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数学说课稿 >

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时间: 小龙 数学说课稿

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和难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写好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案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精选篇1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精选篇2

课题: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并且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

2.能正确地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且理解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想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补0占位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卡片若干张或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答.)

42÷262÷3166×475÷5

51÷384÷254÷2720×40

2.说出下面各题的商的位在哪一位?商是几位数?(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3.笔算:(教师出示题目,找个别学生板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用卡片出示

(2)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口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商是多位数且商中间有零的计算法则.

2.教学例13.

(1)出示例13:2835÷27

启发思考:首商写在什么地方?商是几位数?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讲述: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之后,百位上的余数是1,把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是13,比被除数27小,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教师列竖式板书(注:0字用彩粉笔写上,提醒注意):

(2)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们在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3)继续试商:第二次除,当移下3后,13不够除,直接移下5,这时商5不行,因为商已确定是三位数,不写0,商便成了两位数15了,0起到占位作用.

师生共同解答:

(4)师生共同小结: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5)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面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可通过先确定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查商中间是否丢掉了0.

随堂练习

1.填空:(教师出示投影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讲清为什么.

2.9315÷455287÷175916÷29

教师投影出题目的同时,发3张投影胶片给3位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然后利用3位学生的投影胶片进行讲评和集体订正.

3.用打手势“√”或“×”来判断改错.

教师:这三道题比上面三道题有难度,看谁这节课学得好,问题看得准.注意判断过后要讲清理由,错在哪儿.

结合上三道题的判断说明:出现商中间连续有两个零的情况;在除法计算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免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在除的过程中,如果前一步除时没有余数,这时被除数上的0不往下移.

布置作业

1.(1)3829除以3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2)27除5616得多少?

(3)3648是24的多少倍?

2.同学们一共收776千克核桃,每25千克装一筐,可以装多少筐,还剩多少千克?

【篇二】

课题:商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通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位数除法法则的认识.

2.理解商末尾添零的意义,掌握商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13=900÷18=240÷48=750÷25=

7200÷36=9100÷13=640÷16=960÷24=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520÷13240÷489100÷13是怎么想的?

2.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板演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例147820÷23=

师:除数由一位变成了两位数,仍然是商末尾有0的除法,你们还会做吗?

2.教学例14

(1)学生试算例147820÷23=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在下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4,已经没有余数,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将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3)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4已经除尽,但个位上的0除以23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因为7820÷23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百位上,商应该是三位数,所以应该是340.

因为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4,表示商是34个十,也就是340,所以个位要写0.

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两位数34,不表示三位数340,经验算34×23不等于7820,所以商不是34.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4)对比练习

把倒排的被除数改成7830并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试做.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例14有什么不同?做题过程中有疑问同桌可以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4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若商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等于被除数.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

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

3.反馈练习.

9180÷54=5778÷54=3749÷31=

全课小结

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判断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精选篇4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6页内容。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面积的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周长,还没有接触过面积,从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如数学书、练习本、铅笔盒、课桌、黑板等实物入手开始学习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如果要给这两片树叶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片?为什么?

生1:我想选择那片小的,因为那片树叶的面小。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

同学们都认为这片树叶的面大,而这片树叶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片小的来涂,是吗?

【设计意图: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对学生来说还很陌生,以给两片树叶进行涂色比赛,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都调动起来。】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一)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有的物体的面小。

现在请你拿起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请你再用手摸一下铅笔盒盖的面,你感觉哪个大?

生:数学书的面

请同学们再摸摸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生:我认为课桌的桌面大,练习本的面小。

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感觉怎么样?

生:很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学具、书本、课桌等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最后比一比,使学生都参与进去,感受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从而得出面积的概念。】

咱们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刚才咱们所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板书:大小

小结: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数学书的面积

课桌面的大小-----课桌的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是不是只有物体表面才有面积呢?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师点屏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称它们为封闭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之分呢?

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

生1:正方形大。

圆形和三角形呢?

生2:圆形

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⑵圆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

你能说出在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吗?

生:圆形的面积。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完整概括出什么是"面积"吗?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齐读

【设计意图:两组彩纸的比较,一组是同宽不同长,一组是既不同宽叶不同长,但是面积相等。意图是让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较,第一组的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想到比较的方法,而第二组同学们比较的而结果就不相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想去探索的念头,让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

(三)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出示一红一黄两种颜色的纸(同宽不同长,长也是比较接近的),看一看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这该怎么比呢?(请学生演示)

对,把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没有被盖住而露出的面面积就大。这个方法在数学中叫重叠法。

我们看看这两个图形。比较两张彩纸的大小。(黄纸和蓝纸)还能不能利用上面的重叠法进行比较出来呢?

生1:黄纸的面积大。

生2:蓝纸的面积大。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点不统一,那究竟是谁的面积大呢?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究竟谁的面积大。

学生每四个人一小组交流活动。

生1:我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两张纸的面积是一样的。我是用正方形来比较

的,这张红纸片能摆12个正方形,这张黄纸也能摆12个正方形,所以它们

两个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长方形来比较的,黄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红纸上能摆

18个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

正方形来测量的,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来测量的,我发现一

个小组在开始时,测量黄纸用的是正方形,测量蓝纸用的是长方形,这样比

较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

师:那你们认为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6:选用的学具的大小要一样。

师: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时候,必须得有一个

统一的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⑤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们知道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又是怎样确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4页内容

【设计意图:为每位同学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老师还准备1平方米的学具。让同学更直观的感知它们的大小,并且还让同学们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样能够让学生记得更清楚,也更容易分清楚。】

问: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哪个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请你在学具中找一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找出并观察。)

师: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量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问:“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2)认识1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分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你在学具中找一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学生找出并观察。)

师: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课本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问:“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3)、认识1平方米。(板书:1平方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板。指导活动:“如果老师想请同学站在这个1平方米的纸板中,猜想一下能站下多少个人呢?”(学生估计,猜想)老师点名一些同学上来实验,感受1平方米有多大。

三、小结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2、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3()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教室的面积是54()

练习本的面积约2()单人床的面积约2()

3、一格代表1平方厘米,各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若下面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神州五号图案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设计这样大小的另外图案吗?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同学经常接触的物体入手,多让学生动手去摸摸、多用眼看看学生所熟悉的物体,感受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让学生从实物过度到平面图形得出面积的概念。

2、在介绍面积单位的时候让学生自由发挥比较图形的方法,应该大胆的放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发现身边的数学,做数学的小主人。

3、在比较彩纸面积大小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去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彩纸出现两组比较好,一组同宽不同长,一组就即不同宽也不同长,但面积相等,这样处理就比较好。

4、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精选篇5

《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