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化学说课稿 >

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 小龙 化学说课稿

说课稿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良好的纽带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化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写化学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化学教学设计篇1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教学设计篇2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化学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化学教学设计篇4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会自学,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

(3)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4)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体健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讲解,实验,分析,归纳,应用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

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书]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讲课](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作用、常见磷肥及作用、常见钾肥及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2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过渡]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

[提问]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

[学生回答]

[转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去看待问题。

[设问]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学生发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大气污染。

[教师]同理:农药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潜在的危害。

[投影]

[教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

[板书]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引导]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 [活动与探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外观

气味

溶解性

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 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能否嗅到气味?

氮肥 钾肥

硫酸铵 氯化铵 硫酸钾 氯化钾

灼烧

加熟石灰研磨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活动]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白色晶体

刺激性气味

溶 白色晶体

无味

溶 灰白色粉末

无味

难溶 灰白色粉末

无味

难溶 白色晶体

无味

2.

熔化冒烟 有刺激味 熔化冒烟

有刺激味 跳动 无味 跳动 无味

[板书]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状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起泡或冒烟 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教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

[投影]氮肥的简易鉴别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各种化肥的方法。

[作业]习题3

查阅有关化肥、农药的作用的资料,整理使用化肥、农药的利弊,下节课我们以“化肥、农药的利弊”为题展开辩论。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

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状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起泡或冒烟 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无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考题回顾

1.(20__年上海)钾肥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目前农村常用的钾肥是 …( )

A. 尿素 B.碳铵 C. 硫铵 D.草木灰

2.(20__年甘肃)某农场的小麦茎、叶生长不茂盛,需施加氮肥。下列物质属于氮肥的是

……………………………………………………………………………………………( )

A.K2SO4 B.CO(NH2)2 C.KCI D.Ca(H2PO4)2

3.(20__年陕西)请你参与长青乡初级中学初三同学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从家中拿来了五种化肥,分别是硫酸钾、氯化钾、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硝酸铵。

第一步:称取五种化肥各10 g,分别研细。

第二步: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嗅到气味的是三种铵盐。将下列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完整:

2NH4NO3+______= +2NH3↑+2H2O;

第三步:另取三种铵盐各少量,分盛于三支试管中,均滴入少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铵和硝酸铵,有气泡放出的是碳酸氢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HCO3+HCl====NH4Cl+______+______;

第四步:另取氯化铵和硝酸铵两种铵盐进行识别,写出识别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五步:取两种钾盐,分别在试管中配成溶液,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钾盐是 ,无明显现象的钾盐是 。

答案:1.D 2.B 3.Ca(OH)2 Ca(NO3)2 CO2↑ H2O

NH4Cl+AgNO3====AgCl↓+NH4NO3 K2SO4 KCl

化学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