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历史说课稿 >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 小龙 历史说课稿

说课稿中可以包含更详细的教学内容、更多的例题和案例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这里给大家分享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篇1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辬】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教学探究】

A、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著名。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

(三)唐朝统一

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

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为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国。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下节课谈谈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四、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它是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作为基础而爆发的,使新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其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政治事件。

在工业革命中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进一步要求扩大权利,他们不断推行革命或改革,巩固资产阶级在本国的统治。

同时,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外殖民扩张,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要前提。

重点分析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要说明它的必然性必须讲清其背景和条件。

工业革命的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业革命后不足三百年的今天,人类世界从使用第一架机器发展到原子能、信息时代,这种巨变充分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变,而且导致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它使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它使人类历史上最先进阶级——工业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突破方案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时,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入手,注意归纳前面讲过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内容。

分析工业革命所需客观条件的同时,注意分析工业技术本身的规律。

让学生思考“比英国更早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为何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较早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难点分析

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 ;“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去学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类的“自由平等”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

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对学生来说是新概念。

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积累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封建生产关系优越得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巩固。

学生容易只看到工业革命物质方面的后果,不注意分析它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没有政治影响,因此,对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的结论难以理解。

难点突破方案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革命。

讲述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再次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最后集中起来解决“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两个难点。

为解决这一点,让学生回忆“重商主义”的产生条件、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经过思维活动自己得到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

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

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

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 ,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 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

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由君主发动,政府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需要寻求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扶植, 因此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重商主义使资本家积聚了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让位与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

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较深入的理解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初步领悟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篇5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篇6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篇7

【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珍妮纺纱机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3.轮船和火车的发明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3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