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说课稿 > 学科说课稿 > 语文说课稿 >

教师资格证统考《小学综合素质》模拟题模拟卷二6

时间: 小龙 语文说课稿

目前这个教师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很是不错,不但是工作性质稳定,社会地位也高,对于一些喜欢寻求稳定的女生来说,考取教师资格证更是一个不错的发展出路。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证统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模拟题模拟卷(二)(6),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证统考《小学综合素质》模拟题模拟卷二6篇1

(一)报考对象及条件

1.报考人员基本条件:

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③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④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方可报考。

2.属地管理要求:申请人应在户籍关系或学籍关系(在校生)或居住证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根据《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教政法函〔〕12号)文件精神,申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时提交的工作单位或者人事关系证明,改为居住证。

3.在内地(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自愿原则,可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4.学历要求:

①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或者其它中等专(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②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或者其它中等专(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③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它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④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它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⑤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5.其它否决条件:

①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③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④不符合报考条件投机报考的,后果自负(后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时,其考试成绩无效)。

教师资格证统考《小学综合素质》模拟题模拟卷二6篇2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狗进食实验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中老鼠的行为则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重点和核心考点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表扬,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增加。负强化使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老师撤销了对她迟到的惩罚,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斯金纳将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比如,迟到罚站在门外。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上课看小说,下课不能出去玩,这就是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消退,指不给予任何强化,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学生上课做鬼脸,学生和老师都不予理睬,最终做鬼脸的行为减少。这些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复习备课时只要借助例子进行理解就能更好的应对考试,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主体是谁,即在判断是强化或者惩罚时,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强化,减少的是惩罚和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其他考点还有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动作强化低频的动作,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是高频动作,写作业是低频动作,写完作业后给予一个高频动作强化,相当于正强化。

教师资格证统考《小学综合素质》模拟题模拟卷二6篇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师德的灵魂是(  )

A.关爱学生

B.提高修养

C.加强反思

D.提高业务水平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  )。

A.爱岗敬业

B.依法执教

C.为人师表

D.热爱学生

4.要做到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要(  )。

A.一视同仁

B.实事求是

C.宽宏大量

D.以书为本

5.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6.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  )

A.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

7.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猿人

B.蓝田猿人

C.北京猿人

D.山顶洞人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于(  )

A.鸦片战争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百日维新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  )

A.辛亥革命

B.维新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我国陆地边界全长(  )

A.3.2万公里

B.2.28万公里

C.1.8万公里

D.4.2万公里

11.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A.说到做到

B.敬业精神

C.热心和同情心

D.重义气讲交情

12.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

A.存在正相关

B.关系不明显

C.存在负相关

D.有利有弊

13.与新教师相比,讲师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有(  )

A.系统性

B.结构性

C.预见性

D.实效性

14.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

A.教育手段

B.教育机智

C.教育反响

D.教育灵感

15.教师的(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A.

B.威信

C.角色

D.社会地位

16.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A.全社会

B.学校

C.家庭

D.教师

17.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  )的原则。

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C.教育与惩罚并重

D.开除学籍

1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即(  )

A.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B.进行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

C.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D.发展,面向全体

20.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1.1929年经济危引发了政治革命,当时罗斯福认为,自由的基础不是对政府权力的_________,如果这样的话,会“把人民拱手送给大公司任其奴役”,大公司只有通过政府权力的扩展和延伸才能受到钳制。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制约

B.限制

C.放任

D.不拘

22.热天可能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自然环境决定人格特征

B.自然物理环境可对特定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

C.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越不会出现侵犯行为

D.炎热的地方社会治安更好

23.测验题目对模拟题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  )

A.效标关联效度

B.模拟题效度

C.构想效度

D.内容效度

24.下列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使用方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机器上用的螺母大多是六角形

B.在加油站不能使用手机,是因为手机在使用时产生的射频火花很容易引起爆炸,发生危险

C.交通信号灯中红色被用做停车信号是因为红色波长最长

D.家中遇害到煤气泄漏事件应立即使用房间的电话报警

25.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是(  )

A.李鸿章陈独秀

B.李鸿章曾国藩

C.容闳孙中山

D.光绪袁世凯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1.某校班主任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___收的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李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李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1)李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2)李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2.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3.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订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基础科60分以上,并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且有所发展的,视为及格;二是基础科及格或良好,特长科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视为良好;三是基础科良好,特长科大大超过同年级学生或有所发明创造的,视为;四是仅基础科及格或仅特长科有所发展的,均视为不及格;五是仅基础科良好,或特长科单方独进的,视为畸形发展,作降格评价。这一评价标准的实施,使绝大部分差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总分由原来年级的倒数第二,上升到年级的第二名。

问题:请你针对案例中制订的评价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写作题(本大题20分)

请以《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1422