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化学说课稿 >

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

时间: 小龙 化学说课稿

说课稿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小编给大家分享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怎么写。

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B)

A、中子数B、质子数C、相对分子质量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精选篇2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案-质量守衡。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化学教案《化学教案-质量守衡》。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精选篇3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由“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两部分组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部分化学变化,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的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还是很难判断,因为他们很难判断出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做了很多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做过的实验都出现了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2.谁能说说淀粉与碘酒之间是什么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出现?(淀粉与碘酒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出现的现象是颜色改变了)。(板书:淀粉和碘酒 颜色改变)

3.颜色改变说明了什么?(颜色改变说明产生了新的物质。)

4.那蜡烛燃烧又是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是化学变化,同时出现的现象是发光发热,产生新的物质)。(板书: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什么现象?(发生了化学变化,出现的现象是产生气体、产生新的物质)。(板书: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6.那铁生锈了是什么变化?出现什么现象?(铁生锈了是化学变化,出现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板书:铁生锈 颜色改变)

7.刚才这几个实验中,物质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了新的物质。)

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并且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的现象出现。(板书课题: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的实验现象进行回忆,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变化都常伴随着一些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二、学习新课

1.这节课,我们还要做一个新的实验,看这个实验中还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瓶子里装的是硫酸铜晶体,大家看是什么颜色的,(老师用药勺取一点让学生观察)(蓝色的颗粒,但还有一些是发白的粉末状),今天我们要把它制成硫酸铜溶液,老师用药勺取一些硫酸铜晶体放入烧杯内,顺着杯壁加水,搅拌,制成硫酸铜溶液,这杯液体便是我们实验中要用到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演示,把硫酸铜晶体制成溶液,让学生学会正确操作,如何把固体溶解成液体。】

2.你们对硫酸铜溶液了解吗?(不知道)。

3.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接触到它,所以对它了解的非常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硫酸铜溶液是什么样的?(是蓝色的、并且是透明的。)

4.我们对硫酸铜溶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老师介绍一段小资料,我们再来进一步的了解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口服有害,铜离子是重金属,人体吸收多了会重金属中毒。而且对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性),谁来说一下,通过这段小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5.通过对硫酸铜溶液的了解,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不要把硫酸铜溶液碰到皮肤上、不要把硫酸铜溶液等)。

6.所以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直接触摸硫酸铜溶液。除了硫酸铜溶液外,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还有哪些材料?(还有两个铁钉和一个镊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告诉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意识和能力。】

7.铁钉大家都非常熟悉,请大家来猜一猜,如果把铁钉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怎么样?(出示铁钉并做放入的动作)根据我们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一会儿,小组内讨论后,把你们的猜想写在实验报告中。

8.你们的实验材料中,有两根铁钉,想一想这个实验中,这两个铁钉怎样来用?(用一个铁钉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一个放在空气中,进行比较)。

9.你的方法非常好,便于在实验中进行对比观察。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一半的铁钉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一半放在空气中进行对比观察)。

10.非常好!你们已经完成了一组对比实验的设计,而且方法有所不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各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开始你们的实验,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在你们的实验开始之前,老师再次强调注意事项:

A放铁钉的动作要轻,避免硫酸铜溶液飞溅出来;

B铁钉放入溶液2分钟取出,不要搅拌液体;

C取出钉子的时候,一手扶杯子,一手取钉子;

D镊子和取出的钉子放在盘子里。(教师边讲边操作)

我们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得出结论,小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实验。开始吧(师进行巡视,指导实验)

11.各小组都能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都有了很多的发现,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12.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组观察的非常细致,能够把实验中的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变化,观察的非常清楚。

13.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知道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现在老师有个疑问:你们怎么知道铁钉和硫酸铜溶液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你们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有新物质生成?

14.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你的猜想一样吗?铁钉上的红色附着物是溶液中出来的吗?它是铁吗?(把粗的导线拨开,用砂纸打磨掉表面上的绝缘漆后,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和导线的颜色做比较,学生明白了这是铜。通过思考可以知道铜是从硫酸铜中跑出来的,补充说明叫做解析)

小结:我们都能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转化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非常好。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首先通过对实验材料两根铁钉的如何使用而设计对比实验,接着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记录,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假设----检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三、知识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难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愿意吗?

①蜡烛燃烧与电灯亮了,都在发光发热,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

②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许多气泡,热水杯子上方也冒出了大量的热气,都有气体产生,它们也都是化学变化吗?

③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吗?

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吗?

⑤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对吗?

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对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并能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精选篇4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化学的教学过程,是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素质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

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