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历史说课稿 >

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

时间: 小龙 历史说课稿

说课稿对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之一。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精选篇1)

一.说教材

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宋明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明清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历年高考也多有涉及,因此本科十分重要。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A.通过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B.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归纳、概括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C.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①儒家思想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②通过问题探究,政史结合得出结论。

三.说学生:

高三学生已经对必修一、二、三及选修都已学过,还有一些电视剧的演播,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

四.说教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I.导入:先通过二个题来回顾知识;

II.全程分析儒家思想(3.4.5.6.7),得出结论;

III.儒家思想的综合评价(8.9.10),得出结论;

IV.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11.12),得出结论。

V.预示高考,布置作业(问答题)

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精选篇2)

一、说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说教具:

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七、练习巩固:

i.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精选篇3)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_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四、知识与能力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时,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官员是

A相、卿、师 B卜、祝、史 C相、师、卜 D师、卜、史

2.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夏商的制度区别很大 B夏商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C商周的制度区别很大 D商周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3.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建立 B实行分封制 C行省制度的实行 D推行郡县制

4.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5.周初实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排除异性贵族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巩固统治 D掠夺地方百姓

6.《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出身

7.西周宗法制下,在诸侯领地内,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各子称为

A侯 B伯 C卿大夫 D士

8.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小宗必须服从大宗C嫡长子继承制D宗族内分大宗和小宗

(二)问答题

欣赏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1)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度?简述这两种制度的主要内容。

(2)依据上述内容,简要指出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一)BDBBCACC

(二)(1)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2)特点: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五、教后记:

①就“夏朝是如何建立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大禹治水”的故事。当看《戴冠冕的夏禹》这幅插图时,学生还试图从服饰和神态两方面来说明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这展示了学生看问题的多角度。

②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题设问是上课临时让学生回答的,教师预先备课并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到了,但认为学生思考有些困难,故未列入教学内容。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令教师喜出望外。应该说,学生思考得也较有深度。如: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使中国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民主选举的禅让制,这是进步的。(教师点评: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③提出问题“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讨论较热烈,发言覆盖面也较广。

④在讲到“分封制被破坏”这一内容时,教师临时设问“分封制是否有隐患?”,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迅速反应、讨论,从而正确理解分封制为什么导致王权衰微、诸侯争霸?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分封制的隐患以后是谁解决的?怎样解决?”从而为第2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埋下伏笔。

⑤学生的疑问:什么是九族?

资料说明:族,表示亲属关系。“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九族所指,历来说法不一,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1) 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史载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师,夺得大权后命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听,被杀害。当时受株连而遇害的达847人,就是灭九族的。灭九族时,对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

(2)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

[教学反思]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2、 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3、 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过程与方法。

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精选篇4)

一、专题名称:《中国近代经济转型(1840—1949》

二、对本专题的说明

1、本专题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从人类文明史的演进来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外资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继出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从高考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意义

(1)透过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做出的反应,理解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原因。

(2)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具体表现形式。

(3)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以及成因。

(4)多角度剖析近代经济转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学生学习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重要性

(1)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

(2)运用“探究研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进行探究,提高探究历史问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特点以及成因。

(3)通过合作探究,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三、专题复习目标

(1)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及其影响

(2)民族经济的举步维艰

四、重点、难点说明

重点: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

难点: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

说明:

1、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工业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及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渗透,客观上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同时,中国面对这种形势,做出反应,政府和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启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因此,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对我们把握近代经济转型的表现以及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故为本课重点。

2、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使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在中国近代的文明演进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呈现出步履艰难、道路坎坷的特点,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成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现实社会中改革意义的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五、[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回答:

(1)上表统计资料中的三种企业依次分别属于哪三种性质的资本?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

(2)根据上表资料,与第一时期相比较,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有哪些变化?结合1895年以后的有关历史分析说明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精选篇5)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教师讲述: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精选篇6)

一、概念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

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

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必修三历史24说课稿(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