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语文说课稿
写说课稿的过程是一种持续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改进。学校语文说课稿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学校语文说课稿,方便大家学习。
学校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我先说:“同学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信吗?今天呀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吗?”适时导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点拔下学生可回答出来:如何选址、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三部分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 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五)、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学校语文说课稿【篇2】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校语文说课稿【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
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 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 枝状 细丝 细致观察
颜色 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更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学校语文说课稿【篇4】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话形式来说明科学常识的讲读课文。课文从“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课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教给学生通过动物行为的变化来观测天气的方法。这既是一篇学习语文训练语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尤其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在理解“搬”时,首先我让一名学生上台表演搬的动作,其次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粉笔能不能用搬,为什么,该用哪个词。进而让学生明白“搬”是在拿很重的东西时才会用到这个词。
二、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三、及时渗透品德教育。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四、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校语文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从内容来看,《秋天来了》是一首现代诗,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秋天满怀希望、满载收获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从课文所处位置来看,本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的领篇课文,课文的教法与学法,对于学生第二学段的学习应该具有引领性作用。这首诗歌写得富有童趣,语言活泼、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逐步由以识字为主到阅读中解词析句过渡的实际情况,因此把目标确定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认读“凉爽、洁白、神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阅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4、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秋天。
三、说教学重点
进入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在感受语言优美的同时,使学生乐于交流阅读感受,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结合这一理念,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韵律美,还要让学生结合课内外,积累关于秋天的语言材料。因此把引导读懂课文,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作为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诗歌的教学更提倡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感受美好的情趣,使其对秋天的感悟更加的深刻全面。所以我把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容并不难理解。但由于诗歌体裁和课文所处的重要位置决定,教学在学生读文品析的同时,还要注重低中过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一理念把教学方法确定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一系列词语,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丹枫迎秋、枫林如火、金风送爽、秋色宜人、天朗气清、落叶纷飞、秋高气爽、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月春花)
2、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来了,随即板书。
3、出示诗歌,老师激情朗诵:(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那不是蝴蝶,那不是小鸟,是枫叶在舞,是黄叶在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看!秋姑娘悄悄地披着彩虹,一路撒下花香,一路飘着果香,带着迷人的景色,带着丰收的喜悦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教室。请同学们满怀激情再读课题。
[教师以诗歌的特有韵律导入课题,使学生入情入境。]
二、美读入境,
1、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学习。
2、指名读文,正音正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第一节最有诗的韵律:指导朗读,画出动词。随即学习生字“乘”和“骑”。
4、学习本节其他生字:“爽”和“落”,掌握多音字“落”。
[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生字]
三、熟读背诵,
1、第二节最能表现秋的美丽: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注意读出诗句表达出的秋天的美感。
3、引导学生画出本节动词,随即学习生字:“挥洒”“泼”“染”“展”。
4、学习本节其他生字:“紫”,掌握多音字“露”。
5、合作识字
(1)小组交流二类字,相互帮助。
(2)小老师领读词组。
[学生自主识字,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记忆,有助于学生识记生字]
6、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7、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课时,把朗读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1、复习背诵:自由朗读或背诵全诗。
2、导语:读了诗歌,感受到秋天的美吗,诗歌中美感的句子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二、细入品读,秋之味
(1)引导找出描写“秋天的色彩”的句子,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读句子。
(2)赏读了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诗歌是选择了哪些颜色和相应的景物来写秋天的?
3、生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4、课件展示(说一说,填一填描写颜色的词语)
课内:( )的田野( )的大海( )的葡萄
课外:( )的枫树( )的果树( )的菊花……
5、你喜欢哪种颜色?把诗歌中有关句子读给大家欣赏。你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仿照诗歌句式让学生在前一填空基础上尝试创造新的句子:秋天是五颜六色的,金黄的(),雪白的(),天蓝的(),紫红的……()的枫叶,()的柿子……啊,秋天真美呀!)
[这一设计,既进行了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提升了阅读的层次,课内外有机结合,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来体验秋天带给人们的美感。]
三、让学生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1、多媒体出示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积累。
2、出示描写秋天的诗,让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刘禹锡《望洞庭》张继《枫桥夜泊》。
[借用有关描写秋天的诗、文章片段、成语各种表现形式,积累和感悟不一样的秋天。]
四、作业:
1、抄写本课重点词语,在积累本上抄写描写秋天的成语和本首诗歌。
2、继续查找描写秋天的诗句、文章,将自己查找的所有材料进行分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为有效利用收集的材料,针对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的不同而进行的区分处理,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瑟瑟”、“丰收”、“烂漫”、“苍翠”不同的情绪情感,以此来表现内心对秋天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