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数学说课稿 >

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时间: 小龙 数学说课稿

说课稿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和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怎么写出优秀的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方便大家学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篇1)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一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适时总结,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学法方面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同桌互学,集体交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淘气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再问:如果妈妈只准备了两个苹果,应该怎样平均分呢?学生:每人分1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个。教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诉学生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师板书:1/2。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分数。

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分数。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数引入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①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1/2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观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1/2(只要画出对称轴)。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折纸游戏:自主参与,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1/2。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几幅不同的1/2图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来表示。肯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1/2,为今后学习分率埋下伏笔。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创造不同涂法。

2、认识四分之几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板书:

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1/4,并在1/4部分涂上颜色,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指名上台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试着说说1/4的意义,老师适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

②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给予肯定。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认识1/4、2/4、3/4、4/4等分数的意义。

3、创造分数

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欢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欢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

通过自己创造,在创作中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容,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1/4、2/4、3/4、4/4……都是分数。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母4,最后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

4、老师小结:实际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下列练习。

1、模仿练习,完成54页的“说一说”。

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基础学习,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练习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育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学习习惯。

3、涂色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准确的格子。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4、诊断练习: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判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小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平均分。

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观察能力。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认识了分数,如认识了1/2、1/4……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示分数,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认 识 分 数

(平均分)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篇2)

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万以内的加法(二)”。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能正确计算万以内的连续进位加法。

2、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类推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难点: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

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进修附小进行”慈善一日捐”的这样一个情景。出示各班捐款情况统计表。

班级 301 302 303 304

捐款 78元 85元 96元 129元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问题都依次写在黑板上)

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慈善一日捐,把熟悉问题从情境中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学会从熟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利用“慈善一日捐”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帮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301班和302班一共捐了多少钱?(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解决)

交流反馈

然后让学生重点说一说在计算这类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重点。

在这个设计中,我运用迁移,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因为之前学生基本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我采用尝试、讨论、比较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解决303班和304班一共捐了多少?

让学生先估算,再计算

反馈:着重解决百位上是原来的1加进上来的1是2。

B如果303班的捐款变成了196元,那么这题怎么解决(先估算再计算)

生总结做题时的注意点

在学生理解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后,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内化,所以让学生计算96+129和196+129,学生会根据法则计算三位数加法。接着让学生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要点,从而巩固进位加法的法则,并掌握新的知识。此外标准还提出加强估算,在计算时,我还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学生解决剩下的问题,一个人列式,两个人笔算,最后一个人说他们是怎么算的,再依次交换角色。

2、练习四第四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枯燥的计算练习具体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单词的程序性训练,提高合作探究的群体性和有效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体验。

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方面也进行回顾整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教学重点的认识,促成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篇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角

长方形有()条边,

对边()有()个角,都是()角

正方形有()条边,

每条边()有()个角,都是()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个长方形,()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篇4)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练习卡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小草变绿了,小树发芽了,外面的景色真美!瞧!小朋友们正准备坐船出游呢?

2、出示主题图

二、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

师:从这幅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筛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数学问题?

(1)独立思考

(2)汇报交流

师:如果2个班坐一条船,我们可以怎么安排?

(3) 讨论解决问题策略,老师进行及时归纳梳理:

方案一: 1班,2班坐一条船;3班,4班坐一条船

方案二: 1班,4班坐一条船;2班,3班坐一条船

方案三: 1班,3班坐一条船;2班,4班坐一条船

3、添加条件,确定研究主题:

(1)明确限乘68人所表示的含义,最多不能超过68人。

(2)确定研究主题

师:以上3种方案是否都行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种方案。

1班,2班坐一条船;3班,4班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三、探究算法,学习新知

(一)分组自主探究1班、2班合坐一条船;3班、4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分工合作,列出算式

(2)静静地思考,写出得数,并把方法简单地写在表格里。 比一比,谁想得方法多?

(3)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4)写好得小朋友,跟伙伴交流下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也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2、读懂活动要求,列出各自的算式并让学生明确自主探究的方向是: 研究 23+31=? 32+39=?有多少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5、分组汇报交流

6、算法的初步优化:这么多的方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之后发现,以上的方法都是从十位算起,进步感知直接从十位算起可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7、揭示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听算练习:

2、拓展延伸:

(1)解决如果我们按班级来乘船,怎么安排比较合理?

(2)解决如果我们按人数乘船,两条船够吗?

(3)你觉得哪种好?让学生从切身感受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案

五、回顾总结

1、由老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什么?

2、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

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探索特征

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们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5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