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说课稿模板 >

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 小龙 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可以作为同行之间交流和分享的资料,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什么样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小学数学说课稿,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二)操作活动,认识左右

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小小游戏,进一步认识左右

(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

(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

(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

(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三)引导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你发现了什么?

(2)转动方向,观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方向改变了,左边右边也改变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60页“找一找”。

出示挂图:

师: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记得上楼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几号房呢?

(2)解决“练一练”第3题。

A、师:停车场的管理员听说你们学会了新知识,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是什么吧。

B、出示挂图:从右边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辆车。

C、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解决“练一练”第5题。

A、出示挂图: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B、小组讨论、交流

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

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家后,看一看你们家左右两边分别是谁的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小数的除法和乘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小数。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以整数,整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较复杂的除法应用题等知识做好铺垫。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应用题及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了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二是使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这些思想是进一步学习的有力保障。不仅能使自己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解题能力。

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计算。

2、使学生掌握如何将新问题转换为已知的旧问题去解决。

其中,让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为除数是整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当在把除数转化整数的过程中,除数位数不够的处理是难点。

紧接着说一下本课我打算采用的教法。我想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学习背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采用启发、谈话、讨论、练习等多种教法交__进行。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参与学习。

针对本节内容特点及本班学生的认识水平,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素材,感悟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关系、感兴趣的、从自己熟悉的题目中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需要,我准备相应的课件。

接下来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说一下学生的情况。因为我所设计的整个教学程序都是为了学生,每一点内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其潜在的智能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整数除以整数过渡一个数除以小数,单纯做题不难,但要他们从中去处理一些特殊的情况就很难了。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限。但如果能让他们从中获得一些数学的思想,问题就好解决了。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识基础、生活环境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因为这节课是在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所以我用了三个例子,除数都是整数的题目。后面要涉及到扩大小数或整数所以还设计了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的问题。这节课关键要用的是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里我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提出课题,同时给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上20业的例题。

这时启发学生:如何来帮老板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列出式子,然后给学生总结。而要求出这个式子就必须能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算呢?

把问提摆在学生面前,激发他想解决的心情。

然后详细的讲解决的过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他转化为已学的知识,通过什么来转化,转化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些什么?这其中就用到了前面复习引入的知识。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紧接着有讲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方法,通过单位的换算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类除数是整数的出法,

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虽然过程不一样,但是最终都是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接着举出一个较为难一点的题目,当在转化的过程中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这时就必须在末尾添零,使得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后,再去掉小数点扩大相同的倍数。最后总结出计算法则,把计算法则加上关联词,让学生掌握计算的先后顺序。

三练习

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按排类两个练习。

1如何把除数变为整数,商不变。

2练一练第2的一种例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篇3)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

①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②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P40。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摆角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角。

2、指名学生说说角的组成。

3、聪聪带着大家去找角。

(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入小精灵聪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感知角。

(1)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有角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2)提问学生: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3)追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证明2号角和4号角是直角?

(4)教师强调:比角的方法。[+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__jxsj.CN=}

(多处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各个层次面上的学生各有所长。让学生通过学生指角的活动,重现角的形状,感知角的特征,从而复习比角的方法,为下面的分角作好准备。)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学生在小组内对这6个角进行分类。

(2)小组汇报分类的两种分法。

(3)教师呈现分角的方法。并边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边导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随机板书)

(4)教师小结:辨角的技巧。

(师生通过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分角活动,共同探究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导出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

3、体会锐角和钝角。

(1)教师造角,学生说出角的名字。

(2)教师说出角的名字,学生造角。

(3)小组内造角。

(4)师生合作“给角画个像”。

(5)教师强调:画角的要求。

(通过师生互相造角的动手活动中,感受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生生的评价、师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聪聪的评价。

聪聪带着学生到活动乐园去玩一玩。

(以小精灵聪聪对同学们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进入活动乐园玩。)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活动一:找角。

2、活动二:欣赏角。

3、活动三:摆角。

(以活动的形式穿插“找角、欣赏角和摆角”的练习,避免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四、承上启下,评价总结。

1、交流体验,欢送聪聪。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课后找找家里的角,并说上名字,看谁找得又准又多!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篇5)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出示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第二次摸球,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㈠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红球和2个白球,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前一次摸到红球后,下一次可能猜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 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㈡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习,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㈡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㈢猜一猜:东方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习,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