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数学说课稿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 小龙 数学说课稿

说课稿主要说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等,具体要阐述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怎么写出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 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 ,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3×a ,应写作3、a 或写作3a ,a×b 应写作3、a 或写作ab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一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较复杂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专门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因为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殊的数,就可以像看待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因为这一章知识大部分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衔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顺序,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准备。

  (3)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老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一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因为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老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福语。第二,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ν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ν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

  (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

  (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

  (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s/t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

  (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解:

  (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

  (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3)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

  (4)(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

  (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ν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

  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

  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 ,若汽车的速度是ν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初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情景设置: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初中数学教案 篇3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初中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设计示例一——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二——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___页x、x、x第___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___页___组x

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