钟吗?(多媒体展示几种花钟,学生欣赏)师:这种花钟不仅美观,而且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与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中的花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好奇心理。同时利用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第一遍读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遍读画出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逐步深入解决文字障碍。依次是先读准带拼音的字,再读准要求会认读的生字,然后认读本课中的词语,最后通过找一找哪些词语是描写花的,有选择性地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根据新课标课文的识字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解决文字障碍。

三、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1、理解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出示自由读——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音乐中欣赏各种美丽的花——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处理好想像、文本与音像材料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样子与开花时间

指名读第一段,其余的画出作者所描述的花——交流名字——看图识花——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左右”一词)

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于教学中。

3、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开了用得太多,单调,太烦了)

(2)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一读,画一画后。请学生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交流,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并结合进行朗读。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

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4、积累与运用

积累:填填课文中的句子。

运用: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说秋天的丰收。

积累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运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四、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填补花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学习带向课外,走向生活。【语文学习是学习积累、过用的过程,语言运用催生新思想和新言语的双重功能,是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根本途径。】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案浓缩,课文内容的主线,主题的升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发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

不同

原因温度、湿度、光照

昆虫活动的时间

钟实际运用修建“花钟”

九、课后反思本课觉得最成功的一点突破文本局限,第一次罗列课文中的九种花,什么花开放了,什么时间开放,用这样的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孩子们读这九句话,读后产生了单调、

枯燥、乏味的感觉,再让大家一起来对照原文,读一读,品一品,发现句子的意思没变,但味道变了、节奏变了、语言的美感变了。大家通过比较品评,体会到这样写的妙处,自然水到渠成。

遗憾的一点是在对课文的朗读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没有读出课文的情感来。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题以购物问题呈现,货币写成以“元”为单位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的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新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德育渗透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和某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等内容:

第二单元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且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第一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同时说明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研究。

(二)新课环节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不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外书的价格。

《童话故事》:6.62元《科学家的故事》:2.75元

师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

教师筛选(出示)问题,师:我们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课外书价格的情境,贴切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蚀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①自主尝试。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组内(或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个预设性的的问题,学生能通过以往的学习,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笔算……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汇报交流。

A、估算这两本书总价是多少元?对有估算意识的学生及时表扬还要抓住机会是加强培养学生的&39;估算意识。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竖式计算6.62+2.75=9.37(元)

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竖式计算,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通过学生口述计算方法,抓住时机追问,(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为什么要这样对位?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从而解决课的重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小数点对齐了,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

口述完毕一起观察整个竖式过程:再完整叙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抓住三点:

①小数点对齐

②最低位加起

③满十向前进一

小数减法:解决问题“《童话故事》比《科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列式后直接用竖式计算?学生立做。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仿照加法算理进行叙述,并加以比较总结。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引导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引导概括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4)看书36页读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4.37+2.937.54+6.84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十固算法,同时露新的认知,计算结果末尾有“0”,正确处理“0”的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掌握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时候要化简,即划掉末尾的“0”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掌握新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分为两部分,先看书36页,整理所学知识;再由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归纳总结是否达到知识情感的预定目标。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39;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

说教法、学法: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提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组织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组织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

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提问:(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

(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手段。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怎么写小学的说课稿篇15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教他建筑。”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都是为了用不着讲,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这一课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课文写“我”在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观察的程序为线索叙写。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从看荷花的角度对荷花进行直接记叙描写。作者由“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预放”。再看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第二部分:(4-5自然段)作者从想象的角度,对荷花进行比喻性的描写。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3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我们把课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荷叶、荷花的美丽教学难点: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教学准备:CAI、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

《荷花》这篇课文文字优美、适合朗读,如何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丽,我们大胆尝试,用若隐若现的优美音乐,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整堂课从扶一领一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本课教学共划分为4个环节:

l.由诗导人,萌发感情

用前面已经学过的诗《小池》中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导入新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请同学看大屏幕上展现的一大幅荷花图,让学生自由说说感受,再由此引回课文,自然水到渠成,过渡自然。

2.初读课文,熏陶感情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生率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的脉络,体现“擎领一顿,白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l)自由读课文,自学生率新词运用小组合作读、个别读、分男女生读等方法,扫除生字词

(2)指明分段读课文(喜欢哪段读哪段,充分学生自主)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这一池荷花?引出下文

3.读议结合、深读悟情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提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项、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讲座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因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读懂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课堂中多处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欣赏学生的各种形态。抓住一个“冒”字,并给冒字换词,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理解。在学习写荷花的句子的时候,包丽安老师用分别演示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姿态讲引读这三句话。

学习刚开的荷花的句子。读这句话,感觉如何?通过哪些词表现的?请你读一读,评一评。

最后总结学法:整体感知一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2)自由练读其他两句,并指导朗读

教师质疑:那作者又把这一幅荷花看作了什么?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幅画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事可真了不起”,随后质疑探究:让同学看图,提出自己的疑问,边读边领悟,再解疑。以陶醉的语气读一读。

在这里我们差进了一个想象说话练习,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既训练了学生说话,又让他们感觉置身其中。

最后品读表演读全文。

4.感受美丽、抒发情感

仿照作者写荷花的方法,用“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作为总起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