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化学说课稿 >

中学化学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 小龙 化学说课稿

说课稿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增强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写好中学化学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中学化学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化学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的果香气味。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

中学化学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2)

一、内容与分析

(一)内容: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

(一)目标:

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

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二)教学情景

问题1:化学实验室有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增强对实验室的直观印象;二是提高对实验室功能的认识。

师生活动: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⑴实验桌——做实验(或探究)的平台;

⑵水电设施——提供实验用水电;

⑶仪器柜——存放实验仪器;

⑷药品柜——存放药品。

问题2: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有哪些?这些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初中常见仪器的识别能力。

师生活动:说(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问题3:实验室药品取用有哪些规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遵循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生活动:

⑴记住以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⑵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简记为“三不原则”。)

⑶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⑷使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得拿出实验室。(简记为“一要三不”。)

⑸试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冲洗时要不断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问题4:怎样使用托盘天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基本技能。

师生活动:

⑴说出天平的构造。

⑵天平使用要点:调零→平衡→左物右砝→放回砝码→调零。

⑶说出使用天平的其它注意事项。

问题5:怎样连接仪器装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师生活动:

⑴看下图回答连接仪器的方法。

⑵仿照上图进行操作。

问题6:怎样往试管里送固体物质?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块状固体取用”和“粉末状固体取用”视频。

总结要点:“一平、二放、三慢竖”。

⑵学生操作。

问题7:怎样取用液体?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量取液体”视频。

⑵教师示范“液体的倾倒”。

要点:倒、倾、接、上。(试剂瓶塞倒放;容器倾斜;容器瓶口与试剂瓶口接触;试剂瓶的标签向上。)

⑶教师示范“液体的量取”。

要点:平放、面向、视线平。(量筒平放,面向量筒刻度,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仰视量筒读数偏小,俯视量筒读数偏大。)

⑷教师示范“滴管的使用”。

要点:上、直、冲。(滴管要在容器瓶口的上方,且要垂直。滴管用过后要用水冲洗干净。)

⑸学生操作。

问题8:怎样使用酒精灯?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酒精灯的使用:

拿下灯冒→添加酒精(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火柴点燃→外焰加热→灯冒盖灭。

问题9:怎样给物质加热?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教师演示。

⑵学生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⑶要点:装药品(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夹持试管(距试管口约1∕3处)→预热→外焰加热。

问题10:怎样洗涤仪器?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归纳→学生操作。

六、课堂小结(略)

附:目标检测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A.带回家中B.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C.倒到指定的容器中D.倒回原试剂瓶里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钥匙或纸槽送人D.直接倒入

中学化学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3)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及保护空气,指的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和空气受到哪些方面的污染以及应该怎样防治,其核心是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药品的选择及量的要求、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使用,本节课的内容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有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铺垫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空气成分的探究,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案。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2).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3).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

(1)了解空气的组成就是指了解组成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2)了解空气污染和防止措施,就是指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哪些综合因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懂实验原理,不会设计实验,对物质的性质不是非常了解,不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边讲解、分析。其中关键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2)、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3)、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补充知识: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4)〔演示实验〕回答相关问题: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对于药品的选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③通过该实验,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④哪些因素导致实验中氧气体积小于1/5?

问题2: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

设计意图:概念的初步形成。

师生活动:混合物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纯净物就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纯净水等。

问题3: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分别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问题4:空气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污染?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空气的污染物和污染源,更好的从自身做起,防止空气污染。

师生活动:

(1)、空气污染物有①烟尘、②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2)、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工厂排放的废气;③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问题5:空气污染带来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更好的保护环境。

师生活动:空气污染使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酸雨;臭氧层被破坏等。

问题6:防止空气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的了解防止空气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自己应该怎样做。

师生活动: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多植树造林。

五、课堂小结

本课题主要学习了空气的成分(重点是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如何防止空气的污染。

六、目标检测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新、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一切生命活动都不能离开空气

C.把空气中的氮气分离出去,剩下的只是氧气,会更有益于生命活动

D.空气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防止空气污染极其重要。

2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此实验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要使实验成功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某品牌纯净水B.清新的空气C.24K黄金D.氦激光气

4、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5、有六种物质: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③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④江河湖泊蒸发出的水蒸气;⑤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严重污染空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中学化学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的果香气味。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

中学化学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篇5)

师:乙醛的分子式及结构简式应怎样书写?

(学生思考回答:C2H4O,CH3 CHO。)

【设问】如果结构简式为CH3 CH2 CHO,CH3 CH2 CH2 CHO应叫什么名称?你能否概括出什么是醛?

(学生思考回答:丙醛、丁醛。并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醛的概念)

【板书】二、醛类

1.概念及结构特点:

分子里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设问】①饱和一元脂肪醛的结构式的通式应如何表示?

②醛类的分子式通式应如何表示?

(学生讨论,分析,推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①醛类的结构式通式为:或简写为RCHO。

②分子式通式可表示为CnH2nO

【追问】③醛类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官能团?它对醛类的化学性质起什么作用?

④醛类物质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示】结合乙醛的分子结构及性质分析。

(学生热烈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板书)

【板书】2、醛类的主要性质:

①醛类分子中都含有醛基官能团,它对醛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

②推测出醛类物质可能能和H2发生加成反应,与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应。

【联想启发】

⑤如果醛类物质有这些化学性质,则体现了醛基有什么性质?

(学生积极思考,猜测应该是氧化性和还原性。)

师:在醛类物质中还有另一种比较重要的醛即甲醛,今天我们来学习甲醛的结构及性质。

【板书】

3.甲醛

(1)甲醛的结构

分子式:CH2O结构简式:HCHO结构式:

【强调】结构特点为羰基两侧是对称的氢原子,与其它醛类物质不同,甲醛分子中相当是含有两个醛基。

【板书】(2)物理性质

甲醛又称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提示】根据乙醛的化学性质思考甲醛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谁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3)化学性质

①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HCHO+H2C H3OH

②具有还原性。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HCHO+2Cu(OH)2→CO2+2Cu2O↓+5H2O

【板书】

(4)用途

师:甲醛在工业上,可制备酚醛树脂,合成纤维、生产维尼纶等,也用于制福尔马林。

【小结】以上学习的是醛类的概念及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补充】丙酮的官能团是羰基,主要化学性质:可催化加氢生成醇,但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

【总结】指导学生对这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如:醇、醛、酸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

思考、整理、归纳得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