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小学说课稿 >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

时间: 新华 小学说课稿

说课稿的编写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希望对大家写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有所帮助。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

一、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我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要有效地冲突重难点,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景激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如:“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素材,既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活动体验探索新知→→全课总结,系统梳理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效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

1、自主体验,感悟时间“秒”和“分”(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

认识秒: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格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大格再减2小格等,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滴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音中,亲历1秒。

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想一秒钟能做些什么?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课件里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动作一边跟着“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我是小闹钟”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参与活动,尝试估老师规定的几秒。我想,这些活动对于“秒”的概念建立应该是有效的。

2、观察、探索、体验分与秒的关系

师引导生先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看完动画后,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1分=60秒,那就又反过来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

在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由家长计时1分钟,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在1分钟的口算比赛中又体验了1分钟。我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而且,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让学生回家体验与课堂体验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更有利于“分”时间概念的建立。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2

一、说教材

《商不变的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在课本上的第84页上,共有三个例题,是一节新的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数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事还可以向学生初步参透函数思想。

二、说教学过程

1.“变”中求“不变”,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先出现一道除法算数“8÷4=2”,然后变化被除数和除数,使之成为:

16÷4=4

24÷8=3

40÷2=20

使学生看到犹豫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商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出现“80÷40=2”,让学生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却不变,从而引出课题。

“商的变化”是学生经常见到一般的现象,“商不变”则是一种特殊现象。教学中,打破老框框,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从中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学,这样引入,手法新颖,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兴奋,产生探求“商不变的规律”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2.突破重点,掌握新知

新教材中商不变的规律是用表格形式出现的,如下表: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3

400

800

观察:

1.第2、3、4、5组与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第4、3、2、1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观察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入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从观察、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老师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学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变观察方向,按照上面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又一新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学法指导,优化教学过程

例1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口算:

(例1:口算3600÷6004800÷400)

这个例题的教学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讲完例10的练习中,最后出现一道这样的判断题:

(150÷10)÷(30÷10)=5()

学生判断后,请与150÷30进行比较,这两题的结果都是5,150÷30和15÷3哪题容易计算?学生回答:15÷3容易计算。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例11的学习中去,这时教师列出下面几个自学提纲:

①这两道题是什么类型的口算题?

②课本上是怎样做这两题的?

③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例2是一道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笔算除法的简算题:

(例2:8760÷120)

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这道题只需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倍,即可达到简单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学习了笔算除法的简便运算后,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全划掉,而忽视了缩小相同的倍数。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这里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想一想,下面各题中的哪些零可以划去?

230√920450√9900600√90600400√5060

这样做既突出了新知识的难点,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也节省了教学时间,为学生正确进行简算扫清了障碍。

在第2题中,我编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训练题:

90÷18=(900○□)÷(180○□),这道题要求学生充分应用商不变规律,使等号两边的式子相等,同时提醒学生“0”不能作除数。第3题的难度又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最后一道1200÷25=()÷100,除数由25变成100,让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的理解,并能正确应用规律进行口算和简算。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只能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在这堂课中既注重基础的掌握,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我相信,这些举措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肯定会有帮助。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3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习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圆柱体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儿周围,幼儿在生活中、建构中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大班幼儿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认识圆柱体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通过圆柱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

(二)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要求“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辨认圆柱体。

2、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态度:养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重难点

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会辨认圆柱体。通过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体验,再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引导发现,运用课件条理归纳,最后再分组操作,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球体。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具:若干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小球;课件,多媒体设备;“圆柱体家”。

(2)学具:每人一块小圆柱体积木,一个圆形纸板;笔、记录纸;棉线;硬币每人10个。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外,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学习上的支持。

三、说学法

同时,我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即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从感知入手,以感知体验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发现圆柱体的特征,与教师、同伴交流圆柱体的特征,并通过判断、练习等一系列过程,不断获得圆柱体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内容,结合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我将活动设计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

(一)开始部分

1、让幼儿玩球体、圆柱体物品,对比感知不同点。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请幼儿玩玩具的形式引题,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在玩中调动已有球体知识去对比、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从而明确两种几何体的区别。

2、师幼共同归纳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刚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体的?球体、圆柱体长得有什么不同?滚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再做示范归纳。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记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们觉得圆柱体上下这两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样粗的呢?”等问题让幼儿思考,为幼儿的感知、测量环节有效地设置了悬念。之后让幼儿带着问题,通过用圆形纸片比上下两个面的大小;用圆形纸片比一比、用棉线量一量等操作和触摸,观察积累有关圆柱体的多种体验,使感知活动有目的地进行,逐步深化,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分享讨论,归纳圆柱体的特征。

从幼儿学习特点出发应该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讲解在后,在分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圆柱体到底长得什么样?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幼儿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在分组活动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体验进行整理、条理归纳,引导幼儿发现:圆柱体上下都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形、侧面一样粗,放倒了能滚动。这样有利于感知经验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观察判断,辨认圆柱体。

出示课件,让幼儿从各种图形中辨认圆柱体。辨认变式、非正置的圆柱体物品,既巩固了圆柱体特征,又改变了幼儿只对典型特征的圆柱体单一、刻板的认识,使幼儿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形成相应概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4、联系生活,说说圆柱体的物品。

幼儿到了大班,表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可在积累感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表象学习数学。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有哪些东西像圆柱体,如:牛奶罐、薯片筒、圆铅笔等等,虽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圆柱体形状的。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有利于幼儿能动地建构圆柱体的知识,也能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5、分组活动,巩固深化对圆柱体的认识。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活动,因此教师让幼儿借助分组活动,深化学习。根据目标和不同幼儿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1)操作:用许多硬币变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

(2)作业单:按箭头方向用红笔沿虚线连成一个圆柱体;找出四周的圆柱体,从1开始接着编号,将个数写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从篮子里找出圆柱体的物品送到“圆柱体的家”,不是的说说理由。

(4)作业单:说说哪些物品像圆柱体,像的打“√”,不像的说说理由。

活动前交待幼儿按规则、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发展,又巩固加深他们对圆柱体的进一步认识。

(三)结束部分

1、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此不管对能力强的还是弱的都给予积极评价,培养自信心,不抹杀学习兴趣。

2、组织幼儿整理活动材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入小学做准准备。

(四)活动延伸

1、数学区:继续投放作业单让幼儿感知和寻找圆柱体

2、美工区:用长方形纸做圆柱体,利用圆柱体纸筒进行制作活动。

3、体育游戏:赶小猪——用棍赶“小猪”(球体、圆柱体)。

4、家园配合:引导幼儿继续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

一个数学知识点不是只依靠一个集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数学教育还应与生活、游戏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设计了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进一步深入进行多方探索,持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幼儿回家寻找有关圆柱体的物品,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整理房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52页的内容和相应的练一练。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整理房间》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活动——整理房间。通过“画一画”“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分类,学会分类,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与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为今后学习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分类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分类打下基础。

3、学习目标

(1)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能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标准分类。

5、教学难点:体会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6、教具准备:蔬菜,水果,文具,服装鞋帽等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始终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活动,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提供多项交流的机会,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好动,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有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分类、学会分类,享受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过程,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和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情境——课件演示。通过动画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并自然引出课题:分类

(二)、结合生活,感知分类。

1、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说说如何整理房间,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后,我边请学生回答边在课件上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经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白:把物品按文具、玩具、服装鞋帽进行分类。(出示整理后的画面),能使房间显得更加整齐。

2、我适时地教育大家以后要养成自己动手整理房间的好习惯,做一个勤快的好孩子。

3、经过前后两个画面的对比,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分类整不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好处。“淘气凌乱的房间”这一儿童熟悉的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使学生感受分类的重要性。

(三)、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1)我出示准备好的四组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图形卡片: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着分类。

分好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组整理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方法,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然后提出问题:你觉得他们组分的怎么样,为什么?

(2)继续引导:请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手上的图片除了这样分,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动手开始进行第二次不同标准的分类。

接下来,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对学生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价。

(四)、课外延伸,应用分类。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分类现象,之后还出示了运用到分类的一些图片,包括图书馆、超市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互动评价,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及反思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再让小组内互相评价本小组成员的表现。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6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关于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8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资料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版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资料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研究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本事目标:经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本事以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本事,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事;

(3)情感目标:经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下头,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到达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异常注重不一样难度的问题,提问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经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供给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进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进取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本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最终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资料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景下学习能够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坚持,并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本事。

(4)本事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资料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9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__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__年级__册第__页至第__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__,学会了__,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__,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__。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__,掌握__,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__,理解__,掌握__,探究和发现__,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__;教学难点是__。

二、说学情

__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__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__等学具。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__。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你有什么收获?⑶你有什么感想?⑷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你还有什么疑惑?⑹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__。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__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0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年级()册第()单元的内容。【教材地位】。【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学习新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本节课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等直观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等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我是如何教学生的。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较好的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复习旧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学习新知——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通过这些题目及时复习的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出示情境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39;问题意识。]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学习新知。

1、尝试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巡视指导。

然后,安排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汇报。

安排同学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做法。生1:生2:……同时对于有困难的同学,问同学们谁能帮帮这位同学。

接下来,安排学生来评价这几种不同的做法,讨论交流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对其他方法进行补充。同时对__这一重点内容,我利用多媒体(实物)直观呈现,让学生直观感受__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3、小结巩固

接下来,对__方法及时进行小结,总结__的一般方法是×,为强化这一方法,我让同学们给同位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第一组基础练习。

第二组练习注重能力提升。

这样的练习设计有以下优点:第一组做到面向全体,巩固本节课教学目标,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第二组拔高练习,侧重学有余力,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疑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又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2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3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3、(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4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5

教材分析:

《买电器》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运用规律熟练地进行口算。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景,提出用整十数、整百数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50+4020+4050-30100-80

30+5225+4227+4260+40

20+6337-2000-2578-11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内容做铺垫。使学生们知道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和整百,整十口算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

二、自主探索新知。

1、机灵狗买新房子了,它打算到商场买家电,同学们看大屏幕。(ppt展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

提问:你想知道它们的价钱吗?请同学们猜一猜。

(1)洗衣机的价钱是一个整百数,它在400和600之间。

(2)电冰箱的价钱是由9个百6个十组成的一个数。

(3)电视机的价钱相当于8张100元人民币的价钱。

(4)电风扇的价钱是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数是2,十位和个位数都是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从情境中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并自己尝试来解决一些问题。)

2、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重点解决:买一台电视机和洗衣机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3)学生们拿出自己的学习纸画一画,算一算,不要商量,自己独立解决。

(4)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a、数线法

b、利用计数器

c、其它方法。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有计算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交流,鼓励算法多样化,在交流中促使学生优化算法。)

(5)师生共同探究出列竖式法。

3、买一台洗衣机比买一台电视机少花多少元?(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画一画,填一填,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练一练第2题。(提示学生对比观察各组题目的特点。)

3、练一练第5题。(先让学生说出图示的意思,然后通过推理,得出横线上要填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学有所用。)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板书设计:

买电器:

500+800=1300800—500=300

想5+8=13想8—5=3

500+800=1300800—500=300

答: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答: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

电视机一共花1300元电视机少花300元。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6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版数学教材……年级……(上、下)册(……)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部分,因此,在……中,占据……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3创新素质目标:……

4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39;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语: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7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与面积单位》这部分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解决问题

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与态度

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对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有三方面:

1、理解物体表面的这个“面”与它们的大小叫做面积的这个“面积”。

2、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3、使学生从“线”的认识到“面”的空间飞跃,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方式就比较综合了,有观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一开始我尽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我用一把米尺与一把卷尺,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两样东西的用途,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把心去动起来(板书:长度单位)这时再分别出示32开、16开、8开三张白纸,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张纸你来选一张,你将用来干什么?为什么?引出大小。(板书:大小)这时学生还没有一种表面的意识,再让学生摸摸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桌子的表面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让学生亲自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为大家的这个发现起个名字吧,导出“面积”。(板书:叫做它们的面积)以上是我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数学书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来,这时出示两个难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此时课堂中定会起争议,小组里商量一下,用你们讨论出来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强、兴趣浓。学生会用剪一剪、拼一拼来比较;或用圆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画格子来比较,这时就会出现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这时学生对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已经心中有数,汇报后教师故意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拿不同的两个组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来比较,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好用的形状来做为测量单位。这时学生已经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来比较物体面的大小是不正确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测量面积的单位来请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厘米。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能亲身体会到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果大的物体也用1平方厘米来量是很麻烦的,学生就会想着去找更大的面积来测量,就会发现还有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又用类似的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对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有个认识。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这是我进行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三)观察比较,促进迁移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与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如果此时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层层深入,能使学生对所学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强化中可以出示几个简单的图形,并有些是不封口的,让学生比较大小,这时学生就会明白只有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让学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根本无法比较或者是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的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却不相同等等,这些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能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是我设计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四)分层练习,巩固所学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得很灵活,教师可以使用课本中已有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些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其间教师可以进行巡堂,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大概的评价。全班交流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后进的学生。还可以在这里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五)全课总结

这个总结可以让学生来进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的课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8

一、说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

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有多大?(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米是什么单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单位?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情境创设,探索新知

1、面积的定义

(1)课件出示动画片蓝猫和淘气在打扫卫生,蓝猫在抹一块大的图画,淘气在擦电脑,由学生表达情景后,教师指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课桌的表面约30()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19

一、简析教材

《除法估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估算,与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估算的编排思想相同,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强调固定的除法估算方法的训练,也不再用除法估算来检验商的最高位是否正确,而是将估算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进行估算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以及个体的计算思维习惯,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总的设计思路是为了加强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协助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生活中的估算,培养他们调查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比较估算和计算出准确结果的不同。

四、教学程序

(一)、

1、从下面两组题中进行口算,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40÷9900÷380÷2

(2)543÷9981÷385÷2

2、汇报课前收集到的估算(加法、减法、乘法估算)在生活中应用

的例子,并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课件展示)

(二)、自主探究,

1、说明估算的意义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况并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要算出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就要用到估算。我们已经学过乘法的估算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除法的估算。”

2、合作探究

(1)教学例16

先让学生回忆乘法估算的过程和方法(为除法估算做铺垫)。然后出示例题,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把什么数当作近似数比较合适?怎样能估算出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多少页?

小组汇报讨论出的()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438≈440440/4=110(页)

②438≈400400/4=100(页)

可能还有其他情况,只要误差不大都行。

(2)自主探究比较

让学生想想要计算出准确结果该怎么办?指名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说说优缺点。

小结:估算时只要误差在容许的范围内,估算的方法简便、快速都可以应用。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71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师:“我们年段有362个学生,这星期5个老师要带你们去奶牛场参观,学校租了9辆车,请大家估计一下每辆车上坐多少人?”

五、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评价一下这节课自己的或同学的表现。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小学的数学说课稿模板案例篇20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189--379--699--509--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