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小学说课稿 >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

时间: 新华 小学说课稿

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下面是一些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有用。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1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二、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VCD、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____”、“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要求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思;

2.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诗篇,让学生了解语感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过程】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复习生字。

1.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喜欢画画的新朋友,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玲玲的图片)瞧,她来了!

2.玲玲是个画画的小能手,她在家中的墙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玲玲其中的一幅画有关。(板书:玲玲的画)

3.请大家齐读课题。(指导“玲”的轻声读音。)

4.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5.现在,我替玲玲检查你们学生字的情况。(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亲爱的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课文中的玲玲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她的.故事吧。(范读)

2.玲玲说同学们生字认得很好。她想加大难度,听听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3.你们愿意齐读呢还是愿意个别读?当然分角色读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吧!

4.那大家得先练练。这样吧,四人一组练读,愿意分角色读的,一个读爸爸的话,一个读玲玲的话,一个读叙述部分,剩下一人认真听,好吗?开始练习。

5.哪个小组先来?选两个小组比赛。(一组分角色读,一组齐读)

6.读的非常生动。下面该你们小组了。(指导读“懒洋洋”).玲玲告诉我,她对你们的读书很满意,她说一组能得读书高手奖,二组能得读书大王奖!

7.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看题目时提的问题吗?在你们读课文时,玲玲已经悄悄把答案塞进你们脑子里了。信不信?

8.不信?那我们试试看:玲玲画的什么呀?

9.她画得怎么样?

10.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1.完成《默写达人》第一课时。

2.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师板书,看到这个题目总会让人浮想联篇,谁愿意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窗外的什么?你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窗外的景色怎样?看谁读书读得细,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一下。生答师板书(古朴美丽),生齐读最后一段。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准备好了吗?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这段结束时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能发挥你的想象,帮作者补充完整吗?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总)首

(分)夏呼

秋应

古朴美丽(总)尾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领会句子含义。

2、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从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从大海的变化中去体会金鱼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1、有一个老渔夫的.妻子,在一条金鱼的帮助下,从一个老太太变成了贵妇人,变成了女皇,但她还不满足。她到底想当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这就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童话叙事诗给我们叙述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适时板书课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渔夫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先让会理解的同学解释,不能解释的查字典词典解决。

三、快速默读,把握内容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诗歌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除了写人之外还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人物是老渔夫——老头儿,老渔夫的妻子——老太太,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主要写了金鱼。)

(2)诗歌叙述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诗歌叙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仍然一无所获的故事。)

四、抓住句子,理清顺序

1、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写老太婆提要求的句子。

2、学生讨论老太婆的具体要求,教师根据老太婆的要求依次板书。

3、让学生找出老太婆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第一个要求的?诗歌在写老太婆提第一个要求之前描写了什么内容?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叙述顺序:课文开头简要介绍了人物及他们的身份,事情发生的地点,老渔夫打到一条金鱼的情况。然后按照老太婆对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五、体会感情,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

(1)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贪得无厌、贪图享受)

(2)老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软弱无能,对丑恶行为姑息、忍让)

(3)大海的变化体现了谁的变化?(金鱼的变化,由开始时的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恢复了老太婆贫穷的原状。)

(4)诗歌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谴责了老太婆,也批评了老渔夫,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木盆)(木房)(贵妇人)(女皇)(女霸王)

贪得无厌一无所获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重点认识“智、慧”两个字,会写11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县、设、史”3个字。正确读写“雄伟、坚固、创举、美观、缠绕、智慧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学重点:

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收集有关桥梁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各种桥的课件图片)

在生活中个,千姿百态的桥为我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风景。乡下村头,潺潺流水的小石桥;街头闹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天桥。车水马龙、耸立空中的立交桥,构成人间独特的风景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的长江南京大桥,横卧在滚滚江涛之上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聪明才干。

1400多年前,隋朝的李春设计参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石孔桥。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吧,请欣赏(赵州桥的课件)

请大家说一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雄伟、坚固、美观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座桥的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课文内容,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板书:(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间,相互说一说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三、检查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1.展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

县济匠砌横坚雕抵智慧

设参部跨举击固栏案爪贵

2.指名学生教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3.教师引导学习识记生字,辨析字形、字意

4.指名认读多音字、组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义、读音

cān (参加) héng(横跨)

参{ 横{

shēn(人参) hèng(蛮横)

zhuǎ(鸡爪) gàn(干部)

爪{ 干{

zhǎo(爪牙) gān(干净)

5.检查词语认读,教学

让全班学生参与,自由选择词语,练习说句子。

生:雄伟.......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真棒)

生:精美......朋友送我一个精美的文具盒。(多么深厚的友情啊)

生:宝贵......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珍惜我们的生命,让生命更精彩)

生:创举.......北京鸟巢的造型设计是世界建筑的伟大创举。(说的多好啊)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选择雄伟、精美、宝贵、创举四个词语,让学生感知这四个词语的美感,并为揭示赵州桥的坚固、美感埋下伏笔。】

6.请同学们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四、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课文,读出自豪的感情

2.指名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文中介绍说明了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历史状况。

师:赵州桥成为我国桥梁建造一颗璀璨的奇葩,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汇报,积极调动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赏析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品读本段课文。

2.引导感悟:(1)写赵州桥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介绍了桥的哪方面知识?(2)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好出在哪里?(4)写作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生: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写作,是本段中心句,具有总领全段的作用。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生:写“赵州桥的长50多米、宽9米多,......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那个方法,具有科学性。

生: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①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②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的作用:“减轻流水的冲击力,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是建桥的一个创举”。

生: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总写——分述”的写法,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交流和汇报方式学习本段,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与坚固,突出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六、指导书写

1.教师提示;书写时,坐直,保持身姿的正确,握笔姿势。

2.书写规范,注意字结构布局,观察,模仿,写美观。

七、通过课下搜集,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巩固

1.引导学生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2.完成练习(课件展示)

赵州桥非常_________,长________,宽_______。.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________,只有一个________,大桥洞顶上___________,还各有________,这种设计,在建桥是_________,既减轻了___________,使桥不易___________,又减轻了_________,节省了__________。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欣赏赵州桥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朗读第3自然段

2.思考问题:(1)本段围绕哪句话写作?(2)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文中主要写了那些精美图案?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3)作者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些生动的画面吗?(4)写话: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家分组交流讨论,汇报

生:课文围绕第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来写。这一句在全文中是一个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上文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又提示下文要写的是赵州桥的“美丽壮观”。

(写话练习)不但......而且.......

生:本段主要写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课件展示)三种龙的不同姿态: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遥首相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分角色朗读)理解语句意思

生:作者用的关联词是: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些龙的生动图案,用词语形容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生:练习写话

有的........,有的.....,还有的.........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跳皮筋,还有的在打乒乓球,操场上热闹极了。

有的........,有的........,还有的.......池塘里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羞羞答答,有的刚绽开娇嫩的花苞,还有的怒放,开得正艳,美丽极了,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有的.......,有的.......,还有的..........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在考场里,有的正奋笔疾书,有的正沉思苦想,还有的已经答完试卷,正在检阅,大家的表现真是千姿百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写话这一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4.引导赏析课文

作者写作中,秒写赵州桥的特点,用总----分的写法,围绕一个中心,分层写作,使中心表达得更准确详细。我们要借鉴这种写法,在自己的习作中,试着把事情写具体详细。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交流:

前三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设计特点,雄伟,坚固,美观,为什么还要再写第4自然段呢?

2.怎样理解“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指导朗读

四、完成课后习题,试着运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一下赵州桥。

五、总结全文

作者写赵州桥的雄伟,壮观,美丽,刻画描写生动细腻,栩栩如生。不仅是再赞桥,更是在赞美造桥的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爱我们的祖国,立志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拓展延伸

1.赵州桥的知识介绍: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的洨河上,始建于隋朝开皇大业年间(581-618),它是我国最早建造的石拱桥,对世界的桥梁建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独特设计,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节省了石料,既美观,又大方,这种“敞肩拱”的运用为世界桥梁的首创,比欧洲的设计早了1100多年。在中国文学,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扬,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诗曰:“驾石飞梁尽一红,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你的家乡还有什么样的桥?动手画一画,写一写。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听《春晓》)

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

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

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

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

(3)简介惠崇

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二、岀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课件)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39;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根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读:读自己,把你的情感读出来。(课件)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4、交流前两句

师: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思考: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诗中那句诗写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诗人又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理解“三两枝”“鸭先知”

②作者站在江边,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心情怎样?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孩子们,画中清波漾漾,有青青是的翠竹,三两枝的桃花,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诗人由远及近向我们展现了这么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

5、交流后两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

(出示后两句)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师:诗句中“短”能否换成“壮”?(春天刚到,芦苇才抽出嫩芽,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天才生出的,用壮显然不合适。)

师:哪些景物诗中有,画中没有?(河豚)这是作者的想象。

为什么作者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呢?苏轼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听老师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出示小故事)

过渡:孩子们,后两句多有趣味,这三种景物蒌蒿,芦芽,河豚配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想必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让我们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6、指导朗读: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眼前这情景,鸭子陶醉了,河豚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去感受春天之美!)

(出示课件,整首诗)生齐读。熟读成诵。小结(板书)体会作者的情感?

9、古时候,诗、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起唱起来,用歌声来感知春天的美好!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调动各种感官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激发想象力。

3.掌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把握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培养提笔练字的好习惯。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

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画面。

2.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

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身心投入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用几个词语组织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

教案 导语: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首先当然是依托作者巧妙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交流平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问。

思考:

(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听声音)

(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

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子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示例四:读《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寄予的温暖一样。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春风呢?

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

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音和牧童的笛声。

生4:应该还有视觉。鸟儿、巢、繁花嫩叶、牛、牧童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6.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这一版块进行总结。

小结:同学们结合句子进行分析,对其中所运用的感官描写的方法都分析得很准确。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感觉来展开描写可以更好地丰富文本。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写作技巧,长此以往,相信我们的写作能力会大大提高。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八个词语,学生齐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

人声鼎沸锣(luó)鼓喧(xuān)天震耳欲聋(lónɡ)响彻(chè)云霄(xiāo)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qiǎo)无声息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下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你们还记得多少呢?教材给出了八个这样的词语,看一看,上下两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规律?

明确:上面一组词语形容声音大,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等。下面一组词语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3.教师从中抽出一些词语,请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尝试造句。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造句: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造句:大街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都在庆祝大桥顺利通车。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造句:宁静的夏夜,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造句: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停止了说笑打闹,教室里鸦雀无声。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指名学生描述画面。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短暂交流,并简单记录)

5.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呢?

生1:上面的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生2:下面的一组词语正好相反,描写的是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场面。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绘: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6.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第二题的内容。

小结:描绘得多生动啊,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但是用词语描绘画面时注意联想要合理,不能生拉硬拽,影响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第二小题,想一想怎样运用给定的表示极短时间的词语描绘某种事物。

7.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词语,给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过渡:同学们,经过上一题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的技巧。这一题具体规定了要描写的事物以及要运用的词语,请你们充分发挥想象,写一写。

8.学生简单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说根据指定词语描绘画面的方法。

明确:加点的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时间内情态、动作、行为等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9.学生尝试写话,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10.指名学生朗读所写内容,教师简单点评。

师: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描写的事物,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生1: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生2: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工夫:雷声隆隆,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生3:我写的是烟花,用到的词语是霎时:朵朵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满天的星星霎时失去了光彩。

生4:我写的是小狗,用到的词语是忽然、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小狗豆豆发现我还没有把骨头丢给它,忽然耷拉下脑袋,一脸失望的表情。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真精彩!他们不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给出的词语,而且设置具体的场景,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相信其他同学创编的句子也很不错,在课堂上就不一一读了。课下同学们可以交换着看一看,互相学习。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课文,学习了从多种感官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从中我们知道了不能仅靠理解句段去品析课文,而要换一种角度,这样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除此之外,我们还练习了用词语描绘画面,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还更灵活地运用了词语,而且对我们思维的拓展也大有益处。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希望能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积累生动、优美的词句。

从感官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名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视觉、嗅觉、触觉)

——鲁迅《社戏》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视觉、触觉、听觉)

——峻青《海滨仲夏夜》

与声音有关的成语:

掌声雷动声如洪钟如雷贯耳惊天动地雷霆万钧

莺声燕语抑扬顿挫珠圆玉润娓娓动听万籁俱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注意字距要均匀。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钢笔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过程:

一、书写展示。

1.教师出示“书写提示”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引导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右边的文字,使学生对钢笔字书写形成初步的印象。

3.讲解在横格中书写的注意事项,并指名学生表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补充。

4.学生进行钢笔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挑选写得比较好的钢笔字,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课件,播放朗诵音频。

过渡: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自然”,选编的课文也都是写景的美文。学习这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字中的风景之美。“日积月累”版块正契合了这一主题,所选的古诗《鹿柴》描绘的就是人迹罕至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学生诵读。

诵读示例:

鹿柴(zhá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在诗歌方面,他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写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重点词语: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复】又。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诗意: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画面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5.指名学生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6.教师出示其他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说出描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北边塞下雪的情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明月升起的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落日西斜的情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情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早春雨后的情景)

7.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版块的内容:钢笔字的书写和古诗《鹿柴》。通过这两个版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写钢笔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文化积累。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积极动脑,认真对待写字,而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了解了古诗《鹿柴》的相关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嘉奖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9

本文是一篇特殊的说明文。它说明的对象是让人感到神秘与仰慕的诗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神奇和诗篇的美丽。

学习目标:

1、 学习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

4、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指导学习过程:(师生互动)

第 一课时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

一、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诗人),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会想到学过的哪些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

二、初读感悟、引入情境。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3、自主交流自学中的重点词句。

4、回答:作者笔下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三、精读细品,体会诗意。

1、出示第一组诗。

⑴自由朗读诗句,想一想,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⑵指名生谈感受。

⑶指导朗读:看到如此色彩丰富的画面,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⑷师:这么美丽的画,诗人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板书:用文字)

⑸诗人真是了不起啊!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谁来夸夸诗人。

⑹、齐读课文1自然段。

师: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诗人,我认为诗人的诗非常神奇,他能用文字创造出许多奇迹。诗人除了是大画家,他还有其他的本事。

2、出示第二组诗。

⑴读一读,说说你的收获。

⑵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⑶全班交流。

⑷师:诗人真是神奇啊!他能指挥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在他的手中,文字也变的神奇起来,能发出声音,能制造我们平时难以看见和想象的画面。让我们拿起书来,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神奇、文字的神奇吧!

⑸朗读课文2自然段。

过渡:诗人是大画家、是音乐家,他还是个魔术师呢?他的魔术是怎么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表演吧!

3、出示第三组诗。

⑴自由朗读,说说诗人是怎样变魔术的?

⑵小组讨论:诗人把什么变成了人?诗人把人变成了什么?这个魔术神奇在哪呢?全班交流。

⑶师生齐读第3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会。

诗人是大画家、诗人是音乐家、诗人是魔术师,同学们,你们想当诗人吗?让我也感受一下你们的神奇。

五、练一练,试一试。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

练笔:学当小诗人。

映衬:映照、衬托。

绚丽:灿烂美丽。

真谛:真实意义或道理。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一池碧水,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诗句:碧绿代指荷叶,白里透红写出了荷花的颜色。蔚蓝是写天空的色彩,银花和白絮分别比喻小云朵和大云团,这两句诗就如两幅色彩缤纷的图画,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诗人能用文字绘画出色彩缤纷的图画。

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神奇魅力,让学生知道文字也能说话,能静也能动。“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斜阳当作人来描写,说它是“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将太阳下山的情景拟人化和诗意化了。“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是将人带饿心灵化成有翅膀的事物,使看不见的心灵形象化。

指导过程:(师生互动)

第 二课 时 学法指导

一、点评导入。

出示学生所写的诗句并邀请作者上台为大家朗读。

诗人是大画家,他的笔是彩笔,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诗人是音乐家,他的笔是指挥棒,能使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诗人是魔术师,他的笔是魔棒,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化成事物。诗人还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精读细品、深入探究

1、诗人还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4、5自然段,把你找到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地读一读,并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全班交流。

⑴诗人是哲学家:教师引导学生在谈出自己体会的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⑵诗人是文学家。当学生谈完体后板书。

板书:诗人是个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⑶你发现他们的不同了吗?作者为什么说诗人当然是文学家。

⑷诗人是如何让平凡的语言文字变的不平凡的呢?

板书:吸收、观察、思考、尝试、锻炼。

⑸指名说说对这十个字的理解,难理解的词是:吸收)

3、齐读课文第6段。

三、回顾总结,巩固所学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诗人真得是的吗?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诗,并不是难学的东西,只要我们肯吸收、肯观察、肯思考、肯尝试、肯锻炼,我们也能拥有新奇的想象,无穷的创意、丰富的情感,我们也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奏出悦耳的乐章,表演神奇的魔术,说出深刻的道理,也能让平凡的语言文字变得不再平凡。

四、练一练。

1、背诵课文

2、练笔:学当小诗人。

五、板书设计

抓住“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原来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这些都离不开文字,诗人的神奇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的神奇。诗人正是通过新奇的想象,无穷的创意,丰富的情感写下了那些美妙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说诗人是画家,因为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说诗人是音乐家,因为他能使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说诗人是魔术师,因为他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变成事物;说诗人是哲学家,因为他能用三言两语说出深刻的道理;说他是文学家,因为他能给文字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令平凡的文字变得不平凡。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弯弯地从几个村庄之间流过,在与乡间小路交会之处就有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跨过小溪。这就是——搭石(示题)

这一块块搭石有什么用?(让人们走过小溪)它不但联结这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出示中心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为什么说它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让我们默读2-4节,走进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边读边用曲线划出来。

二、学习2-4自然段(读文交流)

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①你为什么选这句话?

②从哪些词语里找到乡亲们的勤劳?(早早、唯独、谴责)

③他们会怎么说呢?指名读一读。板书:美

▲师:这里的人们很勤劳,就象一排排搭石,(读中心句)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着急赶路,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为他人着想)

哦——请大家轻声得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看在你的脑海中都出现了哪些画面?(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时、挑到了满意的搭石时、满意离去时)

那位上了点年岁的人,当发现搭石不平稳了,他会怎样想?

这时他又怎么样做?你能想象出他调整搭石的画面吗?

为什么要踏上几个来回?

要是还不稳呢?要调整到什么样子才走?从哪里看出来?(直到满意了)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奉献美)

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就像是一排排搭石,(读中心句)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从哪里看出这一行人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其实,平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发生,你发现了吗?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做广播操,唱国歌时整齐嘹亮的声音……老师从大家整齐协调的动作中看出同学们朝气蓬勃,而这些乡亲们踏踏的脚步声和着悦耳的流水声,演奏出了一曲优美的音乐。

谁能把这段话读得像音乐一样美?

这情景不但是一曲音乐,还是一幅美丽画,画里有什么?一起来感受这人与景和谐的美。(板书:和谐美)

画面美,音乐美,而家乡的人——更美!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中心句)

4、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向背而行。

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什么?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这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我们。你会怎么去读呢?指名读。

请同桌同学面对面,一起读读这句话。

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小小的搭石上经常出现,看来在那里“谦让”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看不见的美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读中心句)。

5、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

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板书:敬老)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乡亲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让人敬佩的心灵美,相信我们班的同学的心灵也很美,正如这一排排搭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同学们美好的情感。

师:同学们,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难怪课文中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而说是风景美还不如说是家乡的人——更美!

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够成我们马站小学的一道风景,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板书设计:

21

景人

搭石

美美奉献

和谐

谦让

敬老

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本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教学设计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为营造朴素、扎实的语文教学课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和人文味,我紧扣目标,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简短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预习能力,检测词语是对学生识记词语和理解的一种基础检测手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课文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手段。

学生们对词语的理解很到位,对“龟裂”学生理解得不够到位,老师给予补充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信息。课文内容概括得一个比一个好。

第三环节:自学课文,体会情深

因为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本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慈母情深,到底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情深?让学生动笔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母亲外貌、行动、语言描写的语句的朗读,解决了一个中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慈母情深的?”体会母情对“我”深深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敬仰

《慈母情深》一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母亲赚钱养家是多么艰辛:“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一词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工作的劳苦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这是个成语,成语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句话反复让学生朗读琢磨体味及至达到背诵,这也是训练语言的一种方法

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还有三个镜头,这是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读一读,品一品我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品读的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句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而非作者用词的贫乏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这些句子是课文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教学中我就是这样让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来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的

第四环节: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引入作者家境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了课文后,我们的母亲也同样给予了我们许多关爱,但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讲一讲你体会到的.母爱。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说中深化,感受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读“阅读链接”中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课件展示课外的《母亲颂》

这个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多角度感受母爱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梁晓声的作品产生兴趣所以,此时,我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母亲》,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让课堂的余温在课外延伸,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以“情”为经,以“言”为纬,紧扣文章的语言入情悟情抒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中和谐共振,感悟慈母的情深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找句子,谈体会,本着“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研读“慈母情”的过程中,以具体语言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五、说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瘦弱

贫苦

辛劳

通情达理

这个板书设计是文章中心的浓缩,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我抓住重点词板书,简洁而清晰,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六、教后反思

本课教后我有很多感受我认为自己是上了一堂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课,整个教学设计我认为还是很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自己认为做得较好的地方:

1.教学目标基本上达成了

2.尽管这节课我觉得时间紧了些,内容多,但教学效果还是好的

3.课堂上我能根据学情灵活调节教学内容,不是在走教案也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能关注学生的学情,调控到课文的重难点上来

4.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也是我这节课和平时教学中力求做到的,比如:生字词的解决;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小练笔的训练,重点语句的朗读背诵都是在训练学生的语言;

5.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阅读课外相关文章,都体现了一种大阅读观

6.板书设计体现了灵动性:在课题题眼“情深“下面画了好几道波浪线,是我在讲课中想到的,就画了波浪线,象征大海,情深似大海

上述设计只是我的一些预设预设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比如最后我觉得时间不够了,我就把另一阅读材料语言训练和看课外书当作作业布置了。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1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和认识赵州桥的特点,知道赵州桥建造和存留至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学会17个生字及新词,会用参加、而且造句。

3.准确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赵州桥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教学准备】

课文投影片或放大图片,生字新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引读。

赵州桥横跨在

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

这座桥建造于,距今已有

它的设计者是

理解参加,说李春不仅设计了赵州桥,而且亲自加入了建造的行列,用参加说话。

3.小结过渡:这段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概貌、位置、名称以及它的设计者。赵州桥之所以能千年长存,至今仍横跨在渡河上,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是因为它在设计上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地方。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思考: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它雄伟、坚固而美观。课文哪里写出了它的雄伟和坚固呢?

2.出示插图投影(挂图)观察,逐句理解。

(1)指名读1、2句,课文是怎样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第一句是概括说明桥的雄伟,第二句则用具体数字说明桥的长和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是对桥宽的描写和进一步说明)

(2)师生读议,桥的结构在设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读第三句、第四句话,问:大小桥洞在设计上有何特点?(拱形大桥洞横跨37米多,无桥墩,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

读第五句话,大小桥洞有何作用?(平时,发大水时)

读第六句话,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大桥洞、小桥洞)既又这个句式,从哪两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点?(一是坚固,二是节省石料)联系上下文理解创举的意思是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意义的行动或做法。

默读第六句,细品体味:为什么说可减轻冲击力?(因大桥洞无桥墩,小桥洞可排洪)为什么说可减轻桥身重量?(因小桥洞空心)为什么说可节省石料?(因大桥洞无墩,小桥洞空心)

连读36句,反问,深化理解:大桥洞有何好处?(减轻冲击力、省石料)小桥洞有何好处?(减轻冲击力、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总的来看,这种设计有何好处?(再次理解既减轻又减轻一句的涵义)

(3)师指图小结:赵州桥雄踞千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长的一座全部用石头砌成的大桥竟无一座桥墩支撑,奥秘在于拱形的大桥洞能承受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另外,4个拱形的小桥洞像4座坚实的墩分担了大桥所承受的压力,当洪水猛涨时又能减缓急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大桥抵御大自然侵袭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坚固又节省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3.理解句子关系:

第二段六句话是按什么顺序讲的?哪个句子概括了全段内容?(第一句先概括讲赵州桥非常雄伟。第二句用具体数字说明桥的长和宽。接着,第三、四句介绍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第五、六句说明了大小桥洞的作用和这种设计的优点。第一句概括了全段内容)

4.默读课文,填表反馈。

5.看图口述,指导背诵。

三、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三段。指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既是对上一个自然段的总结,又是对这个自然段内容的概括,这句话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启发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划分其余部分内容。

出示小黑板: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子是先分叙,后总述地概括说明。也可以先总括,后分述。说明有的有的还有的分别介绍了三种龙的不同姿态,是讲这些雕刻的龙都栩栩如生。所有的龙,既包括前面列举的三种龙的不同姿态,也包括没有讲到的其他姿态的龙,是指栏板上雕刻的第一条龙。

2.图文对照,帮助理解,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3.引读课文,指导背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__。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__;有的__;还有的__。所有的__。

4.小结过渡:因此,对这样一座桥,我们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美: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讨论: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又为什么说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呢?

五、扩展知识,启发创造。

1.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大桥都是以它为典范而建造的。你能说出有哪些大桥是依照赵州桥建造的吗?

2.你想设计出更新更好的桥吗?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情,对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送走了炎炎的夏日,秋天悄悄地走近了我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谁来说一个关于秋天的词语?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语言的美妙和秋天的美好。

[设计理念:第二课时伊始先进行知识回顾和兴趣激发,为顺利衔接课文做好了准备,便于更好地保持学文的完整性。

4、自由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悟秋色之美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你找到哪些颜色词?

2、感受颜色的缤纷,体会词语“五彩缤纷”的含义。

3、群读学习,体会句子表达方法。

师问:秋天的雨把这些好看的颜色都送给谁了?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出示相应的课件。(播放秋景课件,显示图片时教师作适当配说。)交流以下重点句子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

A、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B、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C、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D、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E、菊花仙子的颜色真多啊,你从哪发现的?谁的眼睛亮?(省略号)——你还看到过什么颜色的菊花?(指名交流)老师这里拍了好多菊花的照片,咱们一起来看看。

4、拓展群读,出示相似的语段,学生品析。

5、微群读练习,完成句子练写。

6、(点课件)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配乐美美地读读文段,升华情感。

[设计理念:“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阅读中的感悟、体验和收获,只有在品读中交流中碰撞中才能获得分享,才能得到提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进行微群读学习,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充分地看、充分地写等,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气味的香甜

1、过渡: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2、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藏着哪些气味呢?

3、引导学生想象:秋天可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香味?引导仿照“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说说?(生:香蕉甜甜的;葡萄酸酸的??)

4、(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换词理解(陶醉、吸引)或联系自身体验理解。

5、让我们带着陶醉的心情再美美地读一读文段。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倡“努力创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这一环节的设计,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感受秋天气味的繁多,体会丰收的喜悦,因而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实现了以想带读的效果。

四、品味第四自然段,演绎过冬的情景

1、过渡:秋天的雨不仅带来了很多美丽的颜色和好闻的气味,她还挺会关心朋友的呢!瞧!她现在正拿起金色的小喇叭在喊话呢!听听,她对朋友说些什么?画出有关句子多读读。

2、填写表格,进一步理解本段内容。

3、师生合作,完成填读练习。

五、学习最后一段

小结:同学们,学习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美丽欢乐?)

六、作业超市

1、收集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14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诵读导入

1.导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

2.播放《金木水火土》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3.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4.播放《金木水火土》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着文字,跟着声音诵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交流,了解韵文

1.自由朗读儿歌,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小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2)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4.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行中“一二三四五”是数字。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数字?(六七等)

(2)第二行中“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教师讲解: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3)第三行中“天地分上下”,“天地”指的是“天和地”,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4)第四行中“日月照今古”,“日月”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从古代照到今天,永久不变。

5.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韵文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韵文内容的大致理解,教师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必然实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7张字卡,怎样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朗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预设:

(1)“一、二、三”是三个长得很像的兄弟,一个横就是“一”,两个横就是“二”,三个横就是“三”。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2)“上、下”也是两个长得很像的兄弟,竖、短横在“一”的上面,就是“上”;竖、点跑到了“一”的下面,就成了“下”。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3)“四”和“田”长得很像,把“田”里面的“十”换成“”就是“四”。

(4)“五”字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一个“工”人腰里挂着一把折尺()。

3.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4.生字运用,在7个生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为它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语最多。如果这个字的词语较少,可以用其中一个词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7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认识田字格:

(1)引言: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练习写字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写字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田字格。

(2)动画展示田字格,学生一边观察动画中变红色并闪烁的部分,一边倾听田字格的自我介绍。

我叫田字格,我中间的横线叫“横中线”,横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上下两部分。我中间的竖线叫“竖中线”,竖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左右两部分。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又把我分成了“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四部分。

(3)学生观察田字格,用手指一指田字格的每一部分,再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4)教师小结:写字时,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一、二、三、上”。

(1)动画展示“横”“竖”两个笔画的书写,学生先观察它们的笔画走向,书空模仿,再观察两个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最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2)动画展示“一”“二”“三”“上”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第8页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5)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横”“竖”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书写,因此教师的书写指导必须到位。教师在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所学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汉字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以动画视频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拼音基础,有些孩子识字量少,又不会拼音,他们读起韵文来困难较多。小韵文音频和视频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另外,在写字过程中,我利用动画展示生字的笔顺,利用动画突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这都起到了直观示范的作用。学生的感知是清晰的,学生的理解是轻松的,学习的效果是实在的。

2.注重书写姿势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夯实基础。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注重书写姿势,不注重握笔姿势,写着写着,姿势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写字指导过程中反复强调书写习惯,反复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小学语文范例说课稿大全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识记12个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预习生字,做字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出示课件)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读音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本篇儿歌一共有几个小节?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分别出示课件)

(一)诵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

2.齐读第一节。

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

(1)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张—弓长张”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

(2)照样子,说一说。

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①师生问答。

②同桌之间游戏问答。

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

(二)诵读第二节。

1.引读。

师:中国姓氏有很多——

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指导读好“郑”,它的韵母是后鼻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

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

(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

(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

(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

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出示课件)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2.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