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政治说课稿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

时间: 小龙 政治说课稿

说课稿的撰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写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精选篇1)

6.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3、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20、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问题。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二)进行新课

十、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两个镜头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被领导及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

二、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教师活动:联系实际,回答我国有哪八个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活动:总结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情况。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制度制度的特点。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学生活动:结合历史知识和学过的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各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的领导。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多党合作当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政党制度巩固、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1页,理解十六字方针。

(4)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什么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学生回答:因为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志,是治国安帮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当然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同样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当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5)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首先,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人民政协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党派身份参加,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

其次,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的产物。人民政协的全部工作都突出体现了这两大主题。

再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它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履行这三种职能是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活动。

三、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参政,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进行民主监督,广泛参政议政,调动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切实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多党合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民主党派由40多万名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报效祖国的热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形式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践证明,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我国既然存在多党,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实行怎样的制度制度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多党制。我国近代页曾有过多党制的尝试,其结果证明它在中国行不通。

有人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后果必然是人民政权的丧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__,造成社会倒退,人民遭殃。,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新阶段的八大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及性质,重点理解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政党政党的优越性,让学生澄清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四)实例探究

〔例1〕 对我国的民主党派理解正确的是 ( )

T. 是单一阶级的政党

U. 是在野党

C. 其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D. 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答案:D

〔例2〕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 )

③ 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

④ 组织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③ 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④ 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关系

⑤ 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④ B.③④⑤ C. 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C

〔例3〕 党的__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党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这表明 ( )

A.人民政协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B.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C. 人民政协在国家机构中处于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

D.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 D

〔例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 )

① 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②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③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④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课余作业

__届政协一次会议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的提问表明,他们对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状况和多党合作的有关问题十分关注。八大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给了他们满意的答复。

你了解我国各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的吗?结合实际概括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和它显示的优势。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精选篇2)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5、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16、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7、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理解党的执政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八、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罪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

④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② 世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③ 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④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党之所以强调科学执政,根本原因在于 ( )

R. 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B. 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

C. 党内腐败问题严重,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需要

D.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答案:D

〔例3〕 下列关于依法执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依法执政教师依法行政

B.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C. 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D. 依法执政表明中国共产党直接履行行政权

答案 B

〔例4〕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 ②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③要实现科学执政,就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④要做到科学执政,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我国的建国过程和党的执政成果,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也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精选篇3)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下农民处境有所改善的三个方面,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农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封建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的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的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2.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农业。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自编朗颂材料、琵琶《塞上曲》选段、教学题卡若干。

【教学方法】

“三自一导”式,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常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的建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关知识。

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02页,看看本框第一个标题“从商鞅‘徕民’政策说起”中出现了什么?重点了解“徕民”政策的内容及该政策得以推广实施的社会历史状况。

生:(阅读教材,即“自求索”。)

师:什么是“徕民”政策?

生:“徕”就是招政的意思,“徕民”就是把邻近秦国的三晋的民众招致到秦国去充当劳动力。

师:“徕民”政策在当时的确得到了推广与实施,这与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状况分不开呢?

生:与当时秦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分不开。

师:通过对以上史实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建立是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

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什么样的客观规律?

生:(小声议论后答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把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对比,看看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什么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历史进步性。(板书)

师:(出示投影)这里,我将两种生产关系的特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一番对比。请同学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比较农民与奴隶在社会处境和劳动积极性上的差异。

生甲:封建制下的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可以有一点点自己的土地。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一无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地主阶级。而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农民把收获的产品以地租形式交纳给地主后,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点产品归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成果,他们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师:从以上三位同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因而劳动积极性也提高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由于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化。

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一段配乐朗颂。要求同学们在不看书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作简要记录。(配乐朗颂开始……古曲声中,结合教材内容,又涉及到课外知识的一段材料,把学生带入一种浓郁的封建气息中,让学生似乎亲临到封建生产中。)

师:(朗颂完毕,配乐音量渐小,然后关闭)以上材料中讲述了什么问题?

生: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表现。(板书)

师:根据记录,请谈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城市、行会。(板书)

师:请同学们浏览教材第104~114页,进一步明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表现。

生:(自读教材)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段配乐朗颂,又了解了书上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在通读全篇教材的基础上,各就指定专题看书、讨论、质疑、解疑,各组长作好自学记录,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学成果。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最短、质量最高。

(教师到各组了解并给予适当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地看书、讨论、提问、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专题的内容,五分钟左右各组基本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交流自学成果。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提出问题,请其他组同学回答,大家共同评价。按五个小组的顺序依次进行。

第一组组长:我们小组自学讨论的专题是关于“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大家在学习、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状况后,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

1.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个方面:第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第二,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2.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生乙: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生:(第一组组长肯定上述答题正确。)

师:第一小组同学把握了本专题最核心的内容,做到了去粗取精,这也正是我们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至于该内容提到了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杰出成果,诸如曲辕犁、都江堰等,这是历史课上学过的,我们不再重复。下面请第二组提问。

第二组组长:我们组学习的专题是“手工业的发展”,共提出三个问题:

1.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什么?

生甲:冶铁。

2.就世界范围来说,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生乙:冶铁技术的发展。

3.手工业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丙: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第三组组长评判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二组成绩,请第三小组发言)

第三小组组长:我们组讨论的专题是封建社会“商业的繁荣”,请同学们回答我组提出的两个问题。

1.商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生甲: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

2.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是我们特别应注意到的?你能举例吗?

生乙: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是“丝绸之路”的开拓等。

生:(第三组组长认为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三小组,请第四组质疑)。

第四小组组长:我们组同学就“城市的发展”一专题,提出问题:

1.封建城市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生甲:商业和交换活动的发展。

2.封建城市是什么的中心?

生乙: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生:(第四组同学评判认为,答案不全面,要求补充回答)

生丙: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

第四组组长:两位同学的回答合起来是第二题的完整答案,希望大家以后看书时,要注意教材的连续性、完整性。

(对第四组全体同学的认真负责态度报以掌声)

师:第四组同学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对同学们提出较高要求,这充分反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最后看第五小组的问题。

第五小组组长:我组同学认为在“封建行会的形成”这一内容中,应掌握以下问题:

1.封建行会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生甲: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行会的定义是什么?

生乙:城市中同行的或手艺相近的手工业者组成的封建组织。

3.组织行会的目的是什么?

生丙: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手工业之间的竞争。

4.行会的主要成员是什么?他与帮工和学徒之间主要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丁:作坊主;封建性的师徒关系。

5.行会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戊: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传授生产技术,避免同行的竞争等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巩固和发展。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觉得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封建社会末期,行会制度对手工业生产的过严规定和限制竞争的做法,束缚了手工业者的主动性,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师:这位同学补充恰当,今后分析问题应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两分法,既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那么,究竟如何正确评价行会的作用呢?

生:应从两方面评价:既看到其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它曾促进过手工业的发展,又看到其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它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请思考:以上各种表现,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看书第114页本框题最后一段课文后,集体回答。)

生:(齐读)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显著提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本课的难点,即要求大家能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提示,结合各小组的学习讨论结果,迅速复习本框内容,最后,我们将在知识竞赛中检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多。

生:自由复习本节课内容。

(推选一名学生担任主持人,配合教师组织一场男女生知识对抗赛。竞赛结束后,宣布竞赛结果,给获胜方以精神奖励,并给负方布置任务,整节课在全体学生的掌声中结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精选篇4)

6.2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___”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贯彻“___”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理解确立“___”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___”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二)能力目标

18、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9、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确立“___”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二)进行新课

九、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坚持“___”;作为共产党人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确立“___”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___和“___”重要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中国共产党确立“___”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___”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确立“___”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3、“___”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教师提问:什么是“___”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___”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

“___”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___,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贯彻“___”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走进新时代》《先锋颂》的有关片段和任长霞、牛玉儒等事迹。

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贯彻“___”重要思想?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1)贯彻“___”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___”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___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___”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贯彻“___”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___,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___”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___”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

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___和“___”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党,“___”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___”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四)实例探究

〔例1〕 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

S. “___”重要思想 B. ___

C.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D. 始终做到“___”

答案:D

〔例2〕 “___”重要思想 ( )

①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④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A

〔例3〕 贯彻“___”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_________,核心是坚持_________。 ( )

A.与时俱进 执政为民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立党为公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党的先进性

答案 D

〔例4〕“___”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 )

A.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执政兴国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坚持党的先进性

答案:B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共产党员的工作,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以“___”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___”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精选篇5)

根据县级要求,清明节放假期间在泗县中学召开了全县初三教师中考研讨会。会后我认真总结并结合我校情况,对初三政治备考做了如下安排:

一、分析近三年的中考题:

要分析新变化,试题特点,命题趋势等。

二、制定复习计划:总复习分四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专题复习

1、熟记要点内容;

2、理清知识网络;

3、编制知识网络

第二阶段:热点专题复习

1、热点材料分类

2、了解时事热点

3、链接考点知识

4、全面把握设问

第三阶段:典型例题解读

本阶段重点要上好试卷评析课

第四阶段:规范答题指导

1、书写工整;

2、审题精确;

3、多维思考;

4、依分作答;

5、观点明确;

6、排列有序;

三、中考试题答题技巧

(一)初中政治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

2、一眼看下去就知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逆向选择除外)。

3、题枝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4、相信第一选择,除非的确搞错,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二)初中政治主观题的答题技巧,解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用“四步之法。

1、审清题意,包括审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提炼中心意思,还包括审设问,

明确设问意图和考查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具体做法是:要圈出疑问词,明确设问的类型,再圈出主题词,明确涉及的教材知识点;要圈出限定语,明确答题规定的角度;要圈出饱含弦外之意或隐含条件的词语,明确答案不能遗漏的要点。

2、联系教材,找出与教材尽可能多的关联点,找到答题的依据。

3、理清思路组织答案,如答案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几个要点,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不论设问如何千差万别,命题者组织答案都不外乎三个方面的依据:教材、背景材料、现实生活。因此,我们在组织试题答案时也应扣住这些依据,只不过有时有所侧重而已。

如果设问中有“根据教材问答”之类的话,组织答案时必须先将教材相关表述陈述出来;如果设问中有“联系上述材料”之类的话,组织答案时必须紧密联系背景材料;如果设问中有“结合自身实际”之类的话,组织答案时必须做到教材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组织答案,力求做到:直截了当,不要拖泥带水;紧扣中心,简明扼要;要点齐全,层次分明;“看分下菜”,答案要点与分值应成正比。要搞明白不同设问的答题规律。

四、中考复习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不要因为开卷考试就淡化记忆。博闻强记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方式,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根本,应用是目的。

第二,引导学生不要忽视生活实际和社会时事。对于联系我们中学生实际的、与时政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要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中考命题取材的源泉。

第三,引导学生不要只盲目做题,对于检测和练习,我们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答案,而且要认真分析老师的试卷讲评分析,认真领会老师对试题的变型和引申。对于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与课本主干知识相结合的热点材料为背景的题目,能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与感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不要使用大白话作答。我们在完成练习或者模拟考试时,要注意规范答题语言,使用学科术语、主干知识、核心观点,力求答案表述准确精练,杜绝大白话。总之,这次培训给我们带来了指引性的作用,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把握了中考的考点和命题方向,

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复习计划,也对今年的中考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我相信今年的中考政治成绩一定会有所突破。

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